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凡物流形》的“贵君”、“贵心”和“贵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物流形》提出的百姓惟有重视政治权威君主、君主惟有重视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内心惟有重视统一的治道,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如何统治的政治逻辑。作为统治起点的百姓的贵君,意味着百姓对君主政治权威的认同,而不是把君主权威目的化;统治一旦从被统治者应该如何做转变为统治者应该如何做,统治者首先要做的是从自身的精神世界中获得统治的内在驱动力,然后将这种驱动力同客观化的统治原理一或道紧密地结合起来。从以一或道作为统治的最高原理和原则来看,《凡物流形》的政治思想属于黄老学的谱系。  相似文献   

2.
儒家的天人观,其第一阶段是《易》学宇宙论之认识,第二阶段则将宇宙论发展为天命论、上帝论以及人的德化论,而第三阶段是孔子以后的仁义论。《尚书》的中心思想是德化论,"德化"为政道的起点与理想,治道为达致政道理想与目的的方法与过程,治道过程中"德、政、治、法"是合一的。西方政治哲学在形而上学层面上强调的是天人两分的二元论立场,其政治理论是"契约论",与中国"德化论"并非同一起源,反映了"内在超越"思想与"外在超越"思想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黄宗羲对天下与君主做了区分,明确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非一姓之私,相对于天下而言,君主不再是"公"的代表。在"天下为公"的思想境界下,黄宗羲对君主职责和为臣之道作了深刻的反省,君主和臣下都应该担负为万民兴公利除公害的责任,民众成为评价政治得失的标准。面对后世君主背离职责、反客为主的现实,黄宗羲认为君位是可革的,并且将批判对象由暴君独夫的个体上升到"后之为人君者"的群体。黄宗羲的政治主张实现了从"君主民本"到"君客天下主"的转变,达到了民本思想的极限。  相似文献   

4.
"仁"是儒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而随着"仁"思想内涵的变化,儒学"外王"的基本途径"致君行道"也逐渐向"觉民行道"转变。泰州学派承接阳明心学,是"觉民行道"的主要践履者,也是其对宋明理学发展的内在超越。以儒家"仁"学思想的演变为主线,可以考察儒学"致君行道"向"党民行道"这一转变的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5.
陈亮的事功主义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及特征可概括为"理欲统一"的道德观、"义利合一"的价值观和"学为成人"的人生观。陈亮的事功主义伦理思想以"道存于物"、"道在事中"、道物统一的世界观作为理论基础和逻辑依据,这种伦理道德观反映到义利关系问题上就是坚决反对把仁义道德和实事功利对立起来,认为道德和功利是统一的。这种义利合一、注重事功的伦理思想,落实在个体的道德实践和人生理想上,就是主张"学为成人"。  相似文献   

6.
老子强调人的自然、自在之性,与此相关,老子强调"虚心"。老子"虚心"说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虚民心,二、虚君心,三、为道者之虚心。"虚民心"是要使民众保守自然淳朴的心理;"虚君心"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君道无为,二是作为君,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三是为君者应当具有宽广雄厚的胸怀,应当能够容纳天下一切贤良与愚不肖;"为道者"之虚心即是享受平淡、安逸、自然,而不追求富足、充盈、锐利。  相似文献   

7.
托尔斯泰虔诚地相信上帝,对老子之道非常推崇,他认为老子的"道"是指与通向上帝的"道路",多次引用老子的道论印证自己的上帝观。托尔斯泰如此认识是因为二者存在相似性:"上帝"与"道"都具有本源性,"上帝"之意志和"道"之规律都具有必然性,"上帝"之门与悟"道"之路都依赖直觉排斥知识。但是,不同文化下产生的思想是存在根本不同的,"上帝"是以"爱"为其内涵的人格神,"道"是以"自然"为其内涵的客观规律。托尔斯泰视二者为一,既与他个人的思想倾向有关,也与老子在西方的传播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8.
韩非子的“人情”主要指人在处理人己物我关系时表现出的趋利避害的真实情态。其“因情而治”的治道设计有助于君主顺应并利用人们趋利避害的行为趋向和心理定势,在掌控和控御臣民之“人情”共性的基础上,高效便捷地使政治事务和社会生活整齐划一,既可以克服君主德智不足的弊端,又能够实现以简驭繁的高效治理。“因情而治”的内在要求是君道无为而臣道有为,臣民各处其宜、皆用其能,在臣民各守其分、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中为国家贡献智慧和才干,君主则在臣民之具体作为中保持“无为”姿态。韩非子“因情而治”治道方略的理论渊源正在黄老那里,韩非子将黄老立足“天—地—人”宏大视野下展开的“因情而治”收缩至君臣关系的维度以佐助强力统治。  相似文献   

9.
教学"三部曲"即"讲"、"看"、"议"三个教学环节,"讲"即导学和精讲,"看"即观看视频资料,"议"即议论和讨论。三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讲"是"看"和"议"的基础,是教学过程的根本;"看"是"讲"的延伸、"议"的基础,是教学过程的重要部分;"议"是"讲"和"看"的升华,是教学过程的精髓。在运用"三部曲"教学法时,要处理好教学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要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对南宋陈亮的伦理学思想的研究不断深人,对现代社会,陈亮的义利观无疑具有借鉴作用。在研究陈亮的义利观的过程中,形成了三种观点:一种认为陈亮的义利观是“义利双行”,一种认为陈亮的义利观属于功利主义范畴,一种认为陈亮讲求的是义利统一的义利观。本文试就三种观点的得失做一综述、剖析,并阐明自己的研究见解。  相似文献   

