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吉普赛之歌》是一首舞台表现力强、艺术性高的手风琴独奏曲,演奏中要从细节入手,才能把乐曲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音乐家、作曲家黎英海先生的钢琴作品《夕阳箫鼓》的和声语言进行了分析。主要从和弦结构,和声进行特点,和声功能与色彩的关系,偏音的处理,调性布局与转调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邬浩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2):76-78,90
本文从调性布局、转调手法和复合功能这几个角度着重分析了肖邦《夜曲集》的和声技法,并通过肖邦对传统功能和声技法突破方式的分析,来揭示肖邦新的和声手法与《夜曲集》音乐表现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对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和声手法进行了详细分析,包括调性布局、各种转调手法、持续音、和弦外音的使用以及变和弦等。通过分析,频繁的转调、综合使用各种调式以及半音化的和声语言是这部作品的重要技术特点,同时,这些和声手法的运用,又使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色彩,既继承了古典时期的力度性强功能和声语言,又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分析,对这位伟大的作曲家的和声语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理解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也提供了一定的和声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德彪西的管弦乐作品《夜曲》包括《云》、《节日》和《塞壬》,是其印象主义风格的代表作之·文章主要分析了《夜曲》之《塞壬》的主题思想与材料布局的艺术手段.作品采用了高度简朴的音高材料形成了有机统一的整体,其特征影响了和声进行、伴奏音型等非主题声部的写作,在音乐的进行中作曲家采用了剪裁、模进、转调、节奏变形等丰富的材料发展变形手法,统一中强调了材料的音色对比、调性对比、音区对比、符奏对比,特别是音色对比.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诗乐不分.《尚书·尧典》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说明了声调音律与“诗言志”是不可分割的.后世诗乐分开,也不是截然分家,而是以吟诵代替配乐.运用吟诵欣赏诗歌的历史由来已久.《庄子·让王》篇就记载了曾子诵《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声音之高亢铿锵,感  相似文献   

7.
巴托克致力于深入民间收集和整理音乐资料,把民族音乐的素材融入到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中进行音乐创作实践,他用自己的音乐完成了民间精神与时代特征的完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巴托克式的音乐风格.在和声运用方面,为了突出匈牙利民族音乐特征,巴托克力图摆脱严谨的传统和声条框的束缚,探索新的和声表现手法,他将匈牙利民族调式和大小调体系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和弦构成的三度叠置原则、和弦外音的观念、调关系的理解、转调及扩展半音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突破与创新.他对传统的和声理念注入新的活力,在和声表现力的运用上,极力体现匈牙利民族音乐的特点,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新的调式和声结构.巴托克的和声手法的运用以及和声风格的特色非常接近于我们民族的调式和声的特点,因此也非常适合于我们在音乐的民族化创作方面研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钢琴独奏曲《二泉映月》是我国众多钢琴改编曲中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它浸透着原二胡曲作者阿炳与改编者储望华的心血与智慧。该曲风格含蓄凄美,意境深远,柔美宛转,具备较强的民族艺术特征。钢琴曲《二泉映月》的民族音乐创作原则在于弱化西洋和声功能性,和弦更加丰富,采用民族旋法结构,布局更加合理,模仿民族乐器音色,情感更加奔放。《二泉映月》充分借鉴了中外音乐理念,展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其民族特色表现在中西合璧,多声交响,线性旋律,五声调式,变奏曲式,意境优美。相信通过本研究能为钢琴独奏曲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不断推动我国钢琴独奏曲的理论研究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
萨拉萨蒂不仅是一位天才小提琴演奏家,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小提琴作曲家。其作品不仅以绚丽夺目的技巧、跌宕起伏的旋律而闻名于世,更因为其强烈的吉普赛民族风格而成为小提琴曲库中璀璨的明星。文章以萨拉萨蒂的小提琴代表作品《吉普赛之歌》为切入点,通过对该作品的旋律素材、音程结构、模仿民族乐器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萨拉萨蒂小提琴作品中的民族风格,旨在更好地理解和演奏萨拉萨蒂的小提琴作品。  相似文献   

