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20世纪40年代是战火纷飞的年代,战争书写成为这一时期女性文学的核心内容。这种书写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以丁玲、草明等人为代表的充满民族国家意识的战争书写;以陈敬容、萧红等人为代表的注重对现实的沉思默想的战争书写;以张爱玲、苏青等人为代表的关注日常生活的战争书写。三种形态的女性战争书写各有其主要特征和意义,之所以出现这三种书写形态的原因在于:战争对社会生活的重新整合及战争对男女性别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2.
现代文学史上的日常生活审美范式作为一种与"启蒙"互补的审美范式,肇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由周作人首倡,在废名等人的笔下获得发展,经由海派、京派作家尤其是沈从文、萧红的书写而不断变得丰富,张爱玲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两方面对其进行了匡正,完成了对"五四"的回归与超越。日常生活审美范式对海外华文文学影响甚大,也成为了新时期文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3.
白蛇传传说现代作家文学书写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五六十年代"文艺为政治服务"号召下的"大我"宏观政治语境书写和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下的"小我"人性化审视书写。这两种书写范式实践了由宏达叙事向日常生活叙事的转型,表明了不同时期人们遭遇的不同困惑以及应对的态度。两者在创作理念和表现方式上差别巨大,在整个传说的传承中发挥的价值功用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描绘的日常生活图景已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状态,它获得了一种本体论上的含义。张爱玲标举她独特的以俗人为本的哲学,描绘了各式俗人在乱世中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境遇而进行的漫长奋斗。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文学被升华为哲学,成了某种意识形态的载体。张爱玲的文本所摄取的社会图景无疑比以往任何作家都要宽广得多,它是一幅斑驳宏阔的社会生活全景图,张爱玲的感性分析,为她的都市书写增加了表达的深刻性与穿透性。原本芜杂的都市生态,经过张爱玲的整合与分析,显得愈加清晰和透彻,使得都市文化内核特征进一步凸显。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的小说文本所充斥的大量的细节描写,是消费社会与日常生活领域的完美的书写记录,意外地暗合了现代性文本阅读经验。这主要是由20世纪上半叶上海这个城市的都市化进程所造成,张爱玲生活在其中,并运用她独特的叙事方式与艺术技巧,提前宣告了中国大众文化(当然只限于上海)的形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毛姆和张爱玲相似的出身背景、成长经历、情感生活以及两位作家分别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原因决定了他们作品中对异性的贬义性书写. 毛姆笔下的异性书写大都是负面的,他作品中的女性常以荡妇或伪善者的形象出现.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丑陋的男性形象的刻画彻底颠覆了传统对于男性神话的书写. 造成他们性别意识的成因分别为不幸的童年、不幸的情感生活以及思想史语境里的阐释.  相似文献   

7.
上海盛产女作家,海派三个阶段性代表人物均为女性。张爱玲、王安忆、卫慧等不同时代的书写上海的女性作家,用她们各具特色的文本,以女性叙事为视角,阐释了女性与一个城市的纠缠关系。张爱玲、王安忆、卫慧三位不同时代的女作家的女性文本有着相通的精神实质和不同的时代所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格调。  相似文献   

8.
《南都学坛》2017,(2):53-58
在旧市民小说和新文学两个文学传统影响下,张爱玲自觉地选择"俗人"的日常生活为叙述对象,并普泛化为一种具有恒定、持久特点的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存在模式。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张爱玲用"新传奇"的叙事方式为普通人寻找出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以求得"现世安稳"。凭借这种日常生活视野,张爱玲将个人的生存和日常生活从"底子"上升为了叙述对象,以此观察现代生活和战争的两个场域,从而在尚未完成的"现代"这个具体的历史层次中,提供想象中国的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以张爱玲为代表的女性作家在日据上海时期的写作形成了一种关于个人与社会、生活与战争、宏大与细微的另类叙事潮流,尤其是张爱玲极具特色的"细节"描写,更蕴藏着特殊的人生观和政治诉求。近年来海外学者通过不同的方法和立场开展张爱玲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其中观照张爱玲以及中国现代女性写作与政治关系的特殊视角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以来上海文学中的城市怀旧展现出了很多新素质。这些新素质从上海的表里两面全方位地挖掘记忆中的上海形象。它的怀旧一方面走着时尚化和商业化的路线,为我们呈现光彩夺目的上海风情;另一方面它又深入到城市深处,对上海进行祛魅。这两种不同的解读方式使上海的怀旧书写形成一种张力,在此之下我们窥见了上海的表与里,真与幻。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电影中的上海城市形象是一种特殊的想象和建构,它是历时和共时交构的结果。作为中国现代都市的代表,上海经由中国电影的历史性书写,并立足空间生产和身体言说两个维度的影像建构,最终成为民族家国话语、现代化进程和全球化图景的指代。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电影中的上海城市形象是中国国家形象的特殊代言,是中国民族志书写的一种。  相似文献   

