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戊戌维新派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抉择是 19世纪 90年代先进中国人寻求富强之路的一次尝试 ,代表了近代文化的发展方向 ;同时 ,它又是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下出现的 ,带有明确的现实性。戊戌维新派继承了鸦片战争以来先进中国人认识西方文化的成果 ,其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抉择较为广泛、深入 ;并且由于其自身所处的时代所限 ,又具有复杂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2.
抗日救亡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运动。在这场运动中,鲜明的政治主题,高扬的民族精神,激昂的政治热情,猛烈地冲击着中国的政治,开创了中国政治的新纪元,赢得了中华民族的新生,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一)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基本的历史命运,而对社会政治问题的讨论,一直是近代以来先进知识分子兴奋的焦点。正如李泽厚所说:“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中心的一环……在近代中国,这一环就是关于社会政治问题的讨论:燃眉之急的中国近代紧张的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①。这一讨论,经历了从“言技”到“言政”再到“言教”的漫长曲折过程,这也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中西文明差异不断反省的过程。但是,不论是作为反思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结果的“言技”及其孕育的洋务运动,还是作为反思19世纪末中国社会危机结果的“言政”及其孕育的维新运动…  相似文献   

4.
每个国家民族在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过程中,通常都要经历一个旨在弘扬理性,批判封建主义,宣扬近代民主政治思想,促进人们观念变革和思想解放的启蒙时期。我们中国在近代同样也经过这样一个时期,它是如何兴起的?这是本文将要阐述的。探讨近代中国启蒙思想的兴起,首先必须弄清其源流。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产生,始于16、17世纪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和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独特的时代环境造就了一批有识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们震惊于当时的政治变局,对导致明朝灭亡的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蒙昧主义,进行了检讨和批判,并且试图通过在社会矛盾运动中,寻找历史发展的轨迹和民族文化复兴的未来,中国早期启蒙思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欣起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的直接帮助和指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按照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模式建立起来的。同时,中国千百年所形成的民族传统在近代的发展和演化,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内在思想逻辑。经世思想的凸显、思想汇通的趋势、启蒙哲学的形成以及中国本土的政治理想主义在近代的滥觞,为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积淀了文化基础。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嬗蜕与传统学社向共产主义小组的演化,使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带有较浓厚的传统色彩。近代传统使中国马克思主义运动具有儒家文化浓厚的泛道德主义色彩和张扬主观能动性等初始特点。  相似文献   

6.
李方祥 《天府新论》2007,3(1):121-125
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的直接帮助和指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按照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模式建立起来。同时,中国千百年所形成的民族传统在近代的发展和演化,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内在思想逻辑。经世思想的凸显、思想汇通的趋势、启蒙哲学的形成以及中国本土的政治理想主义在近代的滥觞,为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积淀了文化基础。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嬗蜕与传统学社向共产主义小组的演化,使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带有较浓厚的传统色彩。近代传统使中国马克思主义运动具有儒家文化浓厚的泛道德主义色彩和张扬主观能动性等初始特点。  相似文献   

7.
一部中国近代革命运动史,同时也就是一部中国近代爱国主义运动史。中国近代革命运动的发展,既使爱国主义内容得到充实、巩固和发扬,又使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逐步实现从爱国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从爱国主义到共产主义是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历史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四川近代知识分子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的产生和发展是伴随着中国封建主义的解体,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这两个过程进行的。四川近代知识分子的产生晚于江浙等沿江,沿海地区,大约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后。20世纪初年,四川近代知识分子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近代知识分子群,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四川近代知识分子群形成的过程,也就是他们政治觉醒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面对危机、挑战,进行不断选择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姜萌 《东岳论丛》2004,25(2):121-125
在 2 0世纪初年 ,面对国家危机进一步加深的局面 ,新兴的知识分子们发动了旨在挽救、振兴国家的尚武思潮 ,并在 190 4— 190 5年、190 9— 1911年两度走向高峰。尚武思潮是近代新兴的知识分子们近代国家意识、近代政治意识觉醒的产物 ,是近代新兴的知识分子们拯救国家危难的努力。中国近代的尚武思潮是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民族民主革命的助推器 ;尚武思潮对 2 0世纪中国思想的激进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改变了中国知识分子重文轻武的观念 ,为 2 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民族民主革命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 ,有力地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开展 ,其救国的动机和爱国的性质更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化作为一种体现时代前进方向的思潮,其内容非常广泛,它包括经济的现代化、政治的现代化及思想文化的现代化等多方面,探索其来龙去脉,是一有重要意义但又十分艰巨的课题。本文拟从经济现代化的角度,对五四后30年中国知识分子和一些政治势力在这方面的追求做一粗线条的考察。 五四时期关于发展实业道路之争——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出现 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近代历史赋予中国的使命是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即进行那个时期的近代化建设。从魏源到孙中山,都在试图顺应历史的需要,寻找使中国臻于近代化的途径。这是个一  相似文献   

