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浪漫主义是西方近现代思想史上一场重大的思想运动。德国早期浪漫主义高扬个性,崇尚天性,主张有机共同体的价值,并提出通过艺术和审美教育实现其理想。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政治思想具有主体中心主义、机缘主义、折中主义等特征,它是德国知识界对现代文明浪漫式反动的精神产物。考察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政治思想,对于全面理解西方现代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赫尔德思想对之后的德国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集中分析了赫尔德对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笔者认为,赫尔德关于人是一种有机力量的综合体、人是在历史和语言中展开的场域的观点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关于民族和传统文化的观点,都使他与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主义和世界公民主义相分裂,使他成为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理论先导。  相似文献   

3.
西方近代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把握,是古希腊自然哲学对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培根和笛卡尔开创了机械论自然观的先河,在这种自然观中,人作为主体上升为人与自然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但自然却沦为被动的存在。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则带有原始的浪漫主义色彩,德国古典哲学家意图重新融合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寻求一种完美的普遍性、统一性。然而由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矛盾本质理解的偏差,德国古典哲学从浪漫主义经由思辩主义走向了自我终结。自然哲学中人对自然的认知需求与情感需求的矛盾,以新的方式延续在当代西方哲学中。  相似文献   

4.
14至17世纪是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时期,封建经济结构趋于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成长。随着社会经济与政治的急剧变革,西欧文化也发生了变革,出现了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标志的近代化转型。以马丁?路德为代表的市民阶层进行的宗教改革使德国人民的宗教信仰完成了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它奠定了德国近代社会政治的、宗教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基础,使德国远离了中世纪的封建时代,朝着近代的政治体制、社会体制、经济体制和近代文化伦理的方向大踏步迈进,是德国近代社会的开端。  相似文献   

5.
曾朴是近代中国译介雨果的第一人。他之所以不遗余力地译介雨果,一是晚清社会政治变革的时代要求,二是中国近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需要,三是曾朴本人在政治思想、文学观念、个性气质等方面与雨果有着惊人的相似。曾朴译介雨果鲜明地体现了他的翻译思想。他的翻译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反抗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以其历史焦点地位而常招致多重解构。它是一场意义深远的思想运动,其鲜明特色是对法国启蒙运动的反抗,对机械国家和契约国家的反叛,对市民社会失范的批判,核心是对理性主义的不满。早期浪漫主义思想至今尚未被充分认识,但这并不影响其为后起现代化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利和私利的处置,为公共善与个体权利的融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诺瓦利斯诗歌之“浪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诺瓦利斯是德国浪漫主义思想和文学的奠基者,也是整个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先驱。诺瓦利斯的诗歌不仅是他个人的代表性成果,而且体现了德国浪漫主义的美学特质,标划出德国浪漫主义自己的独有界域,从而显示出它与英、法浪漫主义的差异,在韦勒克与洛夫乔伊的争论中实际支持了洛夫乔伊。  相似文献   

8.
近代德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过程中,政治上并没有走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的道路,1871年建立的是德意志帝国。俾斯麦统一德国,满足了资产阶级的民族统一要求,却压制了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奢望。近代德国政治现代化之所以走运条道路,并不是由于什么德意志民族的特性,也不是德国人民不革命,是有其深刻的阶级根源和社会经济根源,是由于19世纪德国人民争取“统一和自由”斗争中不同的阶级力量的配备。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现代化的浪潮中,近代德国迅速崛起而其现代化过程有明显区别于其它发达国家的独特性——崛起在"现代化与传统"之间。在经济方面,近代德国以铁路和重工业建设为契机,迅速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展示出强劲的现代性;在政治方面,近代德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缓慢,政治体制相对滞后,附带着明显的传统性。近代德国现代化的独特性无疑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0.
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先驱斯达尔夫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达尔夫人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她在批判新古典主叉教条和吸收卢梭浪漫主义思想、德国浪漫主义因素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浪漫主义理论.她认为人类和文学会日臻完美,追求个性的自由以及情感的张扬,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空间.  相似文献   

