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外文摘     
国际利比亚:悬而未决的改变编译|夏希Xia Xi图/CFPEnd三年前,利比亚在国际问题上的态度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放弃了化学及核武器的研究,告发了秘密的武器供应者;同意向洛克比空难的相关人员提供大量的赔偿;在国内支持以自由贸易、私有化和扩大开放为特征的经济改革;同时,在政治上向建立稳定的环境而迈进。这一切使利比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国营商店前没有了为领取配给而排队的人群;人们可以去国外甚至美国度假;越来越多的外国商人涌入利比亚,寻找商机;而大量未开采的能源也吸引了大批石油商。但不协调的景象也随处可见。利比亚有近20…  相似文献   

2.
当地时间3月22日晚,对发动19日以来的第4轮。22日深夜,利比亚领导人站在他被导弹袭击官邸的阳台上向大批支持者发表演,指责西方国家对利比亚发动的军事行动是“十字军国家对伊斯兰国家发动的新十字军东征”,并且表示他和他的支持者将在对反叛武装和多国部队的战斗中奋战到底,取得最后的胜利。图为利比亚国家电视台的截图。  相似文献   

3.
识丁 《老年世界》2011,(9):34-35
3月19日,美英法等国对利比亚发动了代号为“奥德赛黎明”的军事打击行动。这次历时数小时的第一攻击波,拉开了利比亚战事的序幕。而在这场战事的幕后,则隐匿着美英法等国的深层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4.
2011年2月,利比亚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卡扎菲政府和反对派武装分子水火不容,摩擦时有发生,而且敲诈、勒索、抢劫的事情在利比亚也不时地发生。为了人身安全,在利比亚境内的各国侨民纷纷逃离——他们有的坐上了飞机,有的坐上了轮船,有些人则挤进了驶向埃及和突尼斯的货车里……利比亚的动荡局势举世瞩目。许多国家都迅速而安全地撤回了本国的侨民,出现了本世纪大规模的撤侨行动。  相似文献   

5.
岳汉景 《阿拉伯世界研究》2023,(5):93-112+159-160
受突尼斯政局突变等影响,2011年初利比亚国内冲突爆发,北约乘机进行军事干涉,支持利比亚反政府武装推翻卡扎菲政权。此后,利比亚冲突持续至今。利比亚冲突初期,伊朗对利比亚采取了支持反政府抗议活动、反对卡扎菲政权的镇压活动的政策立场,同时反对北约的军事干涉。其原因是:伊朗将利比亚反政府抗议活动定性为“伊斯兰觉醒”,且进入21世纪以来伊朗同卡扎菲政权的关系出现新矛盾;伊朗认为北约的军事干涉是非法的,且伊朗一贯反对美国对中东国家的任何干涉。卡扎菲政权倒台后,伊朗对利比亚采取了不介入政策。在利比亚东西部对立当局形成后,伊朗对利比亚采取了总体中立但略微偏向西部势力的政策立场。伊朗采取不介入和相对中立政策的原因在于:卡扎菲倒台后,利比亚政局并没有按照伊朗所预期的方向发展;利比亚不是伊朗外交的重点国家;利比亚东西对立势力的外部支持力量势均力敌且均与伊朗关系复杂。  相似文献   

6.
《老年世界》2011,(9):16-17
3月17日,联合国通过了在利比亚建立禁飞区的决议,多国部队对利比亚的军事目标实施空中打击,一时间,利比亚及其领导人卡扎菲成了世人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7.
2011年的春天属于萨科奇。 首先是在利比亚的军事行动,萨科奇领导下的法国率先承认了利比亚反对派,随后又首先发动了对利比亚政府军的空袭。紧接着,在科特迪瓦两派冲突中,又是法军冲锋在前,不仅受联合国之命从战火中解救出了各国驻科使节,  相似文献   

8.
我在利比亚工作期间,人们常对我说,卡扎菲既是利比亚人民的领袖,也是一位孝子。卡扎菲孝敬父母的故事在利比亚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9.
2011,抗议年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2011年正成为全球化的一个拐点。这一年中,有两件事具有标志性的意义。首先是阿拉伯国家持续的抗议运动,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国政权的更迭,并没有给充满暴力的街头抗议画上句号。推翻了穆巴拉克的埃及,血腥的暴力冲突死灰复燃;叙利亚的抗议运动愈演愈烈;而也门的萨利赫政权已摇摇欲坠。其次是...  相似文献   

10.
1995年6月初,利比亚政府向联合国安理会递交了一份有关利比亚在西方世界经济制裁下遭受的经济损失报告,称利比亚自1992年4月至1995年6月期间,损失了109亿美元。 但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等金融组织的专家认为,利的经济是稳定的,外债有限,尚在安全系数之内。以石油为基础的利比亚经济曾受到石油低价、美元汇率变化和海外资产被冻结等因素的影响,但受害并不严重,因为利比亚的石化工业在最近几年得到了飞速发展,年收入达42亿美元。法国  相似文献   