10.
词之初起,盖同乐府,无特定调名。词名果起于何时,历时久远,未易究诘。《朱子语类》论诗篇曰:“古乐府只是诗,中间却添了许多泛声。后来怕失了泛声,逐一添个实字,遂成长短句,今曲子便是。”《全唐诗》词类小叙云:“唐人乐府,元用律绝等诗,杂和声歌之。其并和声作实字,长短其句以就曲拍者为填词。”以歌唱之理推之,似长短句之发生在诗之后,而词之调名,亦从诗之题名渐渐脱变而出。故若《江南弄》、《忆江南》、《杨柳枝》、《竹枝》等调名,殆与诗题无异;然谓词即承五、七言律绝诗来,则又不尽然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茉莉花》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民歌,它的旋律柔美悠扬,深受人民的喜爱。著名的旅澳作曲家、钢琴家储望华先生以西方现代作曲技法重新演绎出中国民歌《茉莉花》的艺术气质与内涵。文章对钢琴独奏曲《茉莉花》从素材选用、曲式结构、和声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充分感受该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词之初起,盖同乐府,无特定调名。调名果起于何时,历时久远,未易究诘。《朱子语类》论诗篇曰:“古乐府只是诗,中间却添了许多泛声。后来怕失了泛声,逐一添个实字,遂成长短句,今曲子便是。”《全唐诗》词类小叙云:“唐人乐府,元用律绝等诗,杂和声歌之。其并和声作实字,长短其句以就曲拍者为填词。”以歌唱之理推之,似长短句之发生在诗之后,而词之调名,亦从诗之题  相似文献   

13.
要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提高其音乐才能与技术,在钢琴教学中就应解决与音乐表现力有关的五个问题:1、旋律线;2、逻辑重音;3、乐句结构与高潮;4、调性与转调和声的关系;5、速度与强弱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天真之歌》中布莱克用"土造水笔"重塑童心,开启了天国之门,充分表现了一种深广的宇宙和谐观,即人在心灵中有童心引导的与上帝关系之和谐,与他人关系之和谐,与大自然关系之和谐。《天真之歌》所蕴涵的和谐观与儒家思想内核具有契合之处,即人类心灵中主客体关系的内在和谐,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运用生态女权批评理论、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从接近自然,愉悦自我;融入自然,建构自我;远离自然,异化自我三个方面对托尼.莫里森的作品《所罗门之歌》进行细致分析,认为《所罗门之歌》充分体现了生态女权主义的思想,即:妇女孕育生命,哺养后代的性别角色使她们与养育万物的大自然有着特殊的亲近关系,女性比男性较容易接近自然、感知自然和融入自然,是大自然的最佳代言人。  相似文献   

16.
《弹歌》之“续竹”不可作“属木”,“逐害”不可作“逐肉”,《弹歌》非为黄世歌,《弹歌》只能是后世追记或臆测古代之情况而形成之作品,而且《弹歌》的产生不会早于周代。《弹歌》的主题不是猎歌,而是孝子驱赶禽兽的悲歌。褚斌杰关于《弹歌》的高论特别值得学术界反思,几部中国文学史关于《弹歌》主题的错误论述也值得学术界反思。  相似文献   

17.
钢琴小品集《无词歌》是门德尔松浪漫主义标题性、抒情性钢琴小品的代表作。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无词歌》中第29首——《威尼斯船歌》op.62No.5的和声材料、和声材料的相互关系等方面,力求窥视门德尔松在本作品的和声布局与运用方面的个性化风格与特征。或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8.
《基辅大门》是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中的最后一首,该曲音乐形象鲜明,音响气势宏伟,成为十九世纪新俄罗斯乐派中现实主义音乐的代表作之一,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和具有特色的和声配置对我们研究19世纪民族乐派和声的发展和运用起到了启迪作用。本文就《基辅大门》的和声风格与配置来进行分析,从中力图对穆索尔斯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和声运用魅力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9.
《百鸟朝凤》原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中国传统民族器乐曲,作曲家王建中在1973年将其改编为钢琴独奏曲。本文立足于中国传统音乐的视角,结合钢琴演奏技法在中国钢琴作品中的运用,对钢琴独奏曲《百鸟朝凤》的音乐结构、踏板处理、音色表现以及句法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旨在进一步探究中国钢琴作品中的民族音乐元素,挖掘其特有的气质和神韵,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20.
七言诗渊源辑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言诗渊源辑考跃进《玉台新咏》卷九始列《歌辞》二首,即所谓“东飞伯劳”歌和“河中之水”歌,以后依次列入《越人歌》、司马相如《琴歌》、乌孙公主《歌诗》、《汉成帝时童谣歌》、《汉桓帝时童谣歌》及张衡《四愁诗》等。这些均是七言诗体。依此来看,似乎七言始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