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绍兴四年十二月,南宋朝廷挫败了伪齐与金人的联兵入侵,扭转了自建炎以来被动奔避的局面。"大作规模措置","渐图恢复"成为了南宋朝廷在绍兴五年的根本任务,朝臣们以此为主题,围绕着国家政治、军事、外交的实际状况,提出了乘衅待时、和战相间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金朝初年,被囚禁的滕茂实、朱弁、洪皓、司马朴等"南冠诗人"忠于宋朝,坚守节操。朱弁等使臣期盼宋室中兴,致力于两国和好,常以苏武自勉。司马朴等人客死他乡,朱弁、洪皓十余年后全节返宋,只求苟安的南宋朝廷对他们的表彰中隐含着排挤。这些宋臣未能被故国重用,相反,他们的忠义节操受到了金人的崇敬,成为南北文化融合后形成的中原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绍兴四年伪齐联合金人大举进犯南宋.在这次关键性的战役中,高宗的对敌态度从隐忍转而为抗击,使这次战役的走向与结局发生了不同以往的重要变化.自战事开启,高宗连发手诏,其中发布于绍兴四年十一月的讨伐刘豫以定顺逆、起用张浚以成事功的两次最为重要.结合两次手诏发布的前后背景,可以清楚地见到南宋前期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以及高宗积极进取的对敌态度.  相似文献   

4.
绍兴六年,南宋与伪齐形成了决战的态势,围绕着守江与进击,朝中大臣展开了关于守、战的激烈争论,且随着敌对双方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这种争议在其后更是愈演愈烈.仔细分析这种争论就可发现,其背后所涉及到的将帅跋扈、财用堪忧等问题是一直以来困扰朝廷,并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论张邦昌“伪楚”政权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两宋之交的张邦昌“伪楚”政权的考察,认为金人扶植张邦昌建立傀儡政权绝非偶然;张邦昌的登位确系金人胁迫.对这一事件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12世纪初期的南宋政局及宋金关系。  相似文献   

6.
《金人铭》是先秦佚文,《漆雕子》和《鬼谷子》乃先秦佚书。《金人铭》当产生于春秋时期孔子之前,并非刘向所伪撰,其理由是:《金人铭》最早著录于先秦的《荀子》而非汉代的《说苑》,《席铭》等四篇战国中期以前的作品乃节录、拼凑《金人铭》而成,《老子》曾袭用《金人铭》的观点和成句,《金人铭》与春秋时期铭文文体的形式特征相吻合。《漆雕子》的作者当为孔子弟子漆雕开,漆雕开有可能名启字子开;《鬼谷子》是一部渊源有自的先秦古书,不宜视为后人假托,其佚文的辑录情况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条约体系形成。在列强的威逼之下,清政府的守约意识增强,其"以民制夷"政策随之改变。在处理潮州反入城事件中可以看出朝廷在"守约"与"得民心"之间倾向于前者,该政策在处理天津教案中得到强化。与此同时,朝廷以民意为名抵制列强条约外的勒索。  相似文献   

8.
庄子在"道通为一"的基础上,提出了"万物齐一"的观点。该观点强调的"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的相对主义认识论,顺物自然、回归于道的价值取向,能够为现代人提供清醒高瞻的人生反思,智慧地调整生活态度和观念,缓解心理压力,保证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9.
《齐物论》的思想深度不仅体现在文本的内容,同时也体现在篇目本身的命题中。历代学者对篇名解题虽见仁见智,但均未离"齐—物论"之认识方法与"齐物—论"之本然境界两大层次分析。在"物论"中实现"齐"的方法是去"成心",对事物终本认识的阐释是"齐物—论",从"齐—物论"到"齐物—论"完成的是一个完整而深刻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0.
齐物论阐明了人要做到无我、忘我的理想境界,就必须齐万物、齐物我。以庄子之见,一切事物之间没有本质分别,在"道"的高度上具有"齐一"性,人和自然是合而为一的。自然中心主义主张把道德关怀扩展到所有生物,乃至大自然,其立论根据是认为自然也具有内在价值。齐物论与自然中心主义有诸多不同,但是可以相互影响,共同为社会发展与人类生存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一方面,齐物论有助于人与自身、人与人关系的构建。另一方面,齐物论主张的平等心智与自然中心主义一样可以有效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永历四年,卜弥格出使欧洲。卜弥格此行之身份,既为南明天主教徒之代表,又为永历朝廷政治特使;卜弥格使欧之使命,既替王皇太后等天主教徒祈福于罗马教廷,又奉永历朝廷意旨到欧洲寻求援助。卜弥格之所以使欧,永历皇帝"复国方略"使然;卜弥格之所以称庞天寿为"宰相",实属"身份模糊"而为完成"使命"之政治需要。  相似文献   

