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林海音的文学创作,主要以台湾与北平双城民俗和女性题材为书写内容。民俗文化书写是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她借对北平民俗风物的渲染叙写,抒发了强烈而深沉的乡恋之情。在对台湾的书写中,她以女性视角进行细腻观察和关怀书写,既展示了台湾民俗文化的独特性,也呈示了台湾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丰富。"婚姻故事"系列小说则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建构了传统与现代相融的理想婚姻形态。林海音创作的文化选择与中国传统文学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海峡两岸的生活阅历使林海音消弭了区域文化差异形成的身份困惑,在从情感自发回忆到理性自觉"再造"历程中,她不断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也是她能够游刃有余于两岸题材书写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2.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重要作品之一.在这部长篇小说中,她无情地鞭挞了封建文化和封建宗法制度对人们的残害,描写了小团圆媳妇和王大姑娘所遭受的摧残,同时,也写了冯歪嘴子的生命坚强.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既有寂寞、孤寂的感觉,也有对苦难人生的不屈挣扎.在短暂的一生中,萧红经历着磨难,也有少许的欢乐,最多的却是无法排遣的无休止的寂寞.但萧红又是一位现实主义者,她带着心中的伤疤去勇敢地面对现实,这在她作品中的表现即是,她叙说主人公的落寞无奈,也描写荒凉土地上人们的抗争和不屈.她的人生和创作之间可以说有这样一种联系,即作品中的凄婉美丽、抑郁寂寞正是生活中悲惨命运、苦难人生的一种写照;作品中所笼罩的那种伤感、那种痛苦思索来源于生活中经历的多波折和对社会的悲剧的自我体验.  相似文献   

3.
《白鹿原》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历史小说巨著,小说以关中地区白鹿原为背景,真实地展示了从清末民初到20世纪40年代末近50年间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剧烈冲突。小说中塑造了田小娥、兆鹏女人、白灵等悲剧女性形象,揭露了封建传统文化冷漠残酷、灭绝人性的一面。作者以他对旧时代女性生存状态和悲剧命运的深刻把握,在对封建传统文化弊害的深切反思中,呼唤现代文明的到来。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女性伦理观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奠定了中国传统社会男女道德人格的基础,成为处理两性关系的指导性原则,也带来封建女性伦理观念的形成。对中国传统女性伦理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可便于了解中国传统女性伦理观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化习俗有其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影响.生活在传统文化影响下的苗族女性,继承了苗族传统文化的美德,但同时也受到了传统陋习、封建宗法制思想、神巫文化等传统文化习俗的束缚,无力走出经典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6.
<白鹿原>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历史小说巨著,小说以关中地区白鹿原为背景,真实地展示了从清末民初到20世纪40年代末近50年间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剧烈冲突.小说中塑造了田小娥、兆鹏女人、白灵等悲剧女性形象,揭露了封建传统文化冷漠残酷、灭绝人性的一面.作者以他对旧时代女性生存状态和悲剧命运的深刻把握,在对封建传统文化弊害的深切反思中,呼唤现代文明的到来.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在中国现代女作家中是特异的,当别的女作家还在回味自己的时候,她已经冷静地为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意味的封建旧家庭唱出了一曲挽歌。成就她的深切的表现的正是她曾生存其中的没落的贵族世家。在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这种封建旧家庭的衰败及家庭中个体生命尊严的丧失,都表明了一个时代的沉落,一种文化的衰竭,从而也表明了这种封建家庭的分崩离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把中国封建女性放在传统文化的历史进程中,通过贯穿于传统文化始终的儒教与女教对女性的禁锢,阐述了中国女性悲剧的血泪历史及其精神的异化。从而说明了女性解放的必要性、重要性及艰巨性。  相似文献   

9.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和萧红的《呼兰河传》都是具有自传性质的回忆作品。这两部作品虽成书时间不同,却具有同样的艺术魅力。作为女性作家笔下的回忆小说,两部作品有着或多或少的相似或相异之处,文章通过对“家”的诉写、儿童视角的选择和对女性角色的认知三个方面将二者加以比较解读,以期对作品共同的魅力特征有所揭示。  相似文献   

10.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以女性特有的敏锐和自我意识体验,深刻细腻地描绘了菲勒斯中心统治下女性的生活和她们的心路历程,并且以自己的亲身实践解构了传统文化对女性的释读。她始终关注女性的命运和她们的追求。无论是早期作品里激进的女性主义者,还是后期作品里普通女人的命运,曼斯菲尔德都是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和体验方式,用女性的话语书写了女性自己的命运。  相似文献   

11.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表现之一,在封建社会的纲常伦纪中,传统孝文化由祭祀祖宗的宗教意义,发展到敬养祖亲的人伦意义,最后泛化为一切封建道德的基点和准则。传统孝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由单一到泛化的转换,从而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其统治和扭曲人性的思想武器。鲁迅解构了传统孝道泛化后的愚孝以及孝文化对女性和孩子的戕害,在解构批判的同时,提倡平等、自由、民主的人道主义思想,表现了鲁迅的非孝意识。  相似文献   

