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皇帝与游牧民的战争拥戴成吉思汗一族子孙为领主的蒙古诸部于 1 6 91年全部归于清朝统治之下。然而此时 ,漠北蒙古高原依然在准噶尔噶尔丹占领之下。这使康熙帝得到为已经成为清朝臣民的喀尔喀人众从噶尔丹手中夺回他们游牧地的大义名分 ,而入侵清朝辖境 ,给予清军巨大损失的噶尔丹现已成为清朝本身的敌人。如前所述 ,康熙帝是由蒙古人皇太后抚育成人 ,蒙古语极好 ,对信赖自己的高僧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很是喜欢。至此 ,清康熙帝与准噶尔噶尔丹完全成为仇敌。尽管清康熙帝决心为了讨伐噶尔丹而亲征蒙古高原 ,但是对包括汉人在内的清朝军…  相似文献   

2.
清代喀尔喀蒙古大王们制定、颁布的法律汇集被称为“喀尔喀律令”(Qalq-a (?)),它与清朝政府为统治蒙古所颁行的“蒙古律例”曾并存于喀尔喀地区。以往的研究成果表明,从1728年到1789年大约60年间,喀尔喀法制史上存在一个很大的空白点,而该空白点正是“喀尔喀律令”的诸法令向清朝蒙古律例转化时期,但是,对这  相似文献   

3.
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是藏传佛教在喀尔喀蒙古诸部的最大活佛兼封建主。在清代,自哲布尊丹巴活佛系统确立后,不仅积极在漠北蒙古诸部之辖区内弘传佛教,而且倾心内附,自觉贯彻清朝的治蒙方略,在清王朝治理蒙古地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17世纪初,爱新国的强盛,内喀尔喀五部的降服,察哈尔部的西迁创造了阿鲁蒙古诸部向大兴安岭南麓西拉木伦河流域迁徙的条件。爱新国巧妙地利用时局条件,将阿鲁蒙古吸引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安置在西拉木伦河流域,部署了反对察哈尔的防线。入清以后,为了防范外喀尔喀和卫拉特蒙古,清廷又将四子部落、乌喇忒以及茂明安等阿鲁蒙古部落整体迁徙到阴山一带,从而形成了清朝外藩内蒙古乌兰察布一盟。  相似文献   

5.
在明朝与后金两大势力对峙形势下,喀尔喀蒙古由于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并凭借自身强大的军事实力,成为双方争取的焦点。作为喀尔喀蒙古巴约特部台吉,思格德尔很早就与后金建立了联系,是喀尔喀蒙古与后金交往的使者,努尔哈赤通过他的往来奔走有效地协调后金与喀尔喀蒙古的纠纷 ,达到增进双方关系的目的。由于思格德尔与后金的特殊关系,吸引了喀尔喀蒙古众台吉与塔布囊归附后金,对后金分化喀尔喀蒙古,孤立察哈尔起到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外蒙古喀尔喀和1634年被满族征服的内蒙古各部相比,直到1688年因受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入侵而归降清朝的五十多年间,在漠北地区还保持着某种程度的独立性。进入十七世纪以后,俄国频繁地出入于西伯利亚,刚过了五十年,就同清朝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论1231—1260年间蒙丽战争与外交之争朴文一一蒙古族的杰出领袖铁木真统一蒙古高原的诸部落后,于1206年在漠北创建大蒙古国,被推举为全蒙古的大汗,号成吉思汗。此后蒙古迅速转入了对外扩张。前四汗时期,蒙古国的扩张已波及到高丽。1216年8月,契丹头...  相似文献   

8.
青海藏族原分布于青海湖地区、长江源头和黄河上游北岸一带。公元十六世纪(明代中叶),蒙古族大批进入青海,占据环湖水草丰美地区,以今海北、海南、黄南及海西地区为基地。青海湖周围及黄河北岸各地的藏族部落,大多被迫迁往黄河以南,统受东蒙古亦卜刺、阿尔秃厮及其后来的土默特蒙古诸部的役属。明末清初,西蒙古和硕特部移牧青海,消灭了土默特诸部及喀尔喀蒙古却图汗的势力,青海藏族又为和硕特部役属。清政府默认了蒙古族对广大藏区直接统治的既成事实。直到清雍正二年(1724),清朝平定了青海蒙古和硕亲王罗卜藏丹津的反叛后,根据“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和“禁约青海十二事”,才将藏族部落划归内  相似文献   

9.
1931年 ,由于宗教和政治原因我逃离了自己的出生故土外蒙古。我所信仰的宗教源自西藏。在这里我想叙述一下先前我的宗教在外蒙古的组织状况。16 44- 1911年 ,满清世袭统治时代 ,外蒙古由四大部或是喀尔喀部族联盟 ,以及由大多数为非喀尔喀人的西蒙古科布多西北边疆所构成。各部分编为旗 ,每旗由世袭诺颜统治。外蒙古通过部和旗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清朝皇帝只是在这里派驻少数高级官员监督外蒙古的事务。这里除了非宗教的结构、组织之外 ,还存在着西方大体被称为喇嘛佛教的宗教组织机构。大多数旗里都有由旗财政和个人布施资助的寺庙。除此…  相似文献   

