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中阳 《殷都学刊》2011,32(2):23-26
学术界一般认为商代王畿的范围很大,有"邦畿千里"之说。本文通过殷卜辞中"入商"、"至商"、"自商"、"在商"与"入某"、"至某"、"自某"、"在某"的对比,得出"商"与这些地点是各自独立的。"商"的实际控制范围并不很大,大体应该包含在百里为半径的范围内。商代地理结构的空间表现为只有分散于各地的一些"点",还没有形成将整个领土相连的"面"。  相似文献   

2.
殷墟卜辞中有众多的邑,名号不一,位置各异,也有与"邑"相关的称呼,如望乘邑、邑戈、有邑、邑人、邑并等。邑并参与征伐、省廪、宿卫、祭祀等重要事务,并被分封。卜辞"惠在某田某示"中的"在某田"指设置在具有战略意义地区的诸侯,示读为"置","示"有农业和畜牧业,有时被商王封为官吏,封示的贵族称"有示"。  相似文献   

3.
丁红旗 《兰州学刊》2011,(10):145-150
在《文选》李善注、五臣注并行的情况下,约在北宋中期出现了合刻本;显然,合刻中势必会删削注释,即采用"某注同某"的形式,以简略、明晰文本。但现今所见的这种标注实际上并不完全等同,需要仔细考辨。经核查,这种删削、合并主要据文意,而不是字词相同与否的标准来取舍。由此能更深入地理解"某注同某"的实际内涵。这对不同合刻本之间传承关系的解读也不无大的助益。  相似文献   

4.
"蛮"作为副词正被广泛运用而进入普通话体系。但由于"蛮"与"满"在发音和使用有某方面的类似性,应认真辨析其使用差别。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通过相应教学方法,从"蛮"的本义出发,考察其变化及与"满"的区别,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这类副词。  相似文献   

5.
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基础。从本质上来说,隐喻就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概念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种事物、概念。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悉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理解、命名那些不熟悉的、抽象的概念。人类的认知始于身体经验的物质基础,而人的身体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原型集合体,身体经验因此成为各式各样隐喻的来源模式。本文根据隐喻概念理论,以汉英身体部位词"头"和"head"为例,从认知的角度来解读其中所揭示的人类认知规律。含有"头"和"head"的汉英习语都源自人们对自己身体部位的各种体验,而隐喻在这些习语语义的形成和抽象化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彭铁蓉 《云梦学刊》2010,31(5):149-151
语言根植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土壤,与社会背景、历史、自然环境等文化要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学者们先行研究的基础上,从翻译的角度对比中文等语言的表现特征,分析了日语语言表现中所折射的日本人对某一语言表现的依赖及形成习性的缘由,探析了其与他人关系以"和"为核心的意识心理。  相似文献   

7.
综合 《家庭科技》2014,(12):8-9
民政部发布的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我国共有350万对夫妻办理了离婚手续,比上年增长12.8%。这是自2004年以来我国离婚率连续10年递增,且"80后""90后"夫妻成为离婚的"主力军"。 不同年代的不同婚姻观 对此,某媒体以不同年纪离婚人群为调查对象,就"如何看待离婚"问题做了一份问卷调查。问卷共3个选项,分别是"应慎重""无所谓""无奈离"。调查结果显示:"50后""60后"人群中选择"应慎重"的占99%,选择"无奈离"的占1%;"80后""90后"人群中选择"无奈离"的占52%,选择"无所谓"的占40%,选择"应谨慎"的占8%。在调查采访中,不同年代的人群说出了不同的婚姻观。  相似文献   

8.
老张患高血压已有多年,社区医生常开依那普利、倍他洛克、复方丹参片等药物给他。但血压总是控制得不满意,时高时低。无奈,老张来到某三甲医院就诊,医生给他加了一个利尿剂。老张马上对医生说:"我小便次数已经很多了,脚又不肿,为什么要服利尿剂?"还说:"报纸上说,服利尿剂后,患者会得糖尿病。"医生耐心地给老张作了解释,老张终于同意服用利尿剂氢氯噻嗪。2周后,老张的血压降到正常。  相似文献   

