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凡夫唐 《现代交际》2004,(10):52-53
我是广州一家杂志社的文字编辑,今年已经27岁了。先生就职于一家合资公司,年前被派驻海外工作,一年难得回来几次,我又不肯丢下工作跟他去做全职太太,便过上了“牛郎织女”的生活。我们夫妻的收入都不低,可“单身贵族”生活对于未婚女性来说也许是潇洒的,而对于我这个已为人妇的  相似文献   

2.
林先 《现代交际》2006,(11):70-70
反思可以让人成熟,我讲述我的亲身体会,希望大家莫重蹈我的覆辙。刚进公司第一天,部门的主任就向同事们介绍:“这是小程,我大学恩师的儿子,以后大家要多多照顾。”我自己还琢磨着是否要保守秘密呢,主任倒替我亮了底牌。我也不是那么怕亮底牌,因为我的确在原公司没有熟人的情况下,就有名气了,也是自己做事认真负责的结果。所以,在这个有熟人的单位,我依然会努力去做。  相似文献   

3.
我与卡罗斯     
“我有一个想法”卡罗斯对我说,“为什么不让我成为你的经纪人?我会让你成为全校最酷、最漂亮、最引人注目的女孩。”“听上去你真像一个吹牛皮的商人。”我说。“这个头衔虽然是贬义,但我的理想的确与之大同小异。我要做化平凡为伟大、化普通为神奇的人。”于是,卡罗斯就成了我的经纪人。我第一次见到卡罗斯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他会影响我的生活。那天我怀抱一堆书进教室,却不料与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撞了一下。低头一看,竟  相似文献   

4.
我自小就是哥哥的“跟屁虫”。每次哥哥考试拿了第一,我就像自己拿了第一那样高兴。见人就说:“我哥哥可厉害了,考试总是第一。”那种喜悦是没有人能够体会的。一次父亲对我说:“又不是你考试得第一,你高兴什么!记住,不要拿别人的东西来炫耀自己!”于是我记住了第一句关于“炫耀”的话——不要拿别人的东西来炫  相似文献   

5.
回顾在职场拼搏的十年,我最难忘记的是那两次遭遇过的“滑铁卢”。这十年,我换过几个单位,除那两次是被开除外,其余都是主动离开的,而且在走时还都得到了老板的惋惜和同事的留恋。所以那两次,对我是永远难以磨灭的痛。第一次“滑铁卢”发生在我工作的第二家单位,靠着对老板的撒谎和自己的运气,我进入了那家知名公司,并很快融入其中,因工作做得日益出色,一年后被老板任命为部门经理,位于一人之下几十人之上。  相似文献   

6.
已不是第一次见她愁眉苦脸叹气了,也不是第一次听她说换工作了——一年换了三个工作,现在又来老朋友面前诉苦:我是不是该走呢?我觉得这个工作不是我想要的。多少人曾有过这样的彷徨?又有多少人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本期“职场好书排行榜”带你向知名企业家学习他们的从业技巧,教你成功闯荡职场的传世宝典。  相似文献   

7.
改革20年,中国出现了一个新阶层,有人说他们是“后政府社会”,也有人称他们为“次国家经济”,还有人提出,关注中国社会稳定就要——一些偶然的事儿,把我引入了这个专题。1998年春节,应日本电通公司要求我为他们做了《中国中层消费者的报告》。此刻,我意识到:中国产生的分化已经引起了国外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在科威特访问期间,有幸参加了一次“杜瓦尼叶”。第一次听到“杜瓦尼叶”这个词,是从科威特记协理事纳伊夫口中,他问我愿不愿意晚上去参加《阿拉伯人》杂志主编穆罕默德·鲁美海家的“杜瓦尼叶”。到一个国家访问,自然希望更多地了解那里的社会生活,接触更多的人,何况是鲁美海这样的社会名流。所以,我连问都没有问“杜瓦尼叶”是什么意思,就一口答应,表示“当然很乐意”。  相似文献   

9.
1 第一次听到“临终医院”这个词,我心里多少有一点怕。那年,我刚考到市二中当老师,到临终医院做义工,是学校历来的传统,是必定要去的。  相似文献   

10.
多年以前曾在一家公司上班,一堆刚毕业没两年的男男女女整天贫嘴逗乐儿。有一段时间特流行在词语的末尾加一个后缀儿——“子”,比如不说“干嘛呢”,而是说“忙啥子”,听起来好像都是从四川那疙瘩移民到北京来的。现在想想,也不知道这里面有什么特别的幽默感,反正当时就这么一个风气。其中一个早我一年工作的女子尤好这口儿。有一天我流窜到她的办公室,看到她正埋头划一个表格,于是废话道:做啥子?她抬头媚然一笑,风情万种地说:做表子。凡是中国人都会把这三个字理解成“做婊子”,我们为此而乐了两个月。两年以后,该女子以万种风情成了公司老板的情人,权力直线上升,掌管了公司的一处娱乐产业,名片上印的是“总经理”。那个公司是国有企业,相当于正局级,所以她的级别相当于正处级,比我们那一拨儿所有人混得都快。于是我想起了当初“做表子”的趣事,很有一点儿预言的味道——声明:  相似文献   