10.
构成今之蒙古人民共和国(已改称蒙古国——译者)人口大部分的喀尔喀族,在占领外蒙古地域前,其地域被称作兀良哈万户(土绵)游牧之地。其远缘的一个部族,明代知其为朵颜卫,进入清代为内蒙古喀喇沁二旗和土默特左旗,其领主均以成吉思汗部将兀良哈之者勒蔑为祖。鄂尔多斯之萨囊彻辰洪台吉于康熙元年(1662年)撰写的著名编年史《蒙古源流》中,  相似文献   

11.
成吉思汗的遗产──蒙古汗国的父权封建制及其特点和内在矛盾白拉都格其(Bayilduγci)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贵族政权“大蒙古国”,在正式改国号为元之前的阶段,一般被称为蒙古汗国、蒙古帝国。这个由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制度。体制和仪礼习俗与中原汉地及...  相似文献   

12.
科尔沁蒙古是东北西部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蒙古族游牧部落。满族兴起后,从后金政权到清朝建立,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父子对游牧于黑龙江西部地区的科尔沁蒙古非常重视。为了争取这支强大的蒙古族部落,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先后采取了结盟、联姻、恩赏封爵、立法约束及划地编旗等策略使科尔沁蒙古由敌对转向归附,最后彻底臣服。在入关前,清政权基本上完成了对科尔沁蒙古的统一与管理。后金—清政权对科尔沁蒙古的统一与管理,为清统一蒙古创造了条件,为清朝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之际,东北地区自然灾害频发,持续的干旱与严寒造成蒙古牲畜大量死亡,这导致大量蒙古降人投奔后金。努尔哈赤对蒙古降人实行“善养来者”的安置政策,通过联姻、设旗、盟誓等方式成功地招抚和安置了蒙古人众,这不仅对后金分化喀尔喀蒙古,孤立察哈尔起到重大作用,而且为皇太极征服蒙古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Jibzondambaxotogto)是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一位著名的转世活佛,被称作“智慧的金刚(janabazar)”或者“高尚的光辉(ndrgegen)”。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以土谢图汗部为中心的喀尔喀左翼归附清朝...  相似文献   

15.
17世纪80年代,面对俄国侵略势力东进和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势力的崛起,漠北的喀尔喀部统治者并没有意识到强敌环伺的危险局面。仍旧把主要精力放在内部争斗上。1688年最终为外敌所乘,被噶尔丹击败。哲布尊丹巴、土谢图汗率领部众在紧要关头毅然向清朝中央政府输诚,请求内附,为康熙帝所准,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前言清朝为了统治喀尔喀蒙古,在乌里雅苏台设立了常驻的定边左副将军,在最初的四十五年间,三位喀尔喀王公,即喀尔喀赛音诺颜部中左末旗扎萨克和硕亲王策凌和其长子成兖扎布、次子车布登扎布先后被任命任职。关于三位喀尔喀王公连续被任命担任清朝在喀尔喀的这一最高驻防官官职的背景,我认为当时清朝是利用喀尔喀王公对尚未确立直接的“盟旗制  相似文献   

17.
清代"喀尔喀"分为"内喀尔喀"和"外喀尔喀"蒙古。"内喀尔喀"由5个旗组成",外喀尔喀"指的是漠北喀尔喀蒙古,又称外蒙古。漠北喀尔喀基本国势及与沙俄、漠西蒙古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多种关系、漠北喀尔喀归附清朝的挫折过程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一、右翼喀尔喀内讧 1662年,已与满清王朝结盟的外喀尔喀右翼蒙古发生内讧,喀尔喀左翼蒙古封建主出面干涉,又造成了两翼喀尔喀之间的不和,内部纷争开始加剧。1668年,刚刚取得卫拉特领导地位的准噶尔汗噶尔丹率兵趁机侵入其东邻,喀尔喀蒙古封建主迫不得已逃入内蒙古境内寻求清王朝的保护。至此,满清统治者才突然感到自己已处于外喀尔喀蒙古保护者的地位。之后,康熙皇帝  相似文献   

19.
达延汗六万户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蒙古达廷汗六万户的由来,一直是学术界所关心并有争议的问题。此文作者考察了蒙元至明代蒙古各集团的变迁,试图指出它们与达延汗六万户的渊源关系,颇有新意。其基本观点是:六万户中的察哈尔万户的前身是元代西北地区的安西王国;兀良哈万户来自蒙元时期肯特山和斡难河一带的兀良哈;鄂尔多斯万户源于成吉思汗的四大斡耳朵;土默特万户的前身是阴山汪古;永谢布万户得名于元代的永昌府,前身为凉州阔端父子的王国;喀尔喀万户的前身为札剌亦儿。此外还有若干具体问题的考订。这些对问题的进一步探讨很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和硕特蒙古是我国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原驻牧于今新疆乌鲁木齐一带,据不少史籍记载,它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后裔。十六世纪后半叶到十七世纪前期,卫拉特蒙古由于内外各种矛盾斗争的日益尖锐,社会陷入长期动荡不安,最后导致了卫拉特蒙古内部的分裂。1637年,继土尔扈特部西迁伏尔加河中下游之后,和硕特部又在其首领顾实汗的率领下,大部南下青海,袭杀喀尔喀蒙古却图汗,击败四万部众,占据其地,分部駐牧。随后又于1639年出兵喀木(即原西康地区),经过一年奋战,征服白利土司顿月多吉及其反佛势力。1641年顾实汗进军西藏,平定藏巴汗。到1642年,青康藏地区大部已处于顾实汗的直接或间接统治之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