11.
2003年10月,美国情报人员登上了一艘由马来西亚途经迪拜前往利比亚的货轮。他们在检查船舱内的集装箱时,发现了几个从马来西亚起运的大箱子,上面的标签含糊地写着“旧机器”。在箱子里面,他们起获了数千个用于制造浓缩铀的离心分离机的部件。买家是利比亚的穆阿迈尔·卡扎菲,而卖主是巴基斯坦核弹的研制者A.Q.汗博士。  相似文献   

12.
漫话利比亚     
利比亚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国家。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利比亚”是指“埃及以西的地方”的总称。本世纪上半叶,它沦为意大利、英、法的殖民地。1951年12月24日独立,建立伊德里斯王朝。1969年9月1日,以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为首的青年军官发动政变,建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1977年改国名为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1969年  相似文献   

13.
利比亚非法移民问题是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安全等因素的地区性和国际性问题。卡扎菲时期的利比亚和欧盟国家就非法移民问题开展合作,使得该问题处于可控状态。2011年"阿拉伯之春"发生后,随着卡扎菲政权被推翻,利比亚国内陷入权力真空状态,在政府管理缺失的情况下,非法移民问题日趋严重,与人口贩卖、恐怖主义、走私等问题相互交织并持续发酵,不仅加深了利比亚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矛盾,还对非洲及欧洲地区安全构成了一系列挑战。利比亚非法移民问题的治理,不仅需要非洲国家在地区安全问题上建立合作机制,也需要国际社会合作应对北非地区非法移民和难民问题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随着利比亚石油资源的开发,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利比亚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也得到了相应发展,为利比亚的国家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材,也为整个阿拉伯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利比亚现有两所综合性大学,加尔尤尼斯大学便是其中之一. 学校的发展和学科加尔尤尼斯大学的前身是利比亚大学,于1955年12月15日始建于利比亚东部班加西城.建校时只有一个系——文学教育系,三十一名学生.1957年该大学分别在的黎波里和班加西建立了理学院和经济学院.1962年、  相似文献   

15.
全世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不仅让人们对经济发展、而且对全球合作也产生了极大的乐观情绪。然而,向多极世界秩序的转变并没有增强多边主义。事实上,出现了相反的情况:国家主权的逻辑卷土重来,主要经济体在从安全、贸易到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问题上破坏合作。回想一下联合园安理会在叙利亚内战问题上的混乱肘而。就在两年前,安理会通过了授权对利比亚进行军事干预的决议——这是执行联合国大会2005年一致通过的“保护责任”原则的第一个决议。  相似文献   

16.
去利比亚前,就听我们代表团副团长朱威烈教授说:“到利比亚,一定要看看拉布达——阿拉伯语读利卜达,那里有利比亚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罗马遗迹……”由于行前未拿到日程,不知利比亚接待方面是否会安排。来利后,拿到访问日程,除同首都及外省市各级人民议会秘书处官员、学者、  相似文献   

17.
出于对自身政权安全的考虑,利比亚早在1969年即开始秘密进行核武研发活动,直至2003年宣布弃核。由于同美国等西方国家存在很大矛盾,利比亚从20世纪八十年代末起遭受日益严厉的经济制裁,其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人民生活水平明显下降,进而诱发了人民的反政府情绪并给政治反对派以可乘之机。在此背景下,利比亚决定采取实际步骤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这是利比亚弃核的根本原因。而伊拉克战争强化了卡扎菲对其政权威胁严峻性的认识,则成为其弃核的直接原因。利比亚虽然宣布弃核,但随着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变化,将来仍有重新踏上核武研发之路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以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委员赵少华为团长的中国妇女代表团一行4人于2003年3月29日至4月2日对利比亚进行了友好访问。作为首个访问利比亚的中国妇女代表团,她们受到利比亚人民的热情接待。利比亚独特的政体、经济、社会和文化也给代表团的每位成员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相似文献   

19.
出于对自身政权安全的考虑,利比亚早在1969年即开始秘密进行核武研发活动,直至2003年宣布弃核.由于同美国等西方国家存在很大矛盾,利比亚从20世纪八十年代末起遭受日益严厉的经济制裁,其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人民生活水平明显下降,进而诱发了人民的反政府情绪并给政治反对派以可乘之机.在此背景下,利比亚决定采取实际步骤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这是利比亚弃核的根本原因.而伊拉克战争强化了卡扎菲对其政权威胁严峻性的认识,则成为其弃核的直接原因.利比亚虽然宣布弃核,但随着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变化,将来仍有重新踏上核武研发之路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1996年4月15日,利比亚驻华大使馆举行了抗议美国轰炸利比亚10周年的纪念会。外交部、对外友协、全国妇联及民族、宗教界人士代表共40多人,应邀冒雨出席了这次纪念活动。 会上,利比亚驻华大使首先同与会代表一起,观看了有关美国空袭利比亚的画展,并为利比亚的无辜死难者默哀一分钟。然后,利比亚驻华大使发表讲话。他说,1986年4月15日晚,美国以打击恐怖主义为由,空袭了正在和平建设中的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和第二大城市班加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