11.
原本以为外企是个不太讲究关系的地方,可是最近参加外企的两次面试,搞得我一头雾水,不得不重新认识有关“关系”的问题。一次是一家外资银行,好不容易杀出笔试的海选, 进入第二轮面试,我当然加倍珍惜,四处打听搜寻该公司的“面经”。然后自信满满地去见面试官,前面的问题部与“面经”如出一辙,可是最后面试官竟非常直接地问我在公司里有没有认识的人,让我一下子心跳加速。我想起某初中同学现在该公司工作,混得还有头有脸的,但我跟该同学交情买在一般,一年顶多见一面。我想这个问题应该不重要,挣扎了一下,说“没有”。第二  相似文献   

12.
大四下半学期,我不顾父母的反对,在同学诧异的目光E一个人背上行囊,踏上了从郑州到东莞的列车。我一次次地问自己:一个女孩子背井离乡来到这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到底是为了什么?不记得谁说过,做社工的人都是有些理想化的人,他们相信人心中的纯真和美好,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也相信人陛中的那份真善美,坚持践行“助人自助,为生命赢得尊严”,坚守“用生命影响生命,用行动影响行动”的社工信念。  相似文献   

13.
访谈     
“她商品”是一种营销策略李伟公司职员 24岁北京我喜欢这个时代,这个女人的时代,虽然我是 MAN,但是对于“她商品”却情有独钟,呵呵,因为她要用嘛。给她买了许多化妆品,逐渐明白,“她商品”其实只是商家的一种营销策略。比如洗发水,明明男人和女人都有头发,可是做洗发水广告的清一色都是长发飘飘的美女,难道男人就不洗头了么,凭什么歧视我们这些大老爷们的短发?私下里,我偷偷用了老婆的玉兰油许多次,也没见有什么不适合我这张阳  相似文献   

14.
当我踏进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以下简称“乐群”)开展社区共融项目的潍坊社工站,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一线社工时,感受到了社工职业化道路上的艰辛,也分享了这个团队不断走向成熟的欣慰与自豪。 一线社工们已经记不清在多少个场合,被多少人问到过“社工是谁”这个问题,他们N次遭遇下面这段对话,经典而尴尬:  相似文献   

15.
疯癫与文明     
说起来已经是去年的事情了,就在毛宁被刺那事儿又一次兴奋了中国人的“八卦”神经,满大街都是同性恋长同性恋短的时候,湖南卫视的“有话好说”栏目“媚俗”地做了一期关于同性恋的话题。我认为那期节目做得相当成功,至少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震动。节目成功的原因首先是来自一种可能是无意中的形成的“暗示”。那天请来的嘉宾一共是三个人,其中两位“同志”:大学老师崔子和画家石头,另一位是社科  相似文献   

16.
日本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说:“公司即是道场。”他在32岁那年,认识了一个叫加藤大观的和尚,这个和尚后来成了松下的军师。“和尚能对企业的经营给出些什么样的劝告呢?”我曾经对这一点感到好奇。97年1月,我到四川号称“中川第一禅林”的圣水寺,开始明白佛教、特别是禅宗能够给企业经营者多大的启迪。圣水寺和尚们吃斋饭的大殿,有一尊金身佛像,两边的对子说:试问世间人有几个知道饭是米煮  相似文献   

17.
不久前,某部委机关干部有组织地到北京××医院体检。就在这个北京首屈一指的大医院里,机关干部葛某竟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遭到一次“暗算”。葛某向记者诉说了遭“暗算”的经过:10月7日下午,当我在神经科检查时,医生让我多做一项检查,我以为是正常体检范围内的项目,便跟着一位女医生来到另一间屋子,只见她对一位男医生说:“我把他交给你了。”这时我看到同单位的另  相似文献   

18.
因为没有“打工准证”,我差点成了“有不良行为的人”,第一次做家教,就因为写“连笔字”被炒了鱿鱼,等到找到了窍门,我已经成了中华文化在新加坡的“义务宣传员”,银子开始大把大把地赚到手,数钱的滋味,真好  相似文献   

19.
《华夏少年》2007,(5):22-27
习作要求 每个人都有许许多多的第一次。比如,第一次站在领奖台上,第一次当升旗手,第一次做家务,第一次上学被请家长,第一次没完成作业……想一想,哪一个第一次是你最难忘的?拿起笔来,把这个第一次写出来吧。题目可以用“第一次……”,也可以根据内容自己拟题。用5分钟选材构思,30分钟写作,5分钟修改。不少于400字。  相似文献   

20.
王刚 《现代交际》2005,(12):72-72
我们这个组共4个人,除了我这个经理外,其余几个都 叫做助理。说实话,由于公司成立至今历史也不长,招募 的员工整体素质并不是很令人满意,我手下的3个“兵”就 没一个令我觉得有“左膀右臂”的贴心感觉。其中有一个 女孩子,一看就知道是娇生惯养的,凭借关系进公司跟了 我不到两个月,已经令我很是头疼了,而且她仗着有后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