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的荐举制度和荐举风气是文人干谒活动兴盛的重要诱因。唐代荐举既可以独立于科举之外,又可以渗透于科举之中。荐举为干谒行为提供了必要的制度前提;以荐贤为"至公之道"的社会观念为文人干谒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前提;荐举之现实影响力增强了干谒行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王佺 《云梦学刊》2006,27(1):55-58
文章引证大量事例和文献资料,深入分析了唐人投匦和献书行为的性质特点、主体身份、目的动机,以及具体过程等环节,全面考察和介绍了这种特殊的干谒现象。在干谒之风盛行的唐代,文人干谒求官的方式和途径是复杂多样的,而通过投匦或献书干谒皇帝,以求仕进的现象,无疑是最为特殊的。它充分体现了唐代文人对仕途的热衷和对自身价值的高度自信。  相似文献   

3.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科举由原来归吏部管辖改由礼部管辖。这种变革乃是有唐一代科举发展史上的大事。这次变革的直接导火线是知贡举李昂与考生李权之间的矛盾。李权遵循干谒传统与李昂决心革除“饰名求称”、“谈毁失实”的科举之弊的冲突 ,促使朝廷作出科举变革的决定 ,二者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关系。因此 ,这次变革应有更深刻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4.
唐人干谒活动中创作的那些反映干谒活动,或成为干谒活动媒介的诗歌作品即谒事诗,它既指直接反映干谒主体干谒意愿的诗作和反映干谒行为的诗作,也指用于干谒活动的诗歌,可分为干谒诗、省谒诗、行谒诗、送谒诗、答谒诗等五类.谒事诗概念的提出和分类,一是有利于厘清干谒诗的概念;二是对唐诗的分类提供了一种新的维度;三是有利于对唐代干谒活动之于诗歌的影响作更深入全面的探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唐代士人的人格志向、干谒、尚侠、边塞诗的创作等方面论述了源于先秦的纵横之术对唐代思想文化领域的曲折影响,并指出唐代是继先秦之后纵横之风最为鼎盛的一个时代。  相似文献   

6.
唐代六部侍郎是地位仅次于尚书的高级官员 ,实际掌握六部大权 ,在唐代官僚体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六部侍郎中科举出身者在唐代前、中、后三个时期所占比例出现逐渐增长现象 ,说明科举已成为唐代政治人才的主要发迹之途 ,其原因不但与科举自身的先进性有关 ,亦与士人围绕科举制度所受的教育有相当关系。  相似文献   

7.
唐文宗大和二年的制科 ,因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举人刘的对策触犯宦官 ,最后被覆落而名闻朝野 ,成为唐代科举史上最为重要的一科。它是中晚唐之交政治上矛盾与危机的交会点 ,不仅暴露出宦官专权的矛盾 ,而且还涉及到唐代文人对于藩镇割据与牛李党争的态度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一年制科及第者中 ,有 3人后来位至宰相 ,更有多人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因而对探讨政治、科举、文学三位一体的关系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幕府自六朝以来就一直是文士荟萃之地,许多著名文学家都与幕府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关于唐代文人入幕与文学的关系,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云:“唐词人自禁林外,节镇幕府为盛。”“中叶后尤多,盖唐制,新及第人,例就辟外幕。而布衣流落才士,更多因缘幕府,蹑级进身。”文人入幕确实是不容忽视的文学现象。傅璇琮先生指出,研究唐代文学当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一代知识分子的状况,并由此研究唐代社会特有的文化面貌。傅先生在完成《唐代科举与文学》后,还准备作两个专题的研究,一是节镇幕僚,二是翰林学士。他认为:“这里提到的唐代社会两类知识分子,一属于知识分子的高层,即翰林学士……这是虽以文采名世而实为政治型的知识阶层。而另一类在节镇  相似文献   

9.
由于唐代科举制度的不完善,干谒请托成为考前的必要前奏,应举士子便在这一过程中上演了一幕幕充满喜怒哀乐的活剧,引来时人不断的批评,直至宋代罢除干谒行卷,一切付诸试篇。  相似文献   