12.
为了给礼法的生成与运行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荀子以人性统一为前提,以"性伪之分"为逻辑起点,以"性伪之合"为理论归属,论证了礼法产生的必要性、可能性,揭示了礼法运行的人性机制,彰显了先秦儒家礼法与人性关系的内在逻辑,从而主张以礼法来节制人们的欲望、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建构相应的法制秩序。  相似文献   

13.
贵州自明代永乐十一年建省后,中央政府派出大量流官前往任职,这些来自中原和江南文化精英们,自觉地将中原汉族的儒家思想广泛地传布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遵循朝廷法令,保证地方行政的正常运作,即承担"吏"的职责的同时,又扮演了大传统"师"的角色,以"师儒"的身份积极从事地方教化工作,充分发挥了其培育人才、传播文化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伪信息"一词虽然在文章中首次被提出,但围绕"伪信息",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所衍射出来的问题早已成为一种常见发生——如何看待"伪信息"的本质?如何阐释"伪信息"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相关现象?如何利用该话题所带来的哲学收获、社会效果、科学态度等——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小方面关系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症结的解答,一种健康、和谐学术氛围的建设,大方面关系到一个国家发展的步调、民族形象的树立。拟从元哲学责任范畴内分析"伪信息"的命题之源,从社会使命解构中挖取"伪信息"的存在原因,从科学发展角度寻找"伪信息"的生存空间是此次思考的三大特征、也是三条主线。另外,也是想借助于这种思考、研究,去寻求一种新时代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新闻报道人文关怀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一些媒体在报道中没有把握好人文关怀的"度",造成了新闻报道的"伪人文关怀"。"伪人文关怀"会增加媒体与受众的隔膜,如任其发展,会加深社会矛盾,最终使受众和媒体走向两个对立面,甚至受众不再信任媒体,抛弃媒体。鉴于"伪人文关怀"的危害性,本文拟从当今社会对媒体的要求解析"伪人文关怀"的原因,并探究新闻报道如何把握人文关怀中"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荀子对人性的关注,源于其设立的天人分途。他设定在人身上"性""伪"二分对立,同时又主张二者相合,这二重关系构成荀子性恶论的核心。由性伪分,突出人的原初之性朴,由性伪合强调人归于礼义之善。性伪之分合,关键在于心的作用。因此,对荀子人性论的理解,不能仅追问"性"字的含义,而尤要在性伪二者的动态关系中去理解。所以,荀子的性恶是针对于礼义之善的恶,而并非本性恶。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以反叛、解构著称的后现代主义极力消解"本体"之存在。因此,就表层而言,此与恪守"大道"之本体的庄子似乎无甚关联。然而,事实上,后现代对本体的消解所达成"物的解放",尤其"视角主义"对物的"多元"主义立场不期然地与庄子"齐物"之态度有着密切的"天然关联",此亦构成中西哲学文化对话的契机。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学史上,著名作家诗人数不胜数,可是女作家却寥寥无几。宋代的女词人李清照却以诗、词、散文多方面的才能,独创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李清照的一生跨越着北宋末与南宋初两个历史时期。尖锐的民族矛盾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特征。北宋末年,北方金人兴起,北宋王朝屈辱投降,致使金人得寸进尺。在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冬二次围攻汴京。1127年攻陷汴京,俘虏徽、钦二宗及赵宋宗室北去,北宋灭亡。(这就是史称的靖康之乱。)徽宗的第九个儿子赵构在金人攻陷汴京时未被掳,逃至河南商丘。金人追来,他又逃至临安(今杭州),建立了南宋政权。赵构不顾民族的奇耻大辱,不思收复失土,苟安江南,极力支持投降派,打击主战派。 这一时代特点对李清照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有很大影响。李清照的生活和  相似文献   

19.
闲读明史,给我印象颇深的,是言官们前仆后继,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万历年间,这群人活跃于官场,充分发挥其不畏权贵、不怕牺牲的"优良品质",心忧"国是"。首辅大人够位高权重了吧,然而,言官们不惧。对于时任首辅申时行的攻诘,即显现出这一政治群体的团结协作与不折不挠。万历十二年(1584年)三月,御史丁此吕借着朝廷批判张居正的"东风",上书朝廷"翻旧账",攻击张居正之子张嗣修当年科举中第,是走后门的关系户云云。此事本已得到处理,张居正死后,其子已被发配到边远山区充军。之所以旧事重提,关键在于含沙射影。原来,当年录取张嗣修的主考官,正是今天的首辅申时行。后经申时行为自己辩解,万历支持了自己的老师申时行,命令将丁此吕降职调任外地。  相似文献   

20.
以官方文献记载和田野调查相互印证,追溯北宋熙宁间向朝廷"纳土献册"的"梅山峒酋苏氏"源流与导致其族属演变的历史诸因,确定"梅山文化"这一特定历史性地域文化的主要创造和传承主体,是至今仍有部分生息在古梅山峒区,并仍在"汉化"的、以"梅山苏氏"为首的23姓土著族群后裔,他们与当代西南苗瑶诸族有共同的祖源;"汉化"进程中的"梅山文化",是当代湖湘文化的祖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