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时期我国最大沿海贸易港的北移趋势与上海港的崛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和清前期私人海上贸易相当兴盛。宁波双屿港的繁盛,隆庆以后从福建的月港──江南港日──日本或南洋的三角贸易,都显示出,自明代开始,我国最大的沿海贸易港已出现向江南北移的趋势,上海港发展为我国最大的沿海贸易港是这一趋势的最终体现。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江南既是我国明清时期出口商品的主要来源地区,也是进口商品的主要销售地区,并有着发展海上贸易的良好的区位条件。  相似文献   

2.
营口地区,是辽东地区海盐业发展相对较为突出和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明代营口海盐业有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原因,而这一时期的发展超越了前代的开发程度和发展速度,对于本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其在明清海盐业大发展背景下的繁荣时期不应被忽视。  相似文献   

3.
"八景"是汉文化与传统自然审美融合的典型表现。"八景"文化发源于先秦,萌芽于魏晋,成熟于两宋,繁荣于明清。明清以降,随中央集权统治的拓展,边疆民族地区发生了普遍的内地化现象,涌现了大量以生态景观为主的"八景",并因地理、自然生态及经济文化的差异而独具民族和地域特点。云南"八景"文化起源于明代,发展于清康乾时期,繁盛于嘉道时期,咸同后衰落,其发展历程在边疆民族地区极具典型性,其文化内容具有较大的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元朝鄂西南民族地区土司制度的建立,上承唐宋时期的羁縻州县制度,对当地的经济、交通和民族关系等的发展都有着积极影响,也为明代和清雍正前期土司制度在该地区的进一步完备创造了条件,是一种符合当时实际的有效的统治方式。同时,元代蒙古族、汉族和白族等民族的逐渐迁入,可以看作是本地区民族融合的初始阶段,为明清时期当地民族格局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对于元朝在该地区的统治历史地位及其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我们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5.
古称吴陵的江苏泰州地区的戏曲文化,作为泰州地域文化的突出代表,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除蜚声国内外的“梅桃柳——戏曲三家村”外,明清时期泰州地区众多的昆曲家班可谓泰州戏曲文化史上最辉煌的一幕。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前期,泰州地区曾出现过十多个昆曲家班。一定程度上使得明末至清中前期的泰州,成为地区性的昆曲创作与表演中心,谱写了泰州戏曲史的一代传奇。根据目前可见部分地方文献和中国戏曲史料,可对明清泰州地区昆曲家班及其主人、形成原因及对后世之影响等作初步考证。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明清时期中央王朝颁授给嘉绒藏族土司封号的分析,指出多数土司在受封之初,兼有宗教与政治首领的双重身份,这与嘉绒藏族地区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和明代特殊的治藏政策有关.直到清代中前期,嘉绒藏族土司封号的宗教色彩才逐渐淡化.  相似文献   

