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合汉英、英汉翻译实践,探讨了在翻译过程中对小说人物话语表达方式的不同处理方式及其表达效果,进而指出,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须充分认识到汉、英两种语言不同的引语形式,认真分析原文引语表达出的特定效果,选择译文中最恰当的引语表达形式,将原文各种不同的声音产生的效果恰到好处地在译文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译者是原文和译文的中介者,是翻译中最积极的因素,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发挥其主体性。学生译者完成翻译作业和实践的过程也是一次主观能动的思维活动,其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对原文的理解与诠释、翻译策略的选择、斟酌译文表达、实现翻译目的等方面,并受制于一些因素。  相似文献   

3.
文化语境在翻译过程中影响译者对词义的理解和选择.翻译时译者不仅要从原文文化语境的角度理解原文,同时还要从译语文化语境着眼,将原文信息重新表达为译文读者接受和理解的语篇.  相似文献   

4.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基于自己对原文的解读,根据翻译目的,通过目的语的词语、句式来传递源语所蕴含的意义。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及对译词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译文的效果。从唐代诗人崔护的七言绝句《题都城南庄》几个版本的翻译中可见,不同译者对人称代词不同角度的处理会导致诗文意义传递效果的迥然不同。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强调翻译,即翻译意义,又要强调译者的重要性,即强调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5.
求同翻译观体现在译文必须完全表达原文的内容且译文表达方式必须完全符合译语的表达规范,存异翻译观体现在译文在忠实于原文内容又具有极强可读性的基础上又要忠实于原文形式.由于直译概念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着诸多差异,故基于直译概念来判断译文在兼具可读性的前提下在多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文形式特征便失去了根据.既然译者是在认同原文文化之基础上进行翻译,则译文对原文的忠实性应体现在译文对原文的文化认同性上,故从文化涵化之视角来解释译者英译之忠实性乃是一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由于汉英语言在人物话语的表达方式上的差异,需要译者结合语境,选择译语中最恰当的引语表达形式,将原文引语表达出的特定文体效果恰到好处地在译文中体现出来,忠实再现人物语言或叙述者语言的风格特征。本文结合汉英、英汉翻译实践,探讨了小说中人物话语表达方式的翻译。  相似文献   

7.
关联翻译理论认为,译者既不是原文的解放者,也不是原文作者的奴隶。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任务是尽量正确传达原文作者意图、最大限度满足译文读者期待,以及选择适当的语言、方式最佳调节原文作者意图和译文读者期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主述位推进模式的出现为译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建构译文的视角。译者可借助主述位推进模式来指导自己翻译的全过程。在正确理解原文的过程中.它可指导译者对原文进行主述位推进模式的分析,从而准确地解读原文把握信息整体推进方向;在充分表达原文的过程中.它可指导译者实现译文形式上的衔接以及语义上的连贯;同时.它还可指导译者实现译文再现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交际目的,使译文和原文达到真正的形神皆似。  相似文献   

9.
在英汉翻译中,译者不仅要有较高的英文水平,而且要具有比较好的中文修养。掌握各种汉语文体是提高翻译质量的一个重要保证。译者要根据原文文体进行文体相衬的翻译。翻译文艺体作品时,为充分体现美感,可不必过多地照顾原文表达法;翻译科学体作品时应讲求准确明了,简单易懂,不使用华丽的词藻;政论体译文则要忠实地表达出原文内容并照顾原文表达法;公文体译文应平实、简要、准确。  相似文献   