11.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孟子“民贵君轻”论与荀子“君舟民水”论的影响尤深,孟子主要从正面突出“民”之重要性,而荀子则以“民”的正负两面的意义警示君主应该善待民众、以民为本.两者相统一构成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完整形态.“民本”不是“君本”,民本是治国之道不是政治体制,它不仅可以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也适用于当今社会;“民本”也不同于“民主”,但民本存在可以向民主转换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原道》篇作为《文心雕龙》的首章,是为艺术本体论,《原道》即从根本上阐释《文心雕龙》的思想。"原道",源于道,本乎道也。犹言《文心雕龙》之源在于"道"。所以,"道"是理解《原道》的关键所在。在中国哲学史上,各家讲的"道"与"道"之间有同有异。就《原道》而言,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其思想在根本上取自《易传》,即"《易传》的思想是《文心雕龙》的精魂"。  相似文献   

13.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引申出了"经济人"与"道德人"两个概念,"经济人"与"道德人"反映了人的不同方面的需求,两者并不是统一的,更不是和谐的,而是对立的和谐。"经济人"是利己主义,"道德人"是利他主义,而我们强调两者的结合是建立在两者的冲突的基础上,"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和谐依赖于一种"看不见的手"的力量。这种和谐思想对市场经济建设而言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需要不断强调人作为"道德人"的一面,否则市场经济体系将无法建立,同时要促进两者之间的结合,达到利己与利他之间的和谐,进而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14.
李退溪是朝鲜李朝时期性理学的代表,康德是德国古典理性主义的代表。作为东西方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二者各自以"四端""善良意志"等自在之善的超验范畴建构了理性主义的道德形而上学;又不约而同地在自由和自律相统一的意义上强调伦理主体的自觉与自律;在实践层面上借助道德宗教激励人不断趋近道德王国,共同展开了自身精神主宰的高贵生命之道。但二者思想又同中有异,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康德诉诸理性能力,退溪诉诸先天情感能力。对二者伦理学方法论的比较有助于推进伦理学理论内在的构造,管窥东西方不同的理论思维方式与共同规律。  相似文献   

15.
首先解读韩非子的法律思想,指出韩非子将法律视为专制君主治理国家的工具,君主具有高于法律的权威,阐释"君"对待"法"的态度和方式,提出君主应当遵循的执法原则分别为执法的必然性原则、执法的依据事实原则、执法的严格性原则、执法的适度性原则和执法的平等性原则,并分析"君"高于"法"的原因。然后解读柏拉图的法律思想,指出柏拉图崇尚知识和智慧,认为由哲学家利用智慧制定的法律高于君主个人的权威,阐释柏拉图后期法律思想中"君"对待"法"的态度和方式,并分析"法"高于"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孟子“士”人格的思想特质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孟子在继承孔子理想人格思想基础上,对"士"人格做了详细、全面的阐释,实际上奠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的原型。孟子"士"人格的思想特质可归结为三方面:一是士志于仁义之道;二是重道轻仕、士以师道尊于君;三是士以成为具有浩然正气的大丈夫为目标。继承和发扬孟子"士"人格的思想传统,对于当今时代知识分子和广大国民塑造和培育理想人格,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政治权力作为核心议题可以对中国古代的"民本"政治哲学进行探讨。围绕着政治权力,荀子的"民本"政治哲学设想从三个维度来展开,分别是"民本"、"君主"和"臣治"。"民本"维度主要解释政治权力的形上来源,"君主"维度解释政治权力的现实执掌者,"臣治"维度解释政治权力的运行。"民本"维度是整个思想的核心。荀子意图通过这种架构来最大限度地保障民众利益与制衡君王的专制。从历史上看,这种设想发生过一定积极影响,也受到过极大的限制。我们应在合理审视的前提下去利用其中的政治哲学智慧资源。  相似文献   

18.
"德"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范畴。"道"之下落为"德"包括三个方面:"道"下落于自然领域,为万物本性之"德";下落于内心领域,为圣人心性之"德";下落于社会政治领域,为王者无为治道之"德"。对"德"之内涵的分类以及彼此之间关系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理解《老子》思想的整体运思理路,以及它所反映的传统中国人根本的信仰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9.
荀子、庄子皆为战国末期的思想家。在"道"范畴的建构中,荀子倡"有待"以成"教化"之"道",庄子倡"无待"以成"逍遥"之"道"。本文以释道、体道、存道、明道为观照层面,以"天为"与"人为"、"类"与"游"、"群分"与"自适"、"言教"与"不言"为比较论域,对荀子、庄子的文艺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与文化阐释。  相似文献   

20.
子思学派是介于孔孟之间的重要儒家派别,在孔孟之间的儒家传承中起过重要作用。郭店楚简中所反映的大量的"君道"思想,正说明这一问题。首先,子思学派主张为君者要实行"德治仁政";其次,呼吁为君者要有"表率作用"和"重民思想";再次,提倡为君者要有"尚贤"观。这些思想虽大都为孔子所提出,但却语焉不详。子思学派的相关论述无疑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与发展,同时又影响了后来的孟子。可以说,对郭店楚简中子思学派"君道"观之考察,可以加深对儒家学说的体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