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长问题作为一个文学主题,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悠久的创作传统。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心里成长的关键阶段,研究成长小说对于青少年的培养以及社会的稳定和谐等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基于当前文学呈现大繁荣多元化的态势,研究成长小说就显得尤为必要。文章从成长小说的界定入手,分析了成长小说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着重从文学史的角度追述了美国成长小说的嬗变轨迹,勾画出美国成长小说的整体面貌和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2.
铁凝的两部长篇小说《玫瑰门》和《大浴女》的成长主题引发人们关注,虽然这两部小说创作的年代相差10年,但成长主题是相似的。西方成长小说主要描写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反映主人公虽然遇到一系列的挫折和成长的烦恼,但自我精神却不断得到提升。然而在铁凝的小说中,主人公的成长过程是通过自我审视使自我精神逐渐与庸俗相融合的过程。与西方的...  相似文献   

3.
美国黑人女作家玛雅·安吉罗的小说《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再现了女主人公玛格丽特在绝境中奋起抗争,面对艰难险阻迎难而上,历经艰难的心路历程,完成了自我实现,走出了迷茫与困惑。从文学体裁上看,这是一篇典型的成长小说,成长小说的共性特征在小说文本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成长小说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成长小说在英国、美国、法国所掀起的创作热潮,探讨了成长小说的艰难发展历程和基本特征的形成,评述了与成长小说相关的一些问题,以期能为当前的成长小说研究提供些参考。  相似文献   

5.
曹文轩关注青少年文学,对西方成长小说走进中国的可能性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理论上,他较早提出了中国成长小说的命名问题,并对成长小说的内涵与外延作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界定;实践上,他创作了《草房子》《红瓦》和《根鸟》三部成长小说,对中国成长小说在主题和艺术形式的创新上具有示范作用,是中国成长小说理论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作为中国式的重要小说类型之一,是现代性语境下产生的关于成长问题的文学想像和文学表达。从主人公的成长状态和过程进行考察,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出现了三种叙事类型:在路上的成长迷梦、被放逐的成长幻灭和到达"远方"的成长神话。同时,文本中的成长主人公也出现了三种形象类型:迷梦型成长主人公、幻灭型成长主人公和神话型成长主人公。  相似文献   

7.
布鲁克纳的小说《欺骗》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在实现心理成熟和精神顿悟时已年过半百,这种成长的滞后性使该作品成为一部特殊的成长小说。文章结合传统成长小说模式和主人公安娜的性别、阶级和时代特征分析其成长延迟的原因,发现她在成长空间、引路人、寻找职业和走进婚姻几个成长关键点上陷入困境,困境背后是传统社会观念对女性成长的种种束缚和英国20世纪下半期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给人们造成的道德模糊和价值体系混乱。安娜最后的精神突破得益于她作为知识分子的反思和自我认同能力。主人公安娜的特殊成长历程颠覆和改写了传统成长小说的模式,丰富了成长小说的内涵,给当下女性成长以警醒和启迪。  相似文献   

8.
成长小说是英美文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小说类型。以成长小说为理论视域,哈尼夫·库雷西在《郊区佛爷》中继承了成长小说的传统并纯熟地使用了成长小说的创作技巧。小说通过主人公克里姆的成长焦虑、成长的引路人、成长的出路等方面的描写,出色地表现了当代英国亚裔青少年在多元文化世界中所面临的种种窘境,同时也提出了要勇敢地跨越各种人为设置的藩篱,构建属于自己的“第三空间”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20世纪的中国现代主义小说伴随着对外国现代派文学的引进与新文学一起成长,在大陆中断后却在台湾、香港盛极一时,世纪末又在大陆重新出现繁荣。中国现代派小说在成长中形成了与西方现代派小说不全相同的新景观,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10.
玛雅·安吉罗的<我知道笼中的鸟为何歌唱>是一部根据自己的经历创作的自传体小说,同时也是一部典型的描写黑人女性成长的小说,小说运用"成长小说"的视角透视了黑人女性成长的艰辛和成长道路上的迷茫与困惑.  相似文献   

11.
萨拉·奥恩·朱厄特的小说《白苍鹭》讲述了女主人公西尔维亚的成长故事。故事在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和情节发展模式等方面模仿了传统童话故事,但在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和小说结局上却颠覆了传统童话。结合成长小说的特征,指出《白苍鹭》在对传统童话的模仿和颠覆中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女性成长的现代童话故事。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红色英勇勋章》主人公心理成长历程的分析,探讨并阐述了青年在战争中成长,获得男子气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成长小说:一种解读美国文学的新视点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成长小说是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读美国文学的一个独特的切入点。讨论了研究美国 成长小说的价值和重要性,并通过回顾国内学者对一些美国经典成长小说的不同阐释,说明把成长小说 作为研究美国文学的一种独特视野,具有广阔的学术空间,并对深化这一研究提出了一些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4.
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托尼·莫里森创造性地运用了成对的成长主体和并置的叙事结构,以此在形式、内容及意义上突破了传统成长小说的框束,向读者展现了活生生的黑人女性艰难的成长历程,同时也使成长小说这一文类更加繁复且具有了新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洁的《无字》和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都是旨在全面展示女性主体成长的成长小说。两部作品记录女性生命成长的历史时,都浓墨重彩地书写了主人公的“出走”与皈依,展现了女性为追求自身价值和幸福与逆境顽强抗争,从而独立自强的心路历程。两部小说将主人公的成长均集结到“皈依”。简·爱的皈依是“复归乐园”,吴为的皈依却是“走向死亡”,“殊途”同“皈”体现了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描述女性成长的生命史和心灵史,两部作品都采用了自传性叙事的表现方式,由此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6.
《梦娜在希望之乡》是著名美籍华裔作家任碧莲的代表作品,它探索美国少数族裔少年青春期的矛盾心理和迷茫彷徨,展现文化身份的流动性与混杂性,传达了多元文化的信息。该小说属于成长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成长是小说的主题,而且小说在叙事结构、人物设置和情节安排上都具有成长小说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潘·沃伦的小说《黑莓之冬》创作于1946年,目前国内外对其研究仍处于较为匮乏状态。本文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分别从逃避成长——被迫成长、激励成长——自觉成长、温室成长——现实成长三个方面分析《黑莓之冬》的成长小说特点,并归纳提炼出小说中表现成长主题的艺术手法,包括双重视角、逆向顿悟、意象象征等,为批评和理解该小说提供一个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18.
死亡与救赎是日本当代作家吉本芭娜娜和村上春树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他们的代表作《厨房》与《挪威的森林》成功地塑造了经历了失落、失去,并最终成熟、坚强起来的人物形象。这两篇看似"恋爱小说",但其实均讲述了成长的故事,可以看作"成长小说"。本文在论证了两篇小说之所以可以称作"成长小说"的基础上,得出两篇小说在体现"成长"上的不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成长小说是描写少年在13至18周岁这一阶段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所经历的成长故事的小说类型。黑塞的成长小说中充溢着很多中国影像,对此进行扫描可以发现中国的老庄之道对黑塞的影响及黑塞的中国文化情结。而黑塞创作的成长小说在得到中国文化滋养的同时,又反哺了中国的成长小说创作,尤其是立极的《龙金》,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很多黑塞《德米安》的影子。  相似文献   

20.
杰克·伦敦的多部小说都蕴含着成长小说的元素。结合成长小说的相关理论,通过对杰克·伦敦成长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牙》的探究,分析其二元对立的独特叙事主题,旨在说明杰克·伦敦对传统成长小说的继承与开创,以期从新的角度展开对伦敦作品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