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福建革命党形成的三大条件首先,福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力量的产生,形成了福建革命党薄弱的阶级基础.在中日甲午战后的外国资本和清政府所谓"新政"措施的影响下,二十世纪初年福建的民族资本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据统计,以福州、厦门、漳州、邵武、长乐等地为中心,创  相似文献   

2.
廖仲恺(1877——1925)是我国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者。他的一生经历了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两个革命阶段。他自二十世纪初年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活动以后,无论在同盟会时期或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时期,都作了出色的贡献,成为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特别是一九二四年以后,廖仲恺成了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的核心人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立下了卓越的功勋。由于  相似文献   

3.
试论孙中山的政党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曾提倡政党政治。但民初政党政治的失败使孙中山政党观发生变化,转而主张建设革命党并付诸实践。革命党政治的实质即是以党建国,以党治国,一党治国。在近代中国,这种革命党政治,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如果缺乏有效的制衡与监督机制,就有可能演变为一党专制,一党独裁。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和梁启超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的政治代表。一九○○年前后,一度互相向慕、商谈合作,后又彼此分手、展开斗争;他们间的关系大致可为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前、后三个阶段。探讨这段时期孙、梁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两派政治力量的消长组合情况,以及革命与改良两条路线根本对峙局面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相似文献   

5.
二次革命失败后,为扫除专制,重建民国,孙中山在日本创建了中华革命党。为了增强该党战斗力,孙中山将凝聚其精英治国理念的五权宪法引入了中华革命党的组织架构,希望以此提高党员素质,增加党员实行五权政治的经验。进而,通过修改革命程序论,孙中山以党权取代军权,并将其作为统领民众进行民主建设的主导力量写进党章。与辛亥革命前的有关思想相比,孙中山此时初步形成了以党建国的民主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6.
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这次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曾从资产阶级革命党建设的角度,进行过许多反思。他认为,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主要教训在于:一是国民革命没有“以革命党为根本”,即没有把领导辛亥革命的同盟会建设成一个严密的、团结的、坚强的领导核心;二是“只破坏地面而不掘地底陈土”,即革命党缺乏彻底革命的纲领;三是“革命行动缺人民心力”,即没有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参加革命;四是“革命之气一落千丈”,即革命党没有始终保持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百折不挠的斗争锐气。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时候,认真吸取这些教训,对于当代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的建设,完成辛亥革命振兴中华的未竟事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章太炎当年提出“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其主导思想是积极进取的。但他的善良愿望受到革命党人的误解,也被立宪派和旧官僚所利用。同盟会的瓦解不能归咎于章太炎的口号,而应该从社会环境与革命党自身寻求蜕变原因。孙中山多次总结革命党政治幼稚的历史教训,逐渐认识到并非口号倡导者的责任。重新研究章太炎的口号产生的原因,张謇与口号的关系,正确评价口号的社会影响,有助于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 一九一四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为中华革命党,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但在辛亥革命前,孙中山曾试图改组兴中会为“中华革命军”、改组中国同盟会为“中华革命党”,则甚少为一般学者所论及,或虽论及而语焉不详。笔者认为,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进行改组革命团体的这两次尝试,反映了他领导的革命力量在反清革命时期所遇到的困难、阻力和矛盾,以及为克服这些消极因素所作出的努力;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初期民主革命运动的曲折发展过程。因此,这个问题理应引起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史研究者的重视。本文拟先就其中的第一次尝试,即孙中山改组兴中会为中华革命军的思想动机、基本事实过程及其有关背景,作初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温勇 《东岳论丛》2006,27(6):173-177
革命党是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化的特殊表现形式,其使命是创建新型民族国家。孙中山的革命党思想就是围绕这一中心展开的。其主要内容有四点:革命党必须有一个反映时代精神、符合社会发展主题要求的政治纲领,这就是三民主义纲领;革命党必须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既要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又要以人民群众为力量源泉;革命党的中心任务和最高斗争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同时又要以宣传来感化人心;革命党应是高度集中统一的、掌握军队的、具有政权功能的政治团体。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民族关系发展史上,孙中山的贡献是卓越的.他一生不懈追求中华民族之自由昌盛,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不但强调民族问题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善于总结民族革命实践的经验教训.综观孙中山民族思想的发展过程,从“驱除鞑虏”、“五族共和”、“民族自治”到“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一系列围绕民族解放的主题思想而辩证消长的观点,使我们感触到民族问题规律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发展的脉搏.  相似文献   