11.
在欧洲文学史上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是两个截然有别的文学流派 ,它们在文学理论、创作主张和创作方法上 ,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但单就德国文学而言 ,其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却有着相当多的相似和联系。究其原因 ,除了 18世纪风靡全欧的启蒙主义在德国没有多大市场外 ,还因为德国的启蒙主义文学缺乏独立的形态 ,是附着在德国的古典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之上的。 1797年是德国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分野 ,从此 ,德国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在如何对待古典文化 ,如何看待文学与艺术的关系 ,如何理解民族性和文化传统等问题上 ,逐渐显示出了不同的思想倾向 ,并最终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在19世纪初进行的自由主义批判,是对自由主义的一种德国式反应。同时,由于自由主义经过从17世纪的英国到18世纪英国的发展、从英国到法国的发展、从法国到德国的发展,它无论作为一种思想体系,还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其内在矛盾与危机都已得到暴露。黑格尔在不同于浪漫主义立场上作出的自由主义批判,在他自己心中意味着一场彻底的学术革命。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明治政府的现实需要、德国古典哲学的适应性、日本学院哲学家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三个方面,对近代日本移植德国古典哲学这一现象和特点进行了考察。作者指出,德国古典哲学在明治中期以后被移植到日本,成为取代英美法哲学的官方哲学,是与明治政府的客观需要和文化政策、德国古典哲学与明治政府的需要之间的某种一致性、学院哲学家的现实政治态度分不开的。以上三个因素相互作用,决定了日本移植德国古典哲学的独特性,这对近代日本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卢梭浪漫主义政治学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浪漫主义作为近代西方的一种文化思潮,由卢梭首开其端。卢梭基于以情感、正义为本原的自然法基础,阐述了社会契约、政治权利原理和国家的起源。善本自由的政治信念是他政治哲学的基本前提和价值取向;自由、平等、民主以及人的切身性等亦由此而得到了强调。这种以情感为基点、以应然为出发点而构建的政治学说体现了浪漫性。  相似文献   

15.
二战结束后,西方盟国对西占区德国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再教育"运动,试图用西方民主价值观对德意志民族进行思想改造和政治教育。这场由英国首先提出,美、英、法共同推动的"再教育",对后来联邦德国的民主政治教育与政治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在思想上很好地对西占区德国人进行了民主的文化启蒙,也为后来联邦政府主导的政治教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胡风文艺思想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原因在于:一是受西欧浪漫主义和五四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影响;二是对厨川白村与苏联作协"革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的接受.胡风认为浪漫主义应负载启蒙和政治双重功能,而左翼人士则力图把浪漫主义纳入纯粹政治轨道.  相似文献   

17.
浪漫主义小说在新时期的超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时期浪漫主义小说的再度兴盛,完成了对我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小说的又一次超越.本文从新时期浪漫主义小说再度兴盛的原因入手,分析新时期浪漫主义小说发展的特点及其对新时期文学的独特贡献,探讨新时期浪漫主义小说在形式上对现实主义的超越和在内容上对政治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德国早期浪漫派的美学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国浪漫派是 1 8世纪德国文学艺术和美学的重要流派。早期浪漫派是耶拿派 ,后期浪漫派是海德堡派。在美学上 ,耶拿派浪漫主义美学对整个欧洲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更具有影响 ,它为浪漫主义美学制定了一系列美学原则 :1 .诗化和宗教化原则 ;2 .崇尚非理性和无意识 ;3.反讽说和包罗万象的诗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西方浪漫主义传到中国,中国人从自己的现实问题着眼,对西方浪漫主义进行了有选择的接受。浪漫主义在中国文学领域内主要表现为个性主义的追求和情感主义的泛滥两方面。茅盾小说中的时代女性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浪漫主义、时代女性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表现,使人将浪漫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时代女性的独立追求及其命运与中国近代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思考。浪漫主义进入中国,便加入了个人独立、女性解放和民族救亡的重奏中。孙舞阳和章秋柳是茅盾在中国革命的不同时期塑造的女性形象,是浪漫主义在当时处境中的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20.
张娟 《南都学坛》2009,29(1):110-116
构建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顺应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趋势的现代政治制度,不仅是政治现代化的关键,而且直接关涉到一个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透过百年历史迷雾,寻绎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主线,可以看出,自鸦片战争之后的近代中国政治发展史,即是一部以政制变革为主线的历史。对于近代中国来说,面对中西器技较量背后的政制落差,政治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就在于创建一套以民主法治人权为取向的现代政治制度。围绕此目标,近代中国政治舞台上,掌控政制变革主导权的政治集团先后发起了三次构建现代政治制度的努力,但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反思和总结近代中国政制变革历程的经验教训,不仅可以深化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规律的理解,而且对于当代中国政制建设与政治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