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5 毫秒
1.
方言 《经理人》2007,(6):104-104
经过五年的办学探索,国内EMBA教育市场的竞争日趋成熟,宏观上进化到“差异化”竞争阶段。各大商学院根据自身特点,塑造出迥异的商学院“性格”。然而,优秀的商学院已不满足于自家象牙塔的单一教学风格,纷纷推出海外游学计划,带领EMBA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出国门,在国外的商学院接受国际工商管理教育,  相似文献   

2.
《经理人》2006,(5):83-83
北京,3月8日。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在人大逸夫会议中心举行人大科特勒EMBA新闻发布会暨项目说明会,宣布人大科特勒EMBA教学项目正式启动,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招生。这是国内首个以战略营销为方向的EMBA课程,与同类EMBA课程相比,最大体现了EMBA教育的差异化、专业性。  相似文献   

3.
到底能学到什么真东西?经过五年的办学探索,国内EMBA教育市场的竞争日趋成熟,宏观上进化到“差异化”竞争阶段。各大商学院根据自身特点,塑造出迥异的商学院“性格”。  相似文献   

4.
赵鹰 《经理人》2007,(10):36-38
英文EMBA四大特点 中外教授都用英文授课,学员的作业全部用英文完成,文凭多数由海外商学院颁发的,这属于英文EMBA。每年全国总共招生10多个班,总量在400~500人左右,相当于中文EMBA招生量的十分之一。主要盘踞在北京和上海,广州只有一所商学院提供此类课程。究其原因,这三地跨国公司比较集中,对英文EMBA有需求。  相似文献   

5.
陈振烨  魏薇 《经理人》2009,(11):44-46
从2002年国家正式批准开办EMBA教育至今,过去7年中,乘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快车,中国EMBA教育经历了超常规发展,有资格从事EMBA的商学院从最初30所,增加到62所,市场上各类EMBA项目不下100个,每年招生规模将超过1.5万人。像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每年招收700多学员,清华和北大光华等体制内商学院每年也有400人.  相似文献   

6.
2003年12月中旬,全国MBA报考工作刚降下帷幕,各媒体的惊叹就陆续传来。“MBA会是一个泡沫吗?”“中国MBA 教育怎么了?”“MBA缘何风光不在?……这边厢,质疑和分析次第展开;那边厢,清华2004年EMBA迎新晚会隆重举行,华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MBA十周年庆典紧锣密鼓,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携三位一体的EMBA模式北上京城,开始招生。而整合了学院非学位教育的中长期培训项目和短期培训课程的几所品牌商学院的培训中心,2004年课程计划已经成竹在胸。他们培训着,快乐着……  相似文献   

7.
沈伟民 《经理人》2011,(11):104-105
面对当前各大主流商学院EMBA项目一轮接一轮的涨价波,浙江大学EMBA项目学费似乎定得偏低。然而在高学费的背后,一方面反映中国优质EMBA资源的稀缺,另一方面也将各商学院的教育理念、能力、成效的竞争推向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周建华  张婷 《经理人》2005,(10):28-31
一样的EMBA教育,不一样的教育方法, 商学院各有招数 同一道菜,不同的厨师会有不同 的做法,得出不一样的风味。办 学也是一样,《经理人》杂志此 次独家专访中欧、清华、北大、长江、中大 等知名商学院的EMBA项目负责人,探讨 其风格各不相同的EMBA办学理念与经验。  相似文献   

9.
《经理人》2013,(12):97-97
2013年11月,《经理人》杂志两年一度的“中国最佳EMBA排行榜”再次隆重揭晓,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EMBA项目又一次以雄厚的实力从国内众多优秀商学院EMBA项目中脱颖而出,连续四届蝉联排行榜榜首。  相似文献   

10.
《管理评论》2005,17(2):F003-F003
东北财经大学MBA学院是国内首家专门从事MBA(EMBA)教育的专业学院,集MBA(EMBA)的招生与录取、课程设置与培养、授课与指导、课程考试与学籍管理、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等职能于一体,是符台国际惯例的“研究生院”。  相似文献   

11.
京平 《经理人》2011,(10):110-112
EMBA是市场化运作的教育项目,招生名额却实行“计划经济”,每个体制内院校都有数额不等的招生指标。教育部批准的两批具有EMBA教育资格的院校,加上合作办学机构以及体制外教育机构已达百余家,而且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2.
《经理人》2007,(10):28-33
金秋10月,首个“中国最佳EMBA排行”隆重发布。 这是中国首个参照国际惯例,同时结合中国办学实践而开展的EMBA排行榜。从2004年开始,《经理人》对商学院开展调查并推出“最佳MBA排行”。在MBA排行成熟经验、成熟排行体系和调研方法的基础上,《经理人》2007年首度进行EMBA排行。EMBA排行主要从商学院、学员两个方面着手开展调查。  相似文献   

