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世纪中国文学已经走完了它的全程,并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的记忆与案头,纵览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从“人文主义精神”到“社会主义思潮”,再到世界末“现代主义理念”的“生、住、异、灭”的嬗变演进,这些决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走向,也使传统“现当代文学史”分期理论与编史叙述的本质缺陷清晰地暴露出来,从而有力地支撑着“20世纪中国文学”编史叙述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文学已经走完了它的全程 ,并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的记忆与案头。纵览 2 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进程 ,可以看出 :从“人文主义精神”到“社会主义思潮” ,再到世纪末“现代主义理念”的“生、住、异、灭”的嬗变演进 ,这些决定了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走向 ,也使传统“现当代文学史”分期理论与编史叙述的本质缺陷清晰地暴露出来 ,从而有力地支撑着“2 0世纪中国文学”编史叙述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3.
自17世纪到20世纪中期世界文学史有三次大的中国潮:17-18世纪的中国戏剧《赵氏孤儿》与《图兰朵》、20世纪初中期的中国古典诗歌与中国“禅宗诗流”进入欧美,在文学接受与改编创作等多种雏度产生巨大影响。这是欧美文学的一次重要转型,从中可以看出东方文学在世界文学进程中的思想与艺术贡献,正是在这种文学交流中,才真正实践了歌德与马克思所提倡的“世界文学”观念。作者从辩证理性层次进行阐释,认为东西方文学的互相融合是世界文学新阶段的主体标志。  相似文献   

4.
论新写实小说的“后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八十年代中期传至中国大陆并对中国文学产生影响 ,“新写实小说”等即是具有强烈“后现代性”的文学品类。与启蒙主义文学相对 ,“新写实小说”实现了从主体建构到自我消解、从深度模式到平面制作、由批判到展示的过渡。后现代主义文学当然不能作为中国文学的全部 ,但它的解构理论、平民视野以及丰富多彩的带有“综合”性质的艺术手法 ,应该成为我们九十年代直至下世纪中国年轻作家借鉴的文学宝库  相似文献   

5.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所需要的历史叙述与文学观念 ,成为了学术的基本权力。 2 0世纪中国文学已经走完了它的全程 ,并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的记忆与案头。纵览 2 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的史学进程 :从“人文主义精神”到“社会主义思潮” ,再向世纪末“现代主义理念”的嬗变演进 ,决定 2 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整体走向 ,传统的“现、当代文学史”的分期理论与编史叙述的本质缺陷 ,清晰地暴露出来 ,从而有力地支撑着“2 0世纪中国文学”编史叙述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6.
文学思潮研究中最为根本的问题,是“对象”与“方法”的问题。20世纪中国文学为疆域所展开的文学思潮研究——包括在文学史、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三个向度上开展的文学思潮研究行为。本文尝试从思潮及其流变与构成问题;主要审美特征与表现形态;作品的格局与作家的素质;这三个方面来论述此问题。  相似文献   

