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我前曾就影印的容与堂刊本李卓吾评《水浒传》,论证其评不是出自李卓吾,而为叶昼假李卓吾之名以行者。今复就当时影印之李卓吾《史纲评要》一书,论证其为吴从先所撰,而非出自李卓吾。不过,前者假李卓吾之名,是由别人指出的,而后者,则吴从先自己即已直言不讳,今天不能再让其久假而不归了。《史纲评要》是吴从先假李卓吾之名以行,他在  相似文献   

2.
张天星 《江淮论坛》2007,(1):142-147
本文从思想印证人手认为《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评语流露的思想倾向与李贽的思想有明显的抵牾,却与叶昼评点的《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北西厢记》中的一些思想风格榫合,所以认为《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是叶昼伪托可信。本文的讨论以及运用思想印证的方法对于考察署名李卓吾的小说戏曲评点和推动叶昼的相关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现存署名李贽批评的《水浒》主要有两种:容与堂刊一百回本《忠义水浒传》和袁无涯刊一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全传》。前一种,经戴望舒、靳岱同、王利器等先生的力证,多数人已相信为叶昼的伪托。对于后一种,人们也做过一些考证,鲁迅早在五十年前就指出其为“伪托”;1954年,何心在《水浒研究》中对此本作伪的过程做了推想;1979年,王利器在《〈水浒〉李卓吾评本  相似文献   

4.
明清两代,评点《水浒传》的有多家。而其中比较有影响有价值的.恐怕要算李贽、叶昼和金圣叹了。因此,我们试图对三家的评点加以比较,审视一下它们的异同得失。下面本文就先来考察三家的思想评点。三家的艺术评点,拟另文讨论。1、李贽、叶昼和金圣叹都是极力颂扬和推崇《水浒》的批评家。李贽称《水浒传》为“古今至文”之一。叶昼赞《水浒传》“妙绝千古”。金圣叹尊《水浒传》为“六  相似文献   

5.
试论李卓吾对《水浒传》的评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典长篇小说《水浒传》,自问世后,就被封建反动统治阶级及其御用文人看作是“诲盗逆书”,受到各种歪曲、毁谤和摧残。长久以来,从事《水浒传》研究的,往往言必称金圣叹,甚至于对金圣叹挖空心思诬蔑歪曲《水浒传》的评点文字也加以美化,硬把金圣叹看作是“同情农民起义”的文学评论家,称他作“封建文化的贰臣”、“封建政权的叛逆”,等等,而对于在士大夫文人中间第一个大胆肯定这部小说的明代的杰出思想家、通俗小说评点家李卓吾(公元1527—1602年)和他对《水浒传》的评点,则几乎被湮没,很少有人加以研究和重视。关于李卓吾是否评点过《水浒传》,他评点的是哪一部《水浒传》,他是如何评点这部小说的,以及他对《水浒传》的评点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应占什么地位等,这在我国学术界是有过不同的意见的。这篇文章想就李卓吾对《水浒传》评点的一些问题,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希望得到读者和专家们的指正。  相似文献   

6.
明末著名思想家李卓吾深受佛学,尤其是《维摩住经》的影响,这全面表现在他的思想、行为及文学批评之中。《维摩诘经》对其人生方式的影响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恣意任性,游戏人间的狂放态度;二是怀入世之心,言出世之语,行世间之事一是强烈的教主情结。而卓吾思想与《维摩诘经》的联系,较为显裕的有:“佛、魔不二”论及“人间净土”论两点。在文学批评上,卓吾的批评活动同样深深带有《维摩信经》的印痕,这从《水许》批评中的“游戏”说,“佛、魔”税及《杂税》等论述文艺的有关内容中可略见一斑。本文认为劳分析李卓吾思想性格的形成及其文学批评的特点,从《维摩诘经》的影响入手,是一个最为直接而切近的着手处。  相似文献   

7.
小说批评家叶昼和毛宗岗关于《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人物性格塑造,分别提出了两个美学命题:“同而不同处有辨”与“犯中见避”。 叶昼在《水浒传》第三回回末总评说: 《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如鲁智深、李逵、武松、阮小七、石秀、呼延灼、刘唐等众人,都是急性的。渠形容刻画来各有派头,各有光景,各有家数,各有身分,一毫不差,半些不混,读去自有分辨,不必见其姓名。一睹事实,就知某人某人也。  相似文献   

8.
容与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的评点,不仅本身具有很高的理论和批评价值,而且评点者对《水浒传》的阐释在后来的《水浒传》接受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对金圣叹的评点影响最大。本文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讨论了容与堂本评点在《水浒传》接受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及其被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元代水浒戏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水浒戏是元杂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长篇小说《水浒传》的成书有重要影响。前人已经对元代水浒戏和《水浒传》的关系作过一些研究,作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本文对人们研究的某些结论作些检讨,旨在促进元代水浒戏和《水浒传》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0.
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李贽认为,“《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盖自宋室不兢,冠屦倒施。大贤处下,不肖处上……以小贤役人,而以大贤役予人。其肯甘心服役而不耻乎?是犹以小力缚人,而使大力者缚于人,其肯束手就缚而不辞乎?其势必至驱天下大力大贤而尽纳之水浒矣。则渭水浒之众,皆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可也”。(《忠义水浒传序》)第一次从人才角度对《水浒传》的丰富内容作了评价。虽然叶昼、金圣叹也对其中的人才问题发过一些精当的意见,可惜未引起今人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王振星 《齐鲁学刊》2004,(2):110-112
儒家文化人格对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孔子及其弟子子路作为一对卓显的儒家文化人格符号,对《水浒传》中的宋江和李逵这对文学形象的孕育、塑造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深层次上,宋江和李逵的形象不是《三国志演义》影响的结果,而是儒家文化人格浸润使然。  相似文献   

