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当前我国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的新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家庭养老出现了新的情况,主要表现在①农村人口的流动以及核心家庭的出现、家庭人口数量的减少,给老人照顾带来了困难;②农村养老物质供养成本较低,医疗等费用支出大;③孝敬老人的观念弱化,家庭养老纠纷增多,养老质量参差不齐;④农村老人自我保障能力差,家庭养老风险系数增大。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应当坚持以家庭养老为载体,实行家庭养老,同时,正视传统家庭养老不足,解决传统家庭养老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诸多矛盾,积极探索家庭养老的社会化形式,从而为老年人安享晚年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存在的基础与转变的条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1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存在基础(一)中国农村家庭养老存在的经济基础,主要表现在:1,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来源,目前主要来自子女供养。中国广大农村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经济落后。1995年中国农村人均纯收入为1578元,城镇居民为3893元相差悬殊极大。因而,在中国农村普遍推行养老金制度的条件还不具备,老年农民在生活上还无法脱离子女的直接供养,特别是在他们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时。在农村虽然有部分农村老年人得到过社区(集体)的经济帮助,但其作用微乎其微。2.农村生产方式对农村家庭养老起着重要作用。在中国农村占主…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家庭养老,承担老人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任务的主要是子女,可称之为“子女供养”型。目前我国农村正在试行另一种家庭养老形式,即由本人预先积累养老金,以保证年老时的经济供给,减轻子女的负担,可称之为“自我保障”型。农村家庭养老由“子女供养”型向“自我保障”型转变,是具有深刻意义的历史性转变。本文试就这种转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市场转型下的老年供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化理论预测未来家庭纽带会减弱,对老人的家庭供养会逐渐减弱。我们认为市场转型过程中,子女的人力资本和收入的快速提高有助于供养老人。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本文对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主要生活来源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城市老年居民主要靠离退休金,镇和农村老年人仍有一半靠家庭供养,农村另有40%的老人依靠自我劳动生活。Logistic回归的结果显示农村家庭中子女的劳务迁移提高了老年人的家庭供养比。此外,农村、女性、高龄、低教育老人的家庭供养比高,而城市,男性,低龄,和教育程度较高的供养比低。分城乡老人家庭供养比,农村在不发达的西部最高,城市在发达的东部最高,反映家庭供养U型发展趋势。面对老人比例激增的局面,政府应积极扩大社会养老保障的覆盖面,加强扶持老年弱势群体,减轻家庭养老负担。  相似文献   

5.
利用来自山东省农村的调查数据,比较农村独生子女户父母和非独生子女户父母养老需求满足程度的差异。研究发现,相对于农村非独生子女户,农村独生子女户在家庭经济状况、子女经济供养、日常照料等方面存在明显弱势。应进一步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制度,注意处理"普惠"与"优抚"的关系,积极探索独生子女户老人集中供养制度,整合农村集体资源,弥补家庭养老能力不足,用足现有生育政策减少未来独生子女家庭数量规模。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银色浪潮”的日渐加剧和以谋求全体社会成员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新发展观的出现,养老成为政府、民众、学界关注的焦点。根据服务的来源,养老可分为家庭养老和非家庭养老。现阶段,家庭养老是中国尤其是农村最主要的养老方式。所谓家庭养老,即由家庭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提供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本文在此定义的基础上主要研究目前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现状及其成因,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变化的方向。一、中国老年人口的约3/4居住在农村,他们应是老年保障的主要对象。但事实上,在社会保障安全网中他们成为“被遗忘…  相似文献   

7.
李俏  许文 《西北人口》2017,(5):51-57
农村养老服务是国家和社会为了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而为其提供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医疗卫生护理及精神慰藉等服务的总称.伴随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加,并因农村老年群体分异而出现了需求分化现象,但从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结构的布局上看,无论是供给内容、供给主体还是供给模式都不能有效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存在着供需失衡的结构性困境.为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可从坚持政府的核心供给地位、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提供养老服务、激发市场供给的活力和鼓励家庭养老的优先供给四个方面做文章.  相似文献   

8.
世纪之交的中国农村养老问题透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农村养老是中国下一世纪的战略难题” ,而在中国农村 ,家庭养老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家庭养老方式既是农村老年人的自然选择 ,更是其精神选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家庭的养老功能日渐削弱 ,而西方发达国家的福利型养老方式又不适应我国国情 ,稳步实行“家庭社会”养老双轨制 ,才是中国农村养老的现实选择。家庭养老的道德教化与制度完善 ,是中国农村养老走向正规化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以家庭养老为基础和主体,辅以集体供养、群众互济和国家救济相结合的养老方式。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传统的养老保障体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集体经济提供的养老保障体系已基本瓦解,新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还远没有形成,家庭养老保障的功能和资源正在不断减弱和减少,农村养老保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赵小艳 《西北人口》2007,28(3):36-41
由于底部人口老龄化和顶部人口老龄化的双重作用,我国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而解决养老问题的关键在于健全的老年供养体系。虽然学者们对供养体系的子系统——资源系统、提供系统、供养模式各持其说,但是仍不能脱离家庭、社会、个人三者的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大量混合供养模式。然而,我国正处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过渡阶段,其老年人的制度供给、精神保障、经济效应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老有所养是人类共同的需要和愿望。养老包括老年人的生活来源和生活料理等方面,其中以生活来源为最重要。目前,我国老年人的生活料理基本上依靠家庭成员,而生活资料的供应有两种形式,即家庭供应和社会供应。国家干部和职工年老退休后,领取一定数量的退休金,这是以社会供应形式来保障生活来源。农村中绝大多数农民在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一般直接由子女供养,这是通过家庭供应形式得到生活来源。由于年老时获得生活来源的形  相似文献   