9.
"拟文本"意指读者在阅读某一文本时,留在文本或摘录式资料上的多种读书批注。它所承载的信息往往是随意与散乱的,缺乏固有的逻辑构架。因此,对拟文本的解读必然要求读者确立对于文本的主导地位,并不可避免地在解读过程中体现出理论生产的主体性,这恰恰为"思想构境论"提供了理论印证。"思想构境论"创立的目的就是要告别以还原或者逼近客观性为宗旨的传统文本解读方法,坦然承认任何解读都只是读者的一种"创造性的生产"过程。"拟文本"自身固有的特质与"思想构境论"主观要求之间的契合,凸显了文本对象与解读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前,高校后勤改革已进入快速发展的关键时刻。如何保证高效协调地进行多校区物业管理,合理地充分利用各项资源,有效地对后勤物业进行规范化,是各个高校提升物业管理水平亟待研究的课题。文章从多校区物业管理的现状着手,探讨了一校多区物业管理模式和选取的基本原则,最后提出了适合某高校发展的"高校直接管理+完全社会化管理"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根据政策问题提出者的角色、作用以及影响力的不同,政策议程创建活动可以分为内创型、动员型、相融型和外创型四种基本类型。内创型政策议程是一种由政治权威人物主动地体察和认定社会问题,在不经过与体制外行为者互动的情况下直接将特定社会问题纳入决策程序的议程创建活动;动员型政策议程是决策主体借助正式机构的各种资源,在对体制外行为主体进行动员、教育和引导的基础上推动某一社会问题上升为政策问题的议程创建形式;相融型政策议程是一种由体制内、外的政策共同体及其代理人沿着"内倡"与"外推"两个方向,在有效互动基础上共同推动的议程创建活动;外创型政策议程则是体制外行为主体运用各种力量向决策主体施压,进而推动某一社会问题进入决策议程的创建类型。通过对四种类型政策议程的内涵、过程与效度的比较分析,有助于优化当代中国政策议程创建过程,提高政府决策品质。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软实力越来越成为衡量某一群体或个体素质提升的重要指标。探索农民的软实力及提升方式,有助于转变"三农"问题的解决思维,有助于完成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化。农民的软实力是由国家软实力引申而来的,它包括农民个体的价值判断力、技能掌控力和思维辨别力。这些方面的提升需要通过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老妈学开车     
老妈退休后,突然间迷上了开车,且不顾家人反对,在汽校报名学开车。 其实,老妈学开车并非一时冲动,自从5年前家里买了车,便动了学车的念头。去年,在上海某知名公司就职的大哥将一辆公司奖励的保时捷开回了家,老妈心里就更痒痒了。老妈做事向来是"说了就算,定了就办"。  相似文献   

14.
杨晖 《兰州学刊》2011,(5):105-108,112
语言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思想。先秦时代的关键词"和"、"奇"、"神"正表现了中国传统变易观念的萌芽,"和"已经涉及到不同元素相互作用而生新物的思想,"奇"贯穿了变易的灵魂,"神"更表现了变化无常,不可预测的内涵。在先秦哲学中,"和"、"奇"、"神"正是中国传统变易观念的具体表征。  相似文献   

15.
尹吉明 《江淮论坛》2013,(4):177-181,192
互文性理论是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新概念。总体说来,理论家们一致认为在互文性理论下,任何文本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任何文本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互文本。因此,读者对某一文本的解读就不再限于单一文本,而是可以借助其他文本或资料作为参考,利用自己的知识背景建立起一张互文之网来进行创造性的解读。英国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在其长篇代表作《赎罪》中大量运用了互文性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解释了主人公从"犯罪"到"赎罪"的复杂微妙的心理历程,蕴含了作者对人性、对伦理道德的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也极大丰富了这部现实主义批判小说的审美价值与思想蕴含。  相似文献   

16.
"共通感"与"教化"、"判断力"、"趣味"等一起被伽达默尔视为欧洲近代人文主义传统的主导性概念。在《真理与方法》中,伽达默尔着力对维科的"共通感"概念进行了梳理、阐发和诠释学改造,不仅强化了这一概念的实践哲学意蕴,而且彰显了"共通感"在人类文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伽达默尔对"共通感"概念的诠释学改造,为其作为理解本体论的哲学诠释学的提出——特别是理解的前提问题和理解的多元性问题的解决——做了必要的理论铺垫。  相似文献   

17.
闫春慧 《阴山学刊》2011,(6):61-64,68
隋唐五代时期汉语"洗涤"语义场含有14个场内成员——"沐"、"浴"、"澡"、"盥"、"浣(澣)"、"洒"、"濯"、"溉(摡)"、"洗1"、"涤"、"漱"、"漂"、"汰"、"淘"。义场格局较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了较大变化,表现为旧词的消亡和原有成员的发展演变,这一时期没有新词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学堂乐歌"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贡献:一、对长期流行的偏狭的"新诗"观念提出质疑,认为"新诗"至少应当包括自由诗和新声诗两大类别。二、提出并论证了作为新声诗创作第一浪潮的"学堂乐歌"是中国"新诗"历史的开端。三、简要地论述了学堂乐歌的思想、艺术成就并选择、评析了它的作家和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19.
对于人的"自由"、"自觉",马克思曾在人类学、社会学、哲学的三重关系中作了考察与论述。即作为"类存在"的人在"真正的生产"中得到规定的"自由"、"自觉";作为在生产发展不同阶段上出现的不同社会形态中实际实现的"自由"、"自觉";作为人对实践对象自身必然性的能动适应中获得的"自由"、"自觉"。三者分别揭示了"自由"、"自觉"的历史起点(历史根据)、历史形式和最高本质,既有联系亦有区别。同时也显示了"自由"、"自觉"的相互关系。马克思论阈中的"自由"、"自觉",始终处于具体历史的关系中;无条件地、不加分析地把"自由"、"自觉"当做人和审美的"本质",不仅倒置了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也将人和审美等同了起来,使其变成为非现实的知性抽象品,不是马克思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吴雪丽 《兰州学刊》2011,(9):194-198
"文化寻根"作为一种现代现象,作为对"全球化"和普遍的"现代性"话语的反抗,包含了在"全球化"语境中进行文化认同和身份建构的复杂性。在民族文化的"自我"与"他者"之间、在"寻根派"的"本土"认同与"世界"镜像之间、在个体的记忆置换和真实的生命经验之间,"文化寻根"不仅构成了在"全球化"视野中寻求身份建构的中国经验,而且它所呈现的问题也具有丰富的文化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