12.
李云涛 《学术探索》2014,(9):97-102
李贽的"童心说"理论认为"童心"乃成人、成圣实践之根柢,主张为人处世应保持"童心",依据"最初一念之本心"来行事,方可成人、成圣,否则便是假言假行,属假道学行经。强调个体实践必须依"童心"而行,与"童心"相一致,此可视为李贽"童心说"之"知行合一"观。李贽的文学理论和小说评点也正是建立在此种理论基础之上的,如对《水浒传》中鲁智深、李逵等人物形象性格的分析,即依"童心说"之此种"知行合一"思想来展开。  相似文献   

13.
邵子华 《学术探索》2007,(1):125-128
金圣叹的思想性格极其复杂,其中的许多构成因素互相对立,这在他点评《水浒》的过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他既维护封建制度,又崇尚率性而为;既沉溺于传统的文化意识,又能够从传统文化意识中站立起来。他的意识深处始终存在情与理的尖锐冲突。金圣叹外儒内庄,释心墨行,一颗敏感的心在两个极端之间来回追逐。  相似文献   

14.
诸葛亮是儒家精神的集中体现者,是儒家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化身。理学出身的政治家李光地对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及政治、军事和人才等思想尊崇有加。在李光地看来,诸葛亮"八面打开,光明洞达",具有近乎完美的人格;政治上,诸葛亮具有"王佐之才,而明于治";军事上,诸葛亮是"以仁为胜"、"恩信服人"治军的楷模;李光地还对诸葛亮"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用人之术十分赞赏。透视李光地对诸葛亮的评注,可以看出李光地"见贤思齐"、"惺惺相惜"的情感是他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理想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敷衍小说《水浒传》故事的《偷甲记》是清初重要的传奇水浒剧。与《水浒传》相比,该剧虽然在思想观念上依然是褒扬忠义,但在某些细节上表现得更加复杂和深刻。《偷甲记》中梁山人物在价值观念上具有助行忠义、热衷政治和建功立业的共同特征,但几类人物之间仍存在微妙的差异。该剧明确提出了奸臣作乱于内是梁山聚义的重要原因,梁山人物对"盗贼"身份亦有了全新的认识。《偷甲记》继承了明代水浒戏士大夫化的价值取向,忠孝节义和功名事业依然是梁山人物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史记》人物传记的历史叙事为中国叙事文学提供了叙事元模式这个理念出发,探讨了《史记》在叙事时序、叙事速度上对《水浒传》的影响,并认为《水浒传》继承和发展了《史记》人物传记中的单传、合传及附传三种形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17.
严铭 《学术探索》2014,(5):127-131
《水浒传》的伟大,不仅在于它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替天行道"的男性英雄好汉,也在于它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本文通过对一些史料和话本、杂剧艺术的梳理分析,说明《水浒传》中的主要女性多数在《水浒》成书之前有一定的来源和形成基础,这些来源和基础,使《水浒传》的作者在塑造女性人物形象时有了更大的超越空间,艺术地彰显了她们在男性英雄故事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琼 《北方论丛》2005,(6):23-26
对于岭南文人黎简的<芙蓉亭乐府>的写作时间,学术界历来有三种看法,而以苏文擢先生的26岁说最为权威.通过综合考察黎简的经历及其诗歌创作,得出<芙蓉亭乐府>当写于黎简20岁时的结论,从而加深对黎简的认识,借此修正苏文擢先生所著<黎简先生年谱>之纰误.  相似文献   

19.
吴宪贞 《齐鲁学刊》2012,(4):132-135
在英雄本位语境下,《水浒传》女性视点呈现出弱化、丑化、男化等非对称性、非常态化的建构。究其原因,除了宋明理学时代文化心理的深层影响外,更主要的是流传广布而极具世俗情味的江湖母题自然渗入《水浒传》的累积成型中,使得《水浒传》女性视点成为某些江湖母题的情节化、故事化和具象化,成为趋附于英雄本位而生的一类特定语境女性景观。《水浒传》的女性视点因对传统的文本模式、道德取向和审美习性的悬搁而呈现出一种全新的价值重构。  相似文献   

20.
从整体上看,李渔研究包括李渔生平思想和李渔作品,已经非常全面深入。但是李渔美学研究,尤其是李渔生活审美研究还需深入。李渔美学研究突出了戏剧美学,而忽略了生活审美。在李渔生活审美研究中还存在概念把握不准、重复性高、较零散肤浅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