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联东欧演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田保国处于动荡中的世界战后40多年来,整个世界格局主要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为基调,东西方的冷战贯穿了始终。美苏两家各领半壁欧洲,分别派兵驻守。两个超极大国正是因为互把对方作为敌手,才得以控制欧洲,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2.
硝烟弥漫的情报活动 情报活动历来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冷战时代,无孔不入的情报战主要在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之间进行。冷战结束以后,西方各国把情报活动的目标转向经济和科技等领域。如今,随着“9·11”美国纽约世贸大厦遭受恐怖袭击,美国等西方国家重新调整了情报工作的重点。一场看不见的秘密战争——情报战重新兴起。  相似文献   

3.
不结盟政策是二战后外交政策领域的一个独特现象。这一政策不仅是印度外交的重要遗产——印度政府仍然宣布它将继续坚持不结盟政策的原则和立场;也是国际外交史的一段不同寻常的记忆,因为不结盟运动曾经如火如荼地在东西方阵营之间开辟了一方新天地。西方的近代国际关系史是一部结盟与战争交替的历史,印度独立后的外交政策却起源于对这种西方历史窠臼的反思。2015年4月的亚非会议又一次奏响了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的强音,在60年前的万隆会议上,不结盟的原则受到高度认同和肯定。不结盟运动在其达到顶峰后,其声势和影响已经日落西山,尽管名义上不结盟运动还有120多个成员国。昔日参与不结盟运动的诸多国家真正奉行不结盟政策的也屈指可数,唯有印度,还有着明显的不结盟对外政策痕迹,这也说明印度的不结盟政策研究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地区安全发生了重大变化。东北亚各国都致力于经济发展,但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尚未解决,大国关系重新调整,使得东北亚地区乡全形势出现了新的态势。东北亚地区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一、东北亚地区安全状况1.东北亚地区安全状况总体趋缓冷战的结束使本地区军事对峙全面缓解。东北亚地区曾集中了冷战时期国际关系中的多种矛盾。SO年代这里曾爆发了冷战之下的热战——朝鲜战争。美国通过与日本、韩国结成军事同盟遏制苏联与中国。中苏在60年代关系恶化后,两国在这一地区进行长期的军事对峙。苏联解体结束了两个…  相似文献   

5.
冷战时期,随着南北双方的相互依赖性不断加强,不结盟运动在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中积极倡导和推动“南北对话”。不结盟运动倡导和推动南北对话的历史进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20世纪60年代的初始阶段;20世纪70年代的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调整阶段.不结盟运动倡导和推动南北对话的征程艰难曲折,但它一直在孜孜以求。这为后冷战时期发展中国家倡导和推动南北对话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前苏联的解体和华约组织的解散,将维持了四十余年的东西方军事对峙的均衡局面彻底打破,使得长期以来被两大军事集团尖锐对立所掩盖的各国内部民族分裂与反分裂力量之间的矛盾在国际社会的各种矛盾中得以凸现出来,成为影响国际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继北约提出了所谓的新战略并在科索沃危机中加以实践之后,美国军方又抛出了所谓的“内部冲突论”,这些都助长了民族分裂分子的嚣张气焰。可以预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民族分裂活动有可能成为引发冲突乃至局部战争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北约是冷战期间两大阵营对峙的产物。冷战后,北约经过两次东扩,其成员国由冷战结束时的16国扩大到26国。在其成员国地域扩大的同时,北约的性质、职能也发生相应的转化。学界一般用新现实主义的威胁平衡和新自由主义的相互依赖以获得绝对收益两种理论来解释北约东扩。文章认为,除了以上两种分析视角,建构主义也有一定的解释空间。从建构主义理论来看,北约东扩是一种同源文明的融合,是安全共同体作用的结果,更体现了共同价值观的内化或社会化。  相似文献   

8.
朝鲜战争期间,美国政府多次要求西德修改其社会市场经济政策,加强与西方防务有关的重工业投资和生产。在这一场有关冷战与重建的争论中,出于西德在东西方冷战前沿而具有的极端重要性,以及稳定团结西方阵营的考虑,美国最终接受了西德提出的解决方案。而西德则逐渐以资本主义橱窗的姿态出现在东西方冷战中。  相似文献   

9.
一冷战期间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战略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苏通过雅尔塔会议重新划分了两国战后在欧亚的势力范围。此后不久美苏之间展开了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在这种两极对峙的国际政治格局和美苏两霸的激烈争夺下,刚刚获得独立的原殖民地国家“共同面临着来自东西方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威胁,这种威胁使他们随时都有丧失政治独立的危险。这种危险对于历经艰难曲折,刚刚获得独立和解放的国家来讲,无疑是最根本的国家利益。”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聚集在了“第三世界的旗帜下,奉行和平、中立、不结盟的对外政策,成为独立于两极之外的…  相似文献   

10.
吉尔伯特·阿卡(Gilbert Achcar)的新著《新冷战:科索沃以后的世界》(法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和丹尼尔·本赛德的新著《伦理战争的故事和传奇》(文件出版社1999年版),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新冷战的深层次原因。 作为这两本书论点的依据,作者阐述了近年来美国军事预算急剧增长的事实。在东西方对峙结束后,美国的军事预算一度有所减少,但是后来又逐渐回升,目前已接近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最高水  相似文献   