7.
编后记     
人文学报历史专号第二次和读者见面了,这期共刊出有关中国史论文六篇,世界史论文一篇。“门阀的形成及其衰落”一文,是就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统治阶级中一个重要阶层——门阀的形成和衰落,具体简明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一些历史特点。作者并且在南北时期南北门阀的差异上提出了新的看法。中国东南沿海在明清时期经济变化较大,因而考查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学者,多从此地区经济结构的演变入手。彭雨新同志专就清代前期苏杭区丝棉两个手工业行业的生产,发表了他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主要考察了“回”表短时量用法产生、发展和衰退的过程及动因。动量词“回”表示短时量的用法产生于元代,繁荣于明清时期,衰退于“五四”时期,到了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基本上消失了。其产生、发展及消亡的原因,一方面与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有关,另一方面与其同义词“会”的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9.
明代岭南地区经济繁荣,文风昌盛,群英辈出。陈献章及其弟子为代表的白沙之学对整个明代思想界产生深刻的影响。李孔修继承陈献章的衣钵,践行不慕富贵,不厌贫贱的道德修为,在诗歌、绘画方面取得杰出成就,奠定了在岭南理学史、文学史和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目前学术界对李孔修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根据明清文献对李孔修生平事迹,以及诗歌、绘画成就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明清徽州族产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学术界对明清徽州宗族社会看法不一,本文就作为宗族社会经济基础的族产作了考辩。作者认为,族产在明清时期的徽州从未中断,不过自明中期以后,部分众存族产逐渐转化祠产形式的族产,从而形成了众存族产和祠产并行交叉、一消一长的发展局面。由于族产在明清徽州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它强化了宗族势力和封建宗族关系,巩固了封建统治秩序,对封建制度解体起了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1.
明清拟话本小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明代中后期、明清易代之际和清代前期。各个时期拟话本中出现的贞节烈女形象所体现出的贞节观念也不尽相同,虽然这种变化是有限的,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明代中后期的拟话本中的贞节观走向极致,明清易代之际拟话本的描写重点不在宣扬贞节观上,对于贞节烈女的描写大多一笔带过,而清代前期拟话本中的贞节烈女形象虽然不多,却体现出了向传统回归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汉语动量词"回"的短时量用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考察了“回”表短时量用法产生、发展和衰退的过程及动因。动量词“回”表示短时量的用法产生于元代,繁荣于明清时期,衰退于“五四”时期,到了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基本上消失了。其产生、发展及消亡的原因,一方面与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有关,另一方面与其同义词“会”的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3.
在明清时期为避开日益严重的黄河水患而开挖的几条新运道中,以泇河的开凿最为曲折,同时对徐州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最为显著,泇河开凿后的徐州地方经济由繁荣逐渐走向了衰落,运河迁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明代徐州地方经济发展的兴衰。  相似文献   

14.
回顾宁夏地区(本文着重谈银川平原)漫长的历史,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明王朝的建立及其对这个地区的直接管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宁夏地区几百年大战乱的结束,它开创了此后明清六百来年宁夏地区相对稳定和发展的新纪元。 完成于明代中叶(公元1540年)的《嘉靖宁夏新志》(以下简称《嘉靖志》)正是帮助我们了解这一重大历史转变过程的第一手资料。它比较系统完整地记录了明代前期宁夏地区的社会面貌。本文试图根据《嘉靖志》所提的材料,从经济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中国伦理思想史这一新视界出发,阐明了明清伦理思潮的历史动向和思维取向。明清时期的思想家在进行道德价值思维时,其出发点已经与传统开始错位,显示出从群体到个体、从关系到主体的蜕变。这种蜕变反映了从“人的依赖性”到”人的独立性”发展的新的历史动向。明代中期以后,人们关于道德价值的思维取向也已开始脱离传统的轨道。一种反映“人的独立性”的新的道德价值思维方法正在形成和发展。明清启蒙思潮本身具有复杂性.其内部存在着分歧与矛盾。  相似文献   

16.
武陵文化产生以后,形成了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武陵文化起源于先秦时期,形成于汉晋时期,发展于唐宋时期,繁荣于元明清时期.  相似文献   

17.
闽东是开阂进士薛令之的故乡,唐宋两代科甲蔚为可观,但到明清时期,科举上几乎湮没无闻,这与元明以来闽东人口经济的破坏,教育文风的衰退及特有的人文特征都有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土族地区的宗教僧纲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土族地区的宗教僧纲制度李向德宗教僧纲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中央封建王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一种特殊的政治统治形式。明清时期,随着藏传佛教的发展,宗教僧纲制也以不同的形式传入土族地区,并很快被统治者所采用,影响着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  相似文献   

19.
浅论明清徽州的宗族办学活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清时期徽州教育非常发达,这是徽州强大的宗族势力重视教育的结果。宗族主要靠兴办族塾、书院和文会等各种类型的学校培养子弟。此外,宗族还重视延聘名师,资助族内贫寒子弟。这些措施是明清时期徽州一府文化繁荣、经济发达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甘肃藏区和其他藏区相比较,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并较早得到各族人民的开发,社会经济相对繁荣,民族文化业相对进步。明清时期,甘肃藏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历史的角度就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对甘肃藏族的施政以及甘肃藏族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