11.
刘磊 《社会科学家》2006,(Z1):222-223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民生主义的经济思想,在当时历史所能允许的条件下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民生主义从思想的酝酿到作为资产阶级革命行动纲领经历一个逐步与中国当时社会相结合的过程.本文从孙中山当时所处的特殊历史背景下谈谈民生主义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的建党活动经历着由兴中会到中国同盟会,由中国国民党到中华革命党再到国民党的曲折发展进程.在这个进程中,孙中山尝试着进行对西方政党的移植与本土化政党的建构,以图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建构.  相似文献   

13.
<正> 根据中华革命党“革命方略”的政治构想,建立本党执政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是孙中山为首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在护法运动中确立的实质性目标.1921—1922年“二次护法”期间,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仿照辛亥革命时期创立南京临时政府的先例,在广州组建“中华民国政府”.为了表明推翻北洋政府、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心,孙中山等人将自己组建的新政权称为“正式政府”.广州“正式政府”的政策和成就,充分显示出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以后,旧民主主义革命在反对列强、反对封建势力、争取民主政治的进程中所可能达到的最高政治水平,并为日后国民党走上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新路铺垫前进的基石,也为后人评估五四运动以后复苏延续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实际能量与局限留下了典型分折的素材.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不仅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而且还是一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孙中山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反对传统封建教育制度;提倡民主平等的教育;重视知识和知识分子的价值;注重军事教育,普及学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女子教育、师范教育和成人教育等。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国成立之前,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同盟会已经与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会党组织有过密切的联系,如三合会、哥老会等。当时会党大都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帜从事活动,虽然他们绝大多数没有像资产阶级那样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但就其“反清”的目的来说与革命党人是一致的,所以和同盟会曾有过合作。它们在推翻封建统治过程中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在革命取得初步成功后,民族资产阶级因其软弱性最终与封建势力相妥协,使得会党组织从此与革命党分道扬镳,有的会党甚至遭到革命党与封建势力的联合镇压。  相似文献   

16.
陈其美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一是辛亥革命的准备与发动,他是上海武装起义的主要领导者,上海光复,被推为都督;二是在孙中山领导下,参加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败,支持孙中山重整革命组织,出任中华革命党总务部长,成为孙中山最忠实的助手,实际领导了中华革命党在国内的讨袁斗争,终遭袁世凯暗杀。然而对这样一位将最后一滴鲜血贡献给中国民主革命事业的革命志士,某些亲历者和后世评论家对他的事功总有这样那样的说法,1986年湖州召开的“纪念陈英士先生殉难70周年学术讨论会”对此已作了澄清,同年广东召…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与张謇的农业近代化模式述论苑书义孙中山与张謇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直接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两位杰出人物。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袖,张謇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巨擘。孙、张两氏都关注着农业近代化问题,各自设计出一套比较完整的农业近代化模式。孙、张两氏虽然...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先生是近代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革命的先驱 ,他以毕生的精力寻求救国富民的道路。孙中山先生一贯重视报刊宣传工作 ,并将报刊宣传与资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事业密切结合起来 ,身体力行、努力实践 ,不仅使报刊宣传有益于革命和建设的成功 ,而且也在实践中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新闻思想 ,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孙中山的报刊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894年前是他从事报刊工作的早期 ,这一时期的报刊活动以在各报刊上撰发论文宣传改良思想为主。1894年到 1911年是孙中山报刊活动的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是先生…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无论是在旧三民主义的发展阶段还是在新三民主义的发展阶段 ,始终贯穿和体现着主权在民的思想。而孙中山主权在民思想的发展 ,则是对民权主义的重大发展。这就表明 ,主权在民的思想是孙中山民权主义的核心。本文就这个问题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不当之处 ,请学术界同仁批评指正。一辛亥革命前 ,孙中山有相当长的时间流亡于欧美 ,从事于反清的革命活动。在欧美 ,孙中山不仅考察了欧美的政治和民主共和政体 ,同时大量阅读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启蒙思想家的著作 ,深入研究了欧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接受了欧美资产阶级的…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中国党政关系的发生必须从革命党的产生着手。从"革命党"的产生条件看,近代中国不具备直接建立民族国家的条件,只能在革命党的领导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建设民族国家。从"革命党"的产生过程看,中国革命党的产生过程就是为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奠定基础、积累条件的过程。从革命党自身特征看,革命党兼具政党和国家的双重职能。正是这些因素决定了革命党建立国家政权之日就是党政关系发生之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