11.
看点一:俄与西方博弈,“冷战”卷土重来? “冷战”时期是二次大战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以原苏联为首的华约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阵营国家利益相互冲突,全方位对峙.2015年,俄罗斯和西方国家关系走向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话题. 就在2014年岁末,俄罗斯总统普京批准了作为制定国家安全政策总依据的新版军事学说,北约仍被视为俄罗斯的头号威胁.  相似文献   

12.
冷战时期不结盟运动时刻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在粮食和农业领域,它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粮食和农业的危机现状、危害及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政策主张,即:高度重视粮食和农业问题;不断增加粮食生产的投资;实现集体自力更生;适当争取国际社会的援助。这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不结盟运动在经济领域的活动情况。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罗马帝国的起承转合奠定了西方霸道政治的历史基因,两希文明碰撞与融合锻造出的独一真神为西方霸道政治提供了精神支柱,这两种基因构序形成的双螺旋结构激发了西方近现代霸道政治的澎湃激荡。霸道政治的实践逻辑最早表现为罗马教皇对基督徒灵与肉的高度管控,随后在政教二元对峙中教权盛极而衰,王权借助民族国家力量掀起此起彼伏的帝国争霸运动,在两次世界大战废墟上衍生出美苏冷战时期的各种霸道行径,今天则只剩下美帝在国际舞台上挥舞大棒的独角兽演出。  相似文献   

14.
由日本政治家石原慎太郎所引发的“石原冲击波”具有深刻的文化背景,它代表着一种文化变迁的历史眼光、文化创造力的崭新结构、高技术文化以及知识价值革命的文化观念。由此出发,我们可以把握当代世界文化的五大走势:高技术文化的渗透促进生活方式的全球化和传统文化民族化;经济与文化互动加速,经济大迁移导致文化迁移;环境意识的苏醒和生命哲学的重建,使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峙趋向融汇;随东西方“冷战”消失,文化激进主义让位于文化保守主义;大众审美观念的嬗变预示着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演绎。  相似文献   

15.
二战后,美苏主导的雅尔塔体系代替了凡尔赛体系,欧洲安全局势发生巨大变化.虽然美苏等国占领和分裂德国消除了长期以来德国对欧洲乃至世界的安全威胁,但是,争夺德国的矛盾使美苏等国走向了危险的军事集团对峙,而两大阵营的全面冷战又使得德国问题的解决更加困难.通过将两德分别拉入各自阵营,美苏完成了对欧洲势力范围的划分,新的力量均势的建立有利于欧洲安全局势的稳定,但成为欧洲安全平衡中心却使德国的分裂长期化.  相似文献   

16.
国家利益对立和国内政治现实限制了特朗普在美俄关系上的"操作"空间。所以,在入主白宫后,特朗普的对俄政策很快由暧昧转向强硬,打破了人们对美俄关系改善的期待,最终导致双方形成冷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对峙。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矛盾和分歧的根源在于历史传统和价值观的差异,这是双方互信缺失的根本原因。乌克兰危机改变了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结构,美俄关系在短期内难以出现转圜,"新冷战"将成为双边关系的常态。  相似文献   

17.
素有当代美国社会“编年史家”之称的约翰·厄普代克的创作生涯涵盖整个冷战时期,不仅其本人曾经一度以一种不情愿的方式卷入到美国文坛有关冷战的争论中,其作品也不可避免地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涉及到冷战的相关话题。厄普代克的代表作《兔子·安斯特罗姆:四部曲》的主人公“兔子”哈里作为相对保守的中产阶级一员,其价值观念和日常行为也体现了以美苏两国为代表的东西方两个阵营之间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冷战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美国社会的冷战政治。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五大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测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大致可把握五方面的特征: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上的当代文化,既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全球趋同,又引发传统文化的民族化;人们环境意识的苏醒和生命哲学的重建,使当代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峙趋向于融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社会经济与东西方文化互动加速,全球经济大迁移迟早导致人类文化大迁移;大众审美观念的急剧嬗变,显示着现代主义艺术正在向后现代主义艺术演绎;伴随东西方意识形态冷战特点的变化,文化激进主义正在逐步让位于文化保守主义。  相似文献   

19.
梵蒂冈作为一个特殊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参与了冷战的整个过程。冷战之初,庇护十二世由于坚定的反共态度选择了倾向于西方的立场,外交上也略显僵硬。六七十年代在东西方缓和的大背景下,约翰二十三世和保罗六世开始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与东欧国家展开对话和沟通,致力于追求超越东西方阵营的独立而灵活的外交政策。1978年,波兰克拉科夫主教沃伊蒂瓦当选教皇,在波兰团结工会运动以及冷战的和平结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梵蒂冈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往往同时具有意识形态和现实政治的双重诉求,其外交政策体现了宗教性与世俗性的融合,并受到教宗个人意识形态、性格以及国际大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生态文学,在东西方冷战结束后,影响到了中韩两国的诗歌创作,20世纪80年代后,中韩两国诗坛上先后兴起生态环境诗。虽然中韩在社会基础、诗歌自身发展等因素上存在着各自差异,但在全球一体化的语境下,生态环境诗则形象地表达了两国诗人对工业文明的共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