12.
作为黑人女性的辩护者和代言人,艾丽丝·沃克把宣传和继承黑人传统文化作为己任。沃克将黑人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美学创造进行了挖掘和整理,比如缝被子、园艺、口述文学等。她还把黑人女性被遗忘、被忽视的美学表述重新组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美学表述传统。沃克在追寻黑人女性美学表述的过程中,向我们展示了尽管黑人女性受到多重压迫,但仍旧凭借着自己的勤劳、智慧、勇敢和非凡的创造力,去创造生活中的美。沃克对此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并表达了极大的欣赏和赞美,同时她也找到了黑人女性创造精神的秘密和创造力的传统。这种创造力是先辈们留给她的珍贵遗产。黑人女性先辈们给了她去继承这种遗产的可能性,也给了她去传承和发扬它们的力量。沃克希望通过这种颠覆主流文学的话语系统的"民间的"艺术形式去建构美国黑人女性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印度、阿拉伯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在有关妇女地位方面有许多共同特征。尤其到封建末世,东方社会的封建伦理道德日臻完善,对女性的禁锢也越加严密,终于形成以女性依附男性和男性禁锢女性为特征的东方女性文化。“三从四德”是东方女性文化的核心,“贞节观”是东方女性文化的精髓。为了防范妇女失贞,东方文化形成了大致相同的惩诫措施  相似文献   

14.
萧红小说中的主角大多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不幸女性.她以独特的视角、真实的笔法,从女性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上展示了她们的悲剧命运,揭示了父权制度与封建传统观念对女性的压榨与毒害,同时也挖掘了这些苦难女性心灵深处的闪光点和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张爱玲以高度自觉的性别意识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下女性最本原的存在状态,她以“地母”般的热诚对人性做了深入的探寻和言说。她站在女性性别文化立场上审视与展现了人性之恶,这使得她的性别意识与哲学意识相互参照,呈现出恢宏和艳异的诗意气象。对其进行探索与研究能有效地为当下性别观念的合理化提供强有力的思想资源,同时也为当代女性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一个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家族观念在中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已经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作为一个成长于新旧文化交汇时代的作家,萧红的一生都在尽力为挣脱封建家族制度的束缚而努力,却一次次陷入感情的漩涡而无法自拔。在作品中,一方面对那些生存在社会最底层,饱受家族伦理制度迫害的女性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历史的反思。一方面又对家乡呼兰河、童年的后花园充满了眷恋之情。家族情结积淀在萧红的心中,并对萧红的人生选择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作为美国当代著名的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胡克斯非常注重对女性传统的建构.她发现,正是因为审查制度、评论界以及媒体等因素的合力,造成了黑人女性传统的断层.鉴于此,她从黑人女性写作的历史和她们的文化传统形式入手,将自传这种黑人女性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以及黑人女性的卷发、爵士乐和专属南方劳工阶级居住的小屋都纳入传统之中,从表现形式上丰富了黑人女性传统的多样性,也使得她的建构观当之无愧地成为黑人女性传统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文学知识女性的生存史是一部精神悲剧的演绎史,子君、莎菲、章秋柳等受过五四新文化浪潮冲击的新知识女性,在追求个性解放的道路上,寻求女性价值和自尊,寻求爱情理想和人生理想,但由于心中传统文化的阴霾和现实的黑暗,在中西文化的夹击中心灵迷失,产生了深沉的忧郁,导致了精神悲剧。在鲁迅、茅盾、丁玲等塑造出具有鲜明时代感的知识女性形象,探讨知识女性的出路时,曹禹也听到了时代精神对中国知识女性的呼唤,他把视角主要转向生活在封建家庭中却受时代新风轻拂的“旧式女人”,揭示她们抑压在封建关系中苦闷、辛酸的心路…  相似文献   

19.
唐代女冠诗人鱼玄机在自身和社会两大动因的激发下,产生女性主体意识,这主要表现在她对封建传统的男女情爱关系的颠覆和对社会角色的向往。但是,终因自身情感的矛盾和社会的不容而导致了毁灭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以她的主要作品集《传奇》和《流言》,蜚声20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张爱玲用作品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基本理解:现代洋场社会里有难得的爱情,但这难得的爱情终归被沪港洋场社会、现代殖民都会、旧的大家族所扼杀,所吞噬,写出了自己对现代洋场社会吃人真相的理解。文章从女性俯视形象的窃笑来自对男性形象的贬抑入手,分析了张爱玲笔下女性形象窃笑的几种形式,以及张爱玲与其笔下女性俯视形象的精神联系。从而阐明:在中国封建宗法社会和西方殖民地文化的夹缝中生存的女性,从没有放弃过抗争,在鲜血淋漓中满身伤痛的她们犹如巨石底下的小草,依然发出或是低徊,或是扭曲的呻吟,她们是上海、香港现代洋场社会里醒觉的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