12.
由于早期的文学与社会关系紧密,文学理论的早期研究范式大多是从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入手,这种文学观念把文学看作是对象现实的模仿、再现或反映。到了现代文学理论中,文学理论研究出现了语言学转向,形成了新的理论范式,以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和结构主义为代表。到了所谓的后现代的文学理论中,由于图像文化的勃兴,又出现了文学理论的新的转向,即图像转向。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文学理论研究就出现了两次转向,大致存在着文学社会学、文学语言学和文学图像学这三种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3.
王安忆长篇小说《长恨歌》为我们描述了昔日的"上海小姐"王琦瑶漫游在城市与时代边缘的故事。王安忆之所以要写作这个故事是为了寻找上海的历史。而"寻找上海"的动因则是来自20世纪90年代上海城市中高涨的"市民自信心"和涌动的"怀旧热潮"。王安忆这种利用"流言"去构筑上海历史的方式无疑是对张爱玲式的醉心日常生活书写的延续。但这种构筑上海史的方式却存在着"去本真性"的问题,导致作为"社会主义城市"的上海遭到忽视与掩埋。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市民日常生活细节的书写,张爱玲的文学创作表现出对真实的身体感的重视,这种具有身体感的写作显示出张爱玲对“身体”的价值认同和对日常生活的价值肯定,这在晚清以来的历史背景下具有特殊的意义。张爱玲的“日常性身体写作”与她的“文体哲学”观密切相关,这种写作的背后隐藏着张爱玲虚无主义的人生观及其抵抗和化解的方式。同时,在历史发展的纵横向背景下,张爱玲的“日常性身体写作”又是与她个人主义的历史观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15.
既有的文学史观念把文学史实当作自明的、毋须验证的基础来对待,文学史料学和文学编年强化了这一观念。文学史实这个概念本身也使研究者认为文学史实是历史中存在的事实的集合。为了指出这种观念的根本局限,必须引入范式以转换视角。既有的文学史观念是在20世纪早期的文学史书写中形成了稳定的范式,文学史实也是此时锻造出来的概念,它恰好不是真的事实,而是在范式形成过程中塑造出来的理论观念。指出这一点,是为了引发对既有文学史范式的反思和重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王安忆和程乃珊的“上海故事”小说中分别出现的弄堂、“蓝屋”等空间进行分析,挖掘两内在的化意蕴及上海人生活趣味及差异,突出上海故事怀旧的主题,体现了上海人对生活趣味、明时尚的迷恋。程乃珊的怀旧是展示上海过去的摩登繁华景象,昭示上海现代性的经验;王安忆通过书写上海人日常生活细节和情趣,突出城市的历史沧桑感。  相似文献   

17.
新传媒的出现,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不仅能满足人的各种需求,它还具有更多的现实意义和作用。新媒体尤其改变了以往"你写我读"的书写方式,形成了读写之间的认知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以及人生经验交流的平民化书写潮。因此,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更强的灵活性、交互性。以网络媒介为平台的新媒体文学的存在和发展,构成了新的文学生成、传播、接受机制和新的文学环境,引发中国文坛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中文学观念的变化和文学民主化问题最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18.
生存悲剧的苍凉书写--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以对生存悲剧的苍凉书写,传达了对个体生命的生存寂寞、生存痛苦、生存恐怖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悲剧性的理性认知,并由此标示出一种苍凉悲怆的审美风格。张爱玲的悲剧意识以人本主义为基本出发点,既与叔本华、尼采等人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悲剧理论有一种内质的契合,同时又深受传统文化泽被和民族审美风格规约。  相似文献   

19.
在戏剧结构、小人物的金钱与情欲的切入点选取、对新文学"人的文学"观的呼应上,上海沦陷时期的杨绛和1955年赴美的张爱玲在戏剧创作上多有相似.但在文学叙事格局、悲剧内涵理解、文学精神谱系与渊源等层面,二位女作家的剧作颇多差别.杨绛的剧作基于五四文学启蒙精神,在有限的创作格局中呈现了一代知识人的悲剧命运,张爱玲的剧作继承近代以来市民文学精神,既叙以普遍人性悲剧,亦偏好书写小人物们的小小得意和小奸小坏.这呈现了海派文学的多元化发展路径,丰富了海派文学内涵.  相似文献   

20.
晚清短篇小说获得了重要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短篇小说显示了比长篇更大的优势,恽铁樵的《工人小史》就是其中一部突出的代表。它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反映上海工人生活和命运的短篇作品,虽用文言写成,但详细地描绘了上海工人的出身史、被压迫史、日常生活史、被虐史、牺牲史和精神史,在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都表现了中国短篇小说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特点,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