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青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6)
文章以理雅各1885年《中庸》英译本和辜鸿铭的《中庸》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以刘宓庆先生的翻译关学理论为指导,从翻译审美再现的五大基本要求视角从语句层面对两个英译本进行了对比研究,再现两位译者翻译时所面临的困境,指出其中的瑕疵,为未来译者翻译出更美的《中庸》译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牛小玲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5)
作为一门开放型、综合性的学科,翻译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或艺术,还是一种哲学活动.哲学为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翻译的整个过程离不开辩证地处理种种关系,因此,可以说哲学活动渗透了整个翻译过程.文章从翻译与翻译学的概念入手,探讨翻译与哲学的渊源,并进而从哲学的视角对翻译研究予以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3.
贺爱军贺海琴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9,(5):65-71
刘宓庆秉承本位观照外位参照原则,提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翻译语言、文化信息出发,以信息意义处理为任务,以意义表现表现效果为终端出整体性的文化翻译观。从语言学、心理学、美学政治等跨学科视角研究文化翻译 相似文献
4.
老子与庄子是中国早期著名的语言学家和哲学家,其精深的学术思想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文章在研究老子和庄子语言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对翻译的本质和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思考,开拓了研究翻译问题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孙丽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3):104-106
刘宓庆作为我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其翻译理论在我国翻译界具有很大影响。他经过几十年的潜心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翻译理论,并提出了创新思想。本文从三方面简论英国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对刘宓庆翻译理论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中包含着对翻译话题的研究。前期看待翻译的视角机械单一,对象和非对象所指的语言符号存在绝对的可译和不可译的区分,不利于翻译实践。后期的翻译观重语言的功能用途,灵活可变,对翻译研究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7,(3)
《回教哲学》和《回教基督教与学术文化》是埃及伊斯兰现代主义思潮的倡导者穆罕默德·阿布笃的著作。马坚翻译该著作是为了应对和解决国人对伊斯兰教的误解而导致的各种侮教案的发生和非基运动以及基督教在穆斯林内部传教出现改宗现象,并为回耶辩论提供理论根据。通过解读历史背景可以看出,近代中国伊斯兰社会思潮是受国内近代化运动和伊斯兰现代主义思潮双重影响下产生的。在这场思潮运动中,中国穆斯林精英始终把它融入到整个中国近代化运动中,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史传龙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2):70-73
刘宓庆主编的《翻译基础》以功能主义翻译观为核心理念,阐述了功能主义翻译观的三大理论范畴——翻译对策论、程序论、方法论.翻译对策论以“功能代偿”为核心,翻译程序论“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为枢纽,翻译方法论以“分层分析”为手段.该著作必将对我国翻译教学理念的革新以及翻译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法律语言研究起源于西方二十世纪80年代,法律语言翻译专门研究起步稍晚.当今世界法律语言翻译研究方兴未艾.本文拟从法律语言翻译研究视角,论述法律语言双语转换过程中所涉及的几个主要方面的问题:普通语言学基础理论、法学基础理论、翻译理论基础和翻译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11.
曹建辉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模糊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从而决定了翻译的模糊性。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往往借助模糊语言这一特殊载体,激发读者的想象,增添作品的艺术魅力。《红楼梦》堪称一部"百科全书",模糊词语、比喻、夸张等模糊修辞语言和意象并置随处可见。本文从模糊语言学的角度,举例探讨了《红楼梦》诗词中的模糊语言如何在译语中得以再现。 相似文献
12.
《土家族哲学通史》是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具有严肃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这就是从选题到研究在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中,甚至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都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并且显示一种哲学发展的人类学意义。该书以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为宏观背景,从土家族精神传统的生成切入,并从历史观、文化观、政治哲学等层面系统、深入地揭示土家族哲学从远古到20世纪的历史发展,具有明显的前沿性特点。该书特别重视研究民族哲学的方法论问题,因而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提出了一些具有独创性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郭小华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32(3):67-69
隐喻作为一个非常巧妙的语言应用现象,非常值得研究。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对其进行研究。生态翻译学是一个从生态学角度研究翻译活动、翻译现象和翻译理论的新的研究范式。本文着重从适应/选择,三维转换和整体/关联的角度对《围城》这一文学巨著中典型的隐喻现象的翻译进行讨论,旨在开拓隐喻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田静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Z1):274-275
维索尔伦认为语言使用,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选择过程。翻译也是一个连续选择的过程,译者要顺应具体的交际语境和交际对象对译著内容和翻译策略作选择。基于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对严复《天演论》的翻译做出解释。指出严复《天演论》译著内容的选择顺应了当时社会变革的需要,翻译策略的选择又顺应了读者的文化嗜好,因此他的这部译著在中国翻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周红民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2):116-120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绝不会被动地充当语言转换者的角色,而是在呼应集体语言审美定势的同时,渗入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出强烈的个体差异,以此推动翻译语言的发展和演进。通过对《哀希腊》五四前后不同译本及其语言背景的分析,揭示出翻译语言由译入语范式向原作语风格的转化,反映出整个翻译语言的变化发展,折射出语言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哲学语言与日常语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博辉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3)
日常语言和哲学语言既相联系,又相对立。对于哲学语言的研究应以日常语言的研究为起点。通过考察,确立日常语言的特性和地位,从而揭示出哲学语言的特性和地位,为哲学语言的研究和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王庆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46-47,71
于全有教授的新著《语言本质理论的哲学重建》,是一部关于语言本质理论问题研究高层次探索的语言哲学力作。该著从语言学最根本的问题出发,通过对以语言工具论、语言符号论、语言本体论等为代表的传统语言本质理论的剖析,从哲学的高度对语言本质理论进行了新的、有层次性的重建,对于促进语言学发展与语言学教学的深入,具有重要的理论开拓意义与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吴玉光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38-140
翻译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内容。翻译目的决定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使用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探讨了金庸武侠小说《鹿鼎记》闵福德英译本中韦小宝语言的翻译。 相似文献
19.
朱章华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3):72-78
不同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不同文化深层次的差异,而且与语言表达方式密切相关。对各类语言、文化做内在的、实质性的比较研究,首先应对统治该语言、文化的思想范畴进行比较研究。本文试从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入手,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并探讨翻译中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王卫强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1):98-102
通过对文学语言的前景化再现与翻译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对《围城》中语言前景化特点及前景语言的翻译进行分析。发现译者在文学作品翻译中,不但要译出意义,还要译出风格,才能接近翻译等值,取得与原文近似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