12.
贺丽丽 《西北人口》2007,28(6):117-122
家庭养老是目前我国贫困地区农村主要的养老保障形式。对甘肃省镇原县张老庄村家庭养老现状的研究表明,农村老年人在经济来源、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对家庭和子女的依赖性较强,尽管家庭养老的保障水平较低,但老年人对家庭养老的满意度较高。笔者从历史、文化、经济、制度等方面对家庭养老长期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新时期家庭养老的诸多弊端,提出了家庭、社区、社会三位一体的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13.
陈彩霞 《人口研究》2000,24(2):53-58
通过对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养老方式的分析研究.认为家庭养老是最主要的形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认为应该利用利益机制来改善养老状况,明确老年人对土地的权利主体和利益主体的地位,使子女在养老的前提下,能得到土地使用权的拥有和继承,使养老在较好的交换条件下进行.同时,政府应用减免老年人农业税和各种提留的手段支持农村的家庭养老事业.  相似文献   

14.
选择“先老后富”的江苏省苏中沙沟、临泽两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两地农村家庭养老易产生纠纷但比例不高,农村家庭可以照顾老人但时间不能保证,两代人分居较明显,家庭养老潜在风险较大,但农民很少办理养老保险,当前两地物质供养成本低但医疗、丧葬等费用高。中国农村应当以家庭为养老载体,解决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完善养老保险方案,探索家庭养老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15.
城市老人对非家庭养老方式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根据“厦门市城区老年人生活及供养状况”抽样调查的资料,运用多变量的Logistic回归方法,对影响老年人选择非家庭养老方式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认为老年公寓和养老院是其主要选项。并在此基础上,对发展我国非家庭养老事业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人口学刊》2018,(3):93-1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常态化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青壮年劳动力转移促使农村老年人居住安排发生变动并对家庭养老构成威胁,进而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构成冲击。本文使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于2009年、2012年和2015年进行的"安徽省农村老年人福利状况"跟踪调查数据,运用个体增长模型将农村老年人的居住安排划分为主干家庭、隔代家庭和"空巢"家庭,深入剖析居住安排变动对农村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跟踪影响。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由居住在非主干家庭变动为主干家庭会使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显著衰退,居住在非隔代家庭变动为隔代家庭显著减缓了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衰退,而居住在非"空巢"家庭变动为"空巢"家庭对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衰退的减缓作用存在选择性;研究揭示了农村老年人所选择的居住安排是基于整体家庭客观需求并以全体家庭成员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做出的家庭决策,居住安排的不同会带来迥异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影响。在中国独特的家庭养老背景下,居住安排作为农村家庭养老的重要方面应引起高度重视,其对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产生的影响更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中部欠发达地区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河南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农村,经济问题仍是老年人养老中的首要问题;家庭养老也同样存在弱化的迹象;人们的养老观念依然停留在靠家庭、子女养老的层面上。提出在当前农村老年人普遍缺乏可靠经济来源的情况下,以家庭为依托,充分发挥村落在养老中的作用不失为一个可思考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利用黑龙江、山东等六省农村调查数据,比较分析了老年人与家庭中年轻成员对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的不同看法。研究结果显示,在农村地区老年人对养老保障、保险制度已有较强的需求;农村家庭收入来源已显多元化;家庭养老仍有较好的基础;代际之间已经存在养老认识上的差异,年轻一代更倾向于依靠自己、配偶的力量养老。  相似文献   

19.
受社会变迁与个体生命周期风险累积的影响,农村空巢老人养老脆弱性日益凸显,进而影响其养老策略的实施。关注农村空巢老人如何养老,是保障其福祉的关键所在。文章使用2015、2018和2021年“安徽省农村老年人福利状况”追踪调查数据,系统分析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脆弱性与养老策略现状、动态变化趋势,并采用面板多项Logit模型检验了养老脆弱性变动对养老策略调整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老年人的养老脆弱性随着年龄增长缓慢提高,家庭养老仍是当前农村空巢老人的主要养老策略;随着年龄的推移和养老脆弱性的上升,农村空巢老人更倾向于选择家庭或平衡型养老策略。基于此,文章认为应推动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供给的多元化,着重强化家庭养老的基础性地位,同时要增强养老服务供给的多阶段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20.
论现阶段我国农民养老的特殊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和讨论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构建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模式必须首先要了解现阶段我国农民养老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家庭养老的普遍性、农民养老的自我保障性、供养费用的不均衡性、农民养老的功利性以及农民养老的地区差异性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