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环境中的交际语言,其简洁实用、生动活泼,不但深受广大网民的追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数字化时代文化传播的方向。回顾近十年来网络流行语的演变历程,可以发现,其演变规律是外在形式上从简单到多样化,表达意图上从自由的网络交际、文化恶搞到话语权的诉求需要等;其演变动因离不开网民娱乐生活需求、生活压力排遣以及监督权的追求等原因;其传播影响着数字化时代汉语言的纯洁性、文化传播的伦理观、社会价值观、文化的创新性等方面。展望其未来,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会持续升温;网络流行语会更加贴近生活、反映生活;新闻热点事件、表达诉求类网络流行语将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社会热点事件后,往往伴随着大量网络民间文学作品的生成。这类网络民间文学通常以某一社会热点事件为“本事”,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学性的演绎发挥,形成社会热点事件类网络民间文学。社会热点事件类网络民间文学的极速传播促成了相应社会舆论和舆论导向的形成,对事件的还原和问题的解决发挥着推进或阻碍的作用。整体考察这一过程,可见社会舆论、舆论导向与社会热点事件类网络民间文学及其相关媒体之间关联紧密,相互促成,互为引导。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网络的普及,中国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逐渐从网络渗透到传统媒体和社会生活中,成为公众用语。从网络流行语的概念和其与普通网络语言的区分出发,指出事件关联性是促进网络语言流行化的重要因素,影响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心理因素包括个体心理因素和群体心理因素两个部分,网络流行语具有社会性、娱乐性、不规范性这三个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指出该类流行语所依托的新闻事件往往是时政类、民生类新闻,因其新鲜性及与网民生活接近性而引起网民广泛关注;该类网络流行语通过模因循环体系在语言变异过程中从网上传播到网下,成为社会流行语。它一方面彰显了网民追求个性、参与社会的积极意识,另一方面也传达了网民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愤慨及对正义的诉求;并就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5.
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和文化现象。它承载着新闻事件背后的特定含意,它的传播是一个媒介和受众对其进行意义框架的过程。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有着其特有的意义框架系统,并遵循三种不同的意义框架范式进行传播。透过不同的范式,可进一步了解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路径,清楚解构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的深层次内涵,指导公众构建更为健康良好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6.
2008-2018年《咬文嚼字》期刊发布的年度流行语以及德国语言协会发布的年度流行语为数据基础,从模因论视角揭示两国年度流行语流行的动因。发现它们既有简单精练、生动有趣的内部构词表征,又具备背景事件关注度高、满足表达需求以及媒体传播的外部语用效应,使得它们能够成为强势的语言模因。  相似文献   

7.
当代流行语的研究具有很高的社会文化价值和语言学价值。流行语的产生具有丰富的背景因素。其中既有语言外部的原因,诸如社会的原因、文化的原因等,也与语言体系自身的特点有关。正是在这些复杂的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才诞生了流行语这一特殊的语言形式。现以当代流行语为研究对象,分别探讨当代流行语的产生的背景和动因。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移动应用商店中社交生活类应用推荐网络和系统类应用推荐网络的结构特征,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对两类推荐网络的网络结构进行计算和分析,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类网络的密度都偏低,但系统类网络密度更大;两类网络的最大关联图的规模都较小,但社交生活类网络的最大关联图规模略大;两类网络的节点在点度中心度、中间中心度、接近中心度方面都有较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形形色色的网络流行语如雨后春笋,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已成为大学生网络沟通和日常交流的重要载体。伴随网络流行语的“泛化”,一些负面、低俗的网络语如泥沙俱下,影响了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发展。探究大学生网络流行语“泛化”的时代背景和主要原因,有利于合理规避其负面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升自身网络信息素养,以高度的文化包容性认识网络流行语,根据其“泛化”的内在机制,及时疏导由网络流行语及相关事件引发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研判能力和网络行为自律意识,牢牢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0.
汉语流行语产生途径的考察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语流行语是不可忽视的语言现象,对流行语产生途径的研究也是很有必要的。流行语的产生有多方面因素:新造词为社会广泛接受,旧有词语的语义泛化,外来词成为时尚用语,方言词语语域扩大,传媒语言和文艺语言大众化,等等。有些流行语的产生途径也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交叉。  相似文献   