13.
各EMBA项目的运作手法虽然相似,但他们留给市场的品 牌形象却大不相同 又是一个10月金秋,又是一个收获 的季节。 酝酿己久的2005《经理人》高端 读者群眼中的“最受欢迎的EMBA项目”火 热出炉了。 这是一份让所有上榜商学院都皆大欢 喜的榜单。因为,所有上榜的9所商学院, 都不分坐次,不评高下,捧走了各具特征, 却又不能互相取代的奖杯。  相似文献   

14.
李宏 《经理人》2013,(11):80-81
用不上五年,80后将成为EMBA主体,他们受过系统教育,有管理经验,这个群体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人大EMBA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是“互动”,以学生的经验为主轴和知识来源的讨论式教学。EMBA生源低龄化是所有商学院都意识到的趋势,只不过,有的学校在有意控制年龄和职位结构,有的则在积极寻求改变和调整,人民大学商学院EMBA将CMPM(Chinese Masters in Practicing Management),即中国实践管理领袖教育项目作为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融合案例、行动学习、反思学习和经验分享,还有实地参访、反思报告写作等。特别引入了模块主任角色,在学习中,模块主任既是课程设计者,又是教练者,同时还是质量控制者。  相似文献   

15.
丁一 《经理人》2013,(11):76-77
2013年,是中国EMBA的第二个十年,一线商学院将进入深度国际化阶段,不只是合作办班,更多是联合办学,全球化运营,共同设计、共同运行,共同教学,颁发双学位。进入2013年,浙江大学管理学院EMBA大事件不断。5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与国资委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及巴黎HEC商学院合作的EMBA项目正式在北京启动;8月,与一汽-大众奥迪合作,共同开设“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奥迪EMBA学位班”,摸索培养未来民营企业领军者的新模式。在细分市场和国际化-两大方向上不断发力。针对未来行业发展,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卫龙宝接受《经理人》专访。  相似文献   

16.
林慧余 《经理人》2008,(7):103-103
旨在推动和记录EMBA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并为企业家、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报考EMBA提供参考和指南的2008(第五届)中国市场最具领导力EMBA评选结果于2008年5月25曰在北京世纪金源大饭店国际会议厅成功揭晓。CHEMBA项目荣获(第五届)中国市场最具领导力EMBA评选“中外合作EMBA项目”第一。此次是CHEMBA项目第三次获得此殊荣,同时CHEMBA项目还获得国际视野开拓奖,毕业生评价最高的商学院单项排名。CHEMBA项目的成熟与发展得到了企业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  相似文献   

17.
陈泓屹 《经理人》2013,(11):77-78
未来的EMBA产品创新不能搞大众化,要盯住一些细分的需求,然后满足它。基于这个策略,外经贸EMBA导演班在缺少行业优势的情况下,已连办四期,招收了150多名学生,在这个领域打响了品牌。在名校集中并且竞争激烈的北京,对外经贸大学EMBA依靠产品设计的突破,抓住细分市场机会,开班“导演班”和“资本运作班”,开拓出一片蓝海。在中国EMBA进入的第二个十年,为细分市场提供专业化服务,是否将成为对外经贸大EMBA的主要路线?为此,《经理人》特别专访到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汤谷良教授。  相似文献   

18.
在2002年国家批准开办EMBA教育的30所院校中,大部分商学院已经趁势而起,形成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但是,也有小部分因为能力欠缺,正面临被淘汰的危险。这种两极分化的趋势,与MBA教育的经历极其相似。针对商学院如何应对EMBA教育瓶颈,以及  相似文献   

19.
周务本 《经理人》2007,(2):92-92
“我读的国际EMBA,主要课程都由外国教授来上,确实开阔了视野,但回到企业日常的业务中,跟我们中国企业业务紧密结合,用得上的东西,好像又不多。”一位早年就读于某欧美商学院在中国开设的国际EMBA项目的企业高层,毕业之后发表如是感言。  相似文献   

20.
张新  沈伟民  丁峰 《经理人》2012,(9):122-127,22
这是我二度归来。上次是在秋季,草木枯黄,这次草青湖蓝,野花遍布。 听说去年18所海内外商学院的EMBA,搞了“玄奘之路国际商学院戈壁挑战”,但根据我们的判断,多数EMBA是苦中作乐,把这条新疆向北的路,权当历练团队协作的课题,这样一来,北疆独好的风景画面,就被残忍肢解了。这绝不是一个好主意。在我们几个来自房地产、软件业、航运业的“驴友”看来,北疆可是一个人间天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