10.
<正> 科举制萌芽于南北朝,初创于隋而完善于唐。它是适应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和政治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政治制度。唐代科举对唐朝政治发生了重大影响,为其培养和选拔了大批有用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巩固了唐朝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同时对唐代文学的发展和兴盛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社会的原因以及科举制度本身发展的不完善性,唐代科举也产生了种种流弊。本文拟对唐代科举的意义及其流弊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唐代进士科举子资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友根 《人文杂志》2002,(3):118-123
唐代进士科考试对举子有明确具体的资格要求 ,唐代进士出身者“无流品之别” ,主要不是唐代统治者为“牢笼群有 ,囊括九流” ,主动调整科举政策的结果 ,而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唐代,通过科举、门荫以及流外等途径获得吏部铨选资格以及大量停替待选的六品以下前资官组成了选人这一庞大的群体。选人能否被注授官职,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唐代选人都是要经过一定的守选期才能被正式注授官职,因此,守选制度是唐代的一项重要制度。由于唐代选人守选的实际情况以及选人守选制度在唐前、后期有不同变化,因此研究这些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唐代选人的守选制度。  相似文献   

13.
2010年1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王洪军先生的著作《登科记考再补正》,该书是继孟二冬先生《登科记考补正》之后对唐代科举人物又一次大规模的考证订补,无疑是唐代科举研究领域的又一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14.
唐代,通过科举、门荫以及流外等途径获得吏部铨选资格以及大量停替待选的六品以下前资官组成了选人这一庞大的群体.选人能否被注授官职,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唐代选人都是要经过一定的守选期才能被正式注授官职,因此,守选制度是唐代的一项重要制度.由于唐代选人守选的实际情况以及选人守选制度在唐前、后期有不同变化,因此研究这些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唐代选人的守选制度.  相似文献   

15.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发展时期。当时科举科目众多,但最被人们看重的是进士一门。时人把考中的进士誉为“白衣卿相”、“一品白衫”,又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焚香礼进士,设幕待明经”之语,足见登科进士的地位之高。安徽在唐代考取进士科的情况如何?过去鲜见论述,实为安徽教育史上的一个空白。现仅依据有关资料,拟分淮北、淮南、皖南三区对这一问题进行考述,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相似文献   

16.
权力和唐代书法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和唐代书法文化武原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书法文化在唐代得到了蓬勃发展,被誉为书法史上的黄金时代、鼎盛时期。古人认为,“书之盛,莫盛于唐”①“书学莫盛于唐”②,“字学至唐最盛”今人的看法与此完全一致。那么,为什么书法文化在唐代能够出现大繁荣...  相似文献   

17.
唐代铨选重判,经过对《文苑英华》中的判文分析发现,科举之判虽然不全是司法性质的判,但与唐律有着一定的关系,判目中有部分题目直接来自《唐律疏议》,对文中的裁决处理与律法有着高度的一致。这说明唐代试判有着一定的普法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八股文宗师王鏊的科举经义时文的学术渊源可循有二:一是受元代江西庐陵彭士奇所编彭氏家族宋元经义的影响.彭士奇是元代科举活动的重要参加者,是元代"股体"时文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和他有关的科举经义材料是现存最完整最真实的元代科举经义材料.彭士奇所编辑彭氏家族宋、元两朝科试经义全部程文,被明正统十年进士昆山叶盛在景泰四年得到....  相似文献   

19.
宋代福建茶业生产述论勾利军宋人说:“茶之尚,盖自唐人始,至本朝为盛”①。福建早在唐代就是贡茶产地之一②,宋代进一步发展,尤其是福建建州茶有“独冠天下,非人间所可得”之称③,被士大夫视为极难得的佳茗,代表了宋代茶叶生产的最高水平。因此,有关福建茶叶的栽...  相似文献   

20.
王伟 《北方论丛》2010,(5):70-74
科举为唐代入仕和迁转高品官之正途,士族凭借其在政治势力、社会地位、文化条件、教育氛围、经济基础和居住地域等优势,利用体制漏洞,在科场中获取远多于庶族的好处.科举取士制既促进了唐代士族由经学世家、武力强宗向文学家族的转变,也使其家族价值观念由重门第转向门第、科第兼重.短期来看,科举对士族家族的衰落具有延缓作用,长期而言,却对士族家族的衰亡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