11.
根据词语出现的领域可以把词分成书写词、语法词、词典词、输入词。书写词是在语言的书面动态使用现实中被空格隔离的词。正词法就是确认书写词的基本法则。语法词是根据词的语法定义确定的词。词典词是词典中收集的词条。输入词是文字复杂的语言在文字编码输入计算机过程中用的词语。词典词和语法词是确定书写词的根本,词典词是确定书写词核心,输入词最远离书写词。词典词确认的工作成绩最大,主要体现《现代汉语词典》中。确定书写词的六大原则是:系统原则;自由原则;最小原则;频率原则;长度原则;弹性原则。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仙游话、福州话和厦门话词语进行全面考察,提出仙游话有别于福州话和厦门话的三类特色词概况:一、反映仙游特有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的词语;二、仙游话与福州话、厦门话"形同义异"的特色词;三、仙游话与福州话、厦门话"义同形异"的特色词。并就其产生的原因作初步探讨,认为古闽越语词语的遗留是未能考本字和来源特色词存在的可能原因,宋代以来自成一体的政治经济生活是多数特色词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可能词汇经过实践检验可以转变成实际词汇,但是否所有的可能词汇都会成为实际词汇,一直是语言学家致力研究的问题.研究发现,一般能够转变成实际词汇的词经常都是实际中使用频率比较低的词,即低频词.可以认为低频词在英语构词中的能产率占有比较高的比例,低频词在构成英语新词中的能产性比较强,并且新词的产生及词法化,往往是从低频词开始的.  相似文献   

14.
汉语的同源词和构词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汉语的同源词是指有共同语源、音义都有一定联系的词;它的产生同汉语的构词法有密切的联系。可以分为音同和音近两类。一,同音的同源词是由词义引中形成的。词义引中产生新义,近引中义属于一词多义现象,远引中义就分化为同源词。这种同源词是由词义构词法形成的同音的同源词,有的字形没有变化,有的字形有不同。二,音近同源词是由音变构词法形成的。一般来说,音变构词必须有严格的语音标准,不能随意把语音相远的词定为同源词;有人认为有所谓声韵各有不同来源的“声韵同源”词,这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观点。 三,由结构构词法造出的都是复合词,复合词总是由两个语素构成的。它只存在共语素的同索词,不形成传统意义的同源词。  相似文献   

15.
地方普通话是带有方言特征的普通话。地方普通话中有的词与普通话的词形同义异或义同形异,这些词是词语失误的主要对象。规范地方普通话中的词语失误,应删除地方普通话中与普通话无对应词的词,用普通话词替换地方普通话中的不规范词,调整词语的语序、词根和词缀。  相似文献   

16.
新词新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对新词新语的界定问题,旧词产生新义算不算新词语的问题,字母构成、数字构成算不算词的问题,新词新语应用中的特殊语法现象问题,多音节词和缩略词的同步滋生以及缩略词与原词语结构的不等同性问题以及新词新语的规范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潜词分为两类:N潜词和R潜词。N潜词虽然从来都没有在显性词汇层显现过,但是根据语言学、文化学及哲学等相关理论,也可以构拟出N潜词的面貌特征:N潜词的构词规律和显词基本一致,但是数量要比显词大得多;N潜词与N潜词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N潜词的词汇层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且这种运动变化和显词的变化有关。N潜词显化基本遵循四项原则:需要原则、择优原则、求新原则、文化原则。  相似文献   

18.
语言磨蚀的突出表现是词汇提取失败。大学一年级新生的高中英语词汇磨蚀的测试结果表明:在语音和词形上相似或相同,语义关系复杂的词汇易被磨蚀。受蚀词汇的语言学表征为:在语音上,弱音节的、音素组合关系为“聚合”关系的、总体韵律相似的词汇易磨蚀;词形上,词缀的语义易被磨蚀,词形相似且伴有语音相似的词汇易磨蚀,词汇的首尾成份相似的词汇也易磨蚀;语义上,语义范畴的层级关系复杂的词汇易磨蚀。词汇磨蚀可以根据其语言学表征分为四类:耐蚀词汇、易蚀词汇、半蚀词汇和全蚀词汇。  相似文献   

19.
在俄语中,表情、情感、评价三个概念密不可分,他们经常叠加在一个词的语义中,有时表情成分在词义中占优势,有时情感、评价成分在词义中占优势。俄罗斯语言学家把语义中包含这三个成分的俄语词汇称为"情感-表情词汇"。俄语中情感-表情词汇数目众多。它们是人们表达感情、进行评价及事物的态度的重要手段。深入研究情感-表情词汇具有现实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汉语的不断发展,普通话的轻声词也在逐渐变化。通过大量轻声词的实例分析,认为对普通话轻声词进行规范十分重要,指出普通话轻声词的规范要根据语音发展实际,确立"必读轻声词语逐渐减少,可轻可不轻词语总数增加"的原则,提出在普通话的实际运用中,要保留能区分词义和词性的轻声,减少不具有区别意义、《现代汉语词典》和《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注音不一致、北京话读轻声而其它地区方言很少读轻声的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