7.
张芸 《东方论坛》2016,(1):33-40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语区家乡文学(Heimatliteratur)的主题是讴歌“乡村”“土地”“田园”“家乡”“血统”等传统农业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同时对以大都市文明为代表的现代文明进行猛烈抨击,对理性主义、现代主义等思潮进行强烈质疑.家乡文学的思想倾向十分保守,甚至有一定的反智主义倾向,展现了德国社会思潮从民族主义向种族主义过渡时期的一种文学形态.在文学趣味和风格上成为纳粹第三帝国时期血统与土地文学(Blut-undBodenliteratur)的前驱.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初期中国的伤痕戏剧与 20世纪 50年代苏联戏剧及文学的“解冻”思潮有着密切的关联。是相似的社会发展情形和“解冻”思潮的直接影响,决定着新时期初期戏剧与苏联“解冻”思潮的汇流。苏联“解冻”思潮所强调的“写真实”、“人道主义”、“文学是人学”等观念和理论,对新时期初期戏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五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文艺思潮放置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系统中进行了考察,认为五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坛经历了三次大的演变和更迭。第一次是流贯于四十至六十年代的工农兵文艺思潮;第二次是泛滥于“文革”时期的文艺逆流;第三次是勃起于历史转折时期为现实的文艺思潮。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史论》一书,把存在主义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史思潮,放在20世纪中国的“现代性”进程和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中进行考量和审视,视其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种结构性存在,对其发展历史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梳理和考辫,极大地拓展和深化了学界对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的研究,为认知20世纪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1.
“无定本”是指由于删改行为所导致的文学文本改写形式 ,这一文本策略具有实验性、反讽性和实用性的多重效果。保持文学作品永恒无定本是 2 0世纪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难以抗拒的文化需要 ,它既丰富了文学史的文化内涵 ,又模糊了文学史面目 ,从而对文学史叙述产生多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2 0世纪中国文坛思潮迭起 ,呈现出夸张的显泛化的态势 ,而 1 9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则体现着潜隐性特征 ,原因是 2 0世纪中国经过了规模浩大的反传统运动 ,在普遍反传统的文化语境中 ,在西方现代思潮的强烈冲击和导引下 ,极容易形成思潮的泛滥 ,而 1 9世纪中国文人虽然也思维活跃 ,酝酿着各种思潮 ,但大多囿于传统的规范 ,甚至碍于自己的身份 ,往往使运作中的或酝酿中的思潮呈潜隐状态。由于这两个世纪基本上都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 ,中国文坛都涌动着现实主义文学主潮 ,不过 1 9世纪流行的是以古典文化为价值依托的古典现实主义 ,而 2 0世纪是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的宽泛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的中国文论处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欧美近现代文化因素构成的“文化场”内。中国文化在20世纪中的“低势态”与西方文化的“高势态”的悬殊差异,形成了特别的自卑心理和焦虑心理,这种心理分别在“五四”时期和新时期的40年左右的时间中得到充分的表现,20世纪中国批评的历史几乎就是西方各种批评流派在中国轮番上演的历史。这也是造成中国文论“失语”的历史和现实的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重庆文学史的写作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文艺》、《西南文艺》和《红岩》值得文学史家关注。它们是当代中国文学的重要阵地。目前重庆文学史写作中,文学史家忽视这几个刊物的关系,遮蔽了一些真实的文学史细节。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论被译介到中国以来,西方文论在中国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并在20世纪中国文论的两次转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0世纪中国文论的第一次转型发生于20世纪初,表现形态是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西方文论是重要的外力和理论参照;20世纪中国文论的第二次转型发生于20世纪末,表现形态是实现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化转型,西方文论的中国化成为建构中国当代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十八世纪中朝文人间的来往序跋是两国文人用于学术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两国文人间文学批评的主要内容。现存序跋39篇,多由清著名文人纪昀、李调元、潘庭筠等撰写,其文字在中国文献多失载,文献价值重大。朝鲜朝文人多请清文士作序,意在藉此提高声名或仰慕名士风采等,并在十八世纪中后期形成请作序跋的高潮。两国文人请序题跋行为在促进双方文人加深学术了解,建立深厚学谊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后期西方出现的"空间转向"带来了对传统空间观念的极大挑战,文学研究是构成这一转向的重要组成.由此,"空间转向"带来了不同于传统的文学研究观念,文学研究如同文学一样成为介入现实、批判现实的一种独特空间.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笔下,集人情厚重纯朴与山水潇洒灵秀于一身的济南城市形象,既是一种实写,更是一种文学创造,它包含着中国知识分子在经历从乡村到城市、传统到现代转换过程中的困惑与矛盾,流露着中国知识分子对古老传统文化的伤逝之怀以及对现代文明的呼唤。  相似文献   

19.
戏曲作为一种文艺样式,是上海近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茶园时期、舞台时期和大剧场时期三个阶段,上海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成了可以与北京相并提的全国戏曲文化中心。商业文化的发达,各地移民的众多以及西方艺术的引入等都对上海戏曲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上海戏曲文化事业的繁荣是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的文化反映。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理论的跨学科引介,不仅掀起了重写文学史的热潮,而且刷新了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研究.由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建构而成的文学思潮史开始受到普遍质疑,许多富有创见的学术观点纷纷涌出历史地表,包括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重新界定,解除"创作方法"论对它们的障蔽,也包括对古典主义的辨析和对启蒙主义的发现,填补原来思潮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