10.
翻译的过程主要为理解和表达的过程。要正确理解原文的含义或作者的意图, 就得依赖于译者的认知在原文语境中进行判断和推理;恰当表达原文作者的意图, 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神似与形似的表达效果, 取决于译者对译入语读者的语言和世界知识结构认知程度,因此译者认知能力的培养在翻译实践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翻译不仅是忠实地表达原文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将原文的美在译文中成功再现.美学价值的再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翻译策略——等化、深化还是浅化——的选择.本文以张谷若翻译的《大卫·考坡菲》为例,从音韵美、修辞美和形式美三个角度对译者的翻译策略及其美学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论译者的风格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的过程中,作家的风格是可译的, 为了得到最佳的译文效果,译者必须具有强烈的风格意识.文章分析了在翻译实践中,特别是在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中,译者的翻译观点、目的以及采用的翻译手段对其译文效果所产生的影响,并且指出虽然受到原文的限制,译者也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符合自己口味的文本,并以原文风格为基础,追求与之相适应的译文.  相似文献   

13.
功能翻译理论对汉英颜色词翻译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目的法则"可以使译者摆脱传统"对等"的束缚,积极发挥译者能动性;"连贯性法则"可以指导译者在充分理解原文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基础之上,根据译语读者文化,采取直译、转译或意译等不同的翻译策略,增加译文的表达效果和可读性;而"忠实性法则"则强调了不同的翻译策略都是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的,译文必须尽可能达到传达原文内涵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4.
传统译学视原文和原作者为绝对权威.从而使译者处于译学研究的边缘地位。当代翻译理论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切入研究译者的地位,从而提高了译者以及翻译学科的地位。阐释学、翻译研究学派、女权主义、解构主义等当代主要翻译理论都宣称译者的地位不低于作者,译文并非是附属于原文的派生物。译者是翻译活动中最为关键的主体,是原文的读者、解释者和译文的创造者,是构建译入语文化的重要力量。在翻译实践中,译者既要尊重原文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才能履行跨语际、跨文化交际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汉英公示语在对外交流和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公示语翻译存在不少问题,如表达不当、语义含糊、可读性差、译名混乱、误译等。关联论和顺应论为规范汉英公示语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译者必须根据原文作者提供的种种明示,理解原文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并在翻译过程中顺应各种语境因素,选择最简洁、贴切的译文,最大程度地减少读者理解译文时所付出的心力,以取得最大的语境效果,顺利传递公示语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实现成功交际。  相似文献   

16.
关联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肯定了译者在翻译中的主观能动性,认为翻译是包括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在内的认知推理活动。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处处以关联性为取向,寻求最佳关联性贯穿于译者理解原文和表达原文的过程。这样的理论要求译者具备与原文的理想读者相近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语境,而且更重要的是,译者要充分了解译语读者,并能采取灵...  相似文献   

17.
微型小说篇幅短小的特点决定其人物语言在简练中蕴涵着丰富的潜台词和会话含意。译者在翻译人物语言时首先要根据原文语境和自己的认知推理对原文的会话含意"显化"理解;但表达时则应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以及小说语言本身的文学形象性和审美性等特点,找到最佳的且与原文相似的关联性,或"隐"或"显",从而达到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语言研究离不开语境,语境对翻译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果缺乏敏感的语境意识,译者既不能正确的理解原文的意义和功能,也无法选择恰当得体的表达方式。语境可划分为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在翻译中必须进行语境分析,译者通过分析各种语境来选择词义,并考虑原文的文体特征和言外之意,从而选择最恰当的译文形式。  相似文献   

19.
关联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肯定了译者在翻译中的主观能动性,认为翻译是包括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在内的认知推理活动。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处处以关联性为取向,寻求最佳关联性贯穿于译者理解原文和表达原文的过程。这样的理论要求译者具备与原文的理想读者相近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语境,而且更重要的是,译者要充分了解译语读者,并能采取灵活策略创造与原文语境最大限度接近的译语语境。  相似文献   

20.
理解与表达是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步骤。一方面,理解是通过译者自身对原文的了解、译语的掌握及其文化修养和逻辑常识判断原文语义,选择得体表达的过程;另一方面,表达又是在进一步深化对原文的理解的基础上,不断修正和优化译文质量。就英汉翻译来说,译文质量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两种语言的驾驭能力。总之,只有具有扎实的英语功底、良好的汉语表达能力、一定的文化修养和相关专业背景知识,才能顺利完成翻译过程中的理解与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