11.
戊戌变法:近代中国唯一可能成功的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甲午战后,中国社会上下曾出现过一次空前一致的政治局面,从慈禧太后、光绪皇帝、总督巡抚到民间知识分子,变法维新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清政府不再坚持洋务运动时期发展官办或官督商办企业的政策,而转向鼓励发展民间私营工商业的“恤商惠工”政策,这是近代中国具有重大意义的经济改革举措。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如果这一历史时期的安定局面得以保持,中国的近代化步伐本不至耽误太多。可惜改革领导者人为政治运作的失误,使近代中国唯一可能成功的改革招致挫折,并对后来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深刻影响,其教训值得记取。  相似文献   

12.
也谈“中体西用”——兼与沈其新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体西用”是在中国近代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旨在寻求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出路的文化自救方案,它的影响几乎贯穿整个中国近代甚至延续到当代。假如我们限定在思想史这个范围内谈问题,那么可以说从清末的“洋务派”到三十年代的“东方文化派”,再到当今港台“现代新儒家”,其关于东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13.
启蒙、救亡与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桂起 《东岳论丛》2011,32(5):108-113
启蒙与救亡是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建构的重要驱动力。启蒙意识的确立是近代知识分子作为一种独立社会力量登上中国社会及文化变革舞台,并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它带来了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引导他们走向了争取新的人生价值与人格独立的道路。救亡意识在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转型过程中既起到了推进的作用,又成为建构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独特性的重要因素。它促成了知识分子精神内涵与文化心理结构的变化。启蒙与救亡的双向运动,共同培育了近代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14.
民族资本家阶级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剥削阶级,但又是旧中国较早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近代企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拥有较多知识分子和专家的一个阶级。当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具有两重性,但在旧中国比之分散落后的个体手工业,毕竟还是进步的经济成份。它的工业企业有着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在一定程度上应用了近代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组织了机械化的工业大生产;商业企业也比前资本主义商业进步得多。据有关方面估计,我国民族资本家阶级的队伍,到全行业公私合营之前,大约有六、七十万人。虽然它在全国人口中只占很小的比重,但由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所具有的影响和作用,历来受到我们党的重视。它不仅曾经是我国人民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解放后的  相似文献   

15.
汪康年的政治态度受其所处时代面临的社会环境、思想环境、文化环境、政治环境等全方位多方面的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从传统社会心理方面分析汪康年在近代中国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发生剧烈社会变革情况下其政治态度上的矛盾和反差,并以此观察分析这一时期在野的近代知识分子对于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态度和表现,对我们了解这一社会阶层的思想行为特征会有更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蒋金星 《船山学刊》2003,(3):144-144,156
魏源(1794—1857),原名远达,字默深,一字墨生。湖南邵阳隆回人。近代进步思想家、改革家、杰出的爱国主义者、近代中国“静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也是近代早期湖湘文化的主要代表。魏源前承民族优秀文化,后启近代革新运动,他的思想是近代中国改革社会、革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之远,流于百年。他提出了  相似文献   

17.
周泉 《天府新论》2019,(3):9-15
20世纪初的中国“无政府主义论战”根源于深刻的民族危机,它是早期中国知识分子对民族国家未来发展的不同政治见解在思想领域中的反映。从现代化的视角来看,早期中国无政府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这场思想论争同属于近代以来现代知识分子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二者没有本质分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论是无政府主义还是共产主义,归根结底都是在近代中国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下,早期中国知识分子对近代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不同探索之争。尽管二者在如何实现现代化道路的方法和手段上存在很大差别,但其最终指向都是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美好社会。  相似文献   

18.
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独立评论》周刊试图将民众民族主义运动匡正在理性与自省的范畴内,对激进的爱国运动方式提出了尖锐的批评。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不断升级,《独立评论》周刊在抗日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对日态度逐步由对日交涉转向对日抵抗。本文试分析该刊对抗日民族主义的理解,进而考察三十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心中民族主义的存在状态及其转变。  相似文献   

19.
由于鸦片战争及清王朝腐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国家衰败,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文化甚为发达的时代。在西方文化影响下,出现了一批初步开始具有现代性政治理念的知识群体。他们用从西方文化借用过来的新兴政治思想重新阐释政治生活,体现了与古人不同的政治参与精神。近代知识分子这种政治理念的变化,对文学的现代转型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它使得政治与文学迅速联姻,在推动文学走向泛政治化的同时,也极大地抬高了文学的社会地位。近代以来文学泛政治化观念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把文学作为社会改革"利器"的夸大性使用。这在当时造成了一种普遍的推崇文学的社会气氛。近代以来对文学之社会作用特别是政治作用的普遍重视,既为文学改革营造了浓厚的舆论环境,也为文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来自社会的动力。  相似文献   

20.
从古代到近代,士大夫都是传统中国社会的重心,然而,到了20世纪初期,士大夫文化已基本消失,知识分子迅速边缘化。在边缘化的过程中,知识分子并没有放弃探索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他们不断通过政治、教育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变革来重构社会重心,但最终失败。本文将从科举制度的废除所导致的知识人与中央权力、地方社会的制度性联系的断裂、知识人的文化认同危机两个维度来探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重构社会重心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