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一部杰出的讽刺作品。《围城》中那色彩瑰丽的比喻,散发出诱人的芳香;那些巧比妙喻,又恰似串串珠玑,清凌作响。这增添了小说的声色,也形成了它语言艺术的一大特点。《围城》中的比喻有好几百处,它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围城》与《儒林外史》是两部不同时代的讽刺小说,均以高超的讽刺艺术擅长.在炮容上又都是知识分子小说,非常值得比较研究笔者认为《围城》在讽刺艺术上既有与《儒林外史》一脉相承之处,亦有创新的地方.在主题上,《围城》既堪称一部"新《儒林外史》"又超越了《儒林外史》,上升为一种哲理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作为男性作家以男性为主人公的小说,《围城》中的男权意识是显而易见的,小说中作者通过叙述人的口吻和方鸿渐的眼光,对与方鸿渐有关的女性的外表、性格、心理作了大量的歪曲和变形的刻画,时而含蓄时而明显地嘲讽和贬损女性,从中显现出男性作家典型的男权意识,《围城》在女性观念上呈现出某种滞后性和保守性。  相似文献   

4.
老舍在旅英期间写成的域外小说《二马》,讲述了来自"文明古国"的中国人在英国的一段饶有意味的生活故事。本文拟用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对老舍的《二马》进行解读,认为在《二马》中,老舍对小说的语言、故事情节和叙事结构等进行了"陌生化"处理,从而使作品呈现出新奇陌生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围城》是一部备受瞩目的小说,其作者钱钟书先生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学者"、"文化昆仑"。然而在这部广受赞誉的作品中,作家塑造女性人物形象时存在很大的偏见。《围城》创作中产生女性偏见的原因,一是目的性:作家独特的创作目的决定了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二是民族性: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对"中学为体"的钱钟书不可估量的影响,三是时代性:作家所处的时代无法逃遁的男权社会下作家的群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6.
钱钟书的《围城》首次发表的时间是在1946年到1947年间,而其后的文学史著作提到的不多,直到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把《围城》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才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围城》以其独特的思想和叙事风格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奇迹。小说以讽刺的笔法创造出一种既具有喜剧色彩又蕴涵现代哲学意味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7.
《赎罪》是一部恢弘而不失细腻的佳作。小说以舒缓有力的叙述和洗练优美的文字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罪恶和战争的故事。然而小说先被建构后被瓦解的陌生化叙事模式,使得小说显现出一种强烈的不确定性,需要读者不时地将先前对事件和人物做出的判断进行新的审视和修正。通过置读者于不断自我推翻和自我修正的实际体验中,小说得以在充分展现其陌生化美学意蕴的同时强化了读者对主人公及其自身的自我意识觉醒的认知力。  相似文献   

8.
析《东风·西风》的陌生化表现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俄国形式主义的文艺理论分析了赛珍珠的小说《东风·西风》在语言层次、结构层次和创作视角上的陌生化表现手法,为进一步解读《东风·西风》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提供了又一方法.  相似文献   

9.
《黄金时代》始终以一种审美性的眼光来结构历史,以诗意的语言来描绘"文革"记忆,使历史记忆多了一份诗意与美感,少了一份壮烈与凄惨。作者对于"文革"记忆有着复杂的态度,于批判中杂糅着理想主义因子。《黄金时代》典型地实践了"陌生化"手法,以儿童视角来结构历史,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与趣味性。  相似文献   

10.
重读钱钟书及其《围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认为,钱钟书及《围城》近三十年的沉默,主要是因为客观的社会状况,作家个人及文本本身的原因,并非单纯政治干预文学的人为现象。重读《围城》关键是要确立新的阅读意识,《围城》是一部优秀的小说,但无需过分拔高作家及作品的主观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11.
激问句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激问句直接组合而成的一个无疑而问的问句系列.《围城》激问句组有较为丰富的激问标记语,主要有"什么"为什么"怎么"难道"罢"么"呀"不是……么"P不P"格式等,也有一定量的零标记(无特定标记语)形式.在结构形式上有二句句组和三句句组,组合形式多样.《围城》激问句组是钱钟书语言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颇具语用价值.有心理、逻辑、审美等动因的激问句组,是有意违背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等语用原则的"美丽的错误",其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助于令人"银笑"(非"铅笑")的讽刺效果的形成.激问句组是交往理性的"围城"的"建筑材料"之一.  相似文献   

12.
《围城》中叙事视角的运用颇具匠心。据热奈特的叙事视角理论来看,呈现出零聚焦型、内聚焦型及外聚焦型等多重视角综合运用的特点。而且,叙事视角的运用还有效地参与到文本建构之中,在丰富“围城”意蕴、表现人物方面,达到了恰如其分的艺术效果。文章通过借鉴热奈特的叙事视角理论,从叙事视角的角度切入小说文本,解读作者于作品中营构的“围城”之意蕴,体味作者的人物表现之匠心。  相似文献   

13.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文学界引起莫言热很正常;有人提出异议,进行批评,也属正常。但有人对莫言的文字表达、创作实践以及对小说的写作体认进行完全、彻底地否定,就让人不得其解。李建军的《直议莫言与诺奖》是彻底否定莫言的标志性大作,其文的突出特点有二,一是为了彻底否定莫言,自恃真理在手,把话说绝,导致上下文、前后文自相矛盾。二是为了把莫言损得一无是处,不惜违背文艺学启蒙常识,强行铿然批评。  相似文献   

14.
由"永"到"",再到""、"衇"、"脈"、"脉",这是"脉"字发展的基本线索。"脉"是""加注意符而成,""由自然界取象而来,其本义为水之衺流别。伴随着古人对人体结构机能的认识与古代医学的发展,"脉"的涵义逐渐丰富,并促进了人体经脉理论的形成。其分流衺行的本义逐渐消退,而血气运行的连贯性这层含义愈发突出。此外,人体经脉理论的形成影响到人们对大自然的看法,堪舆学的形成与发展,使得"脉"的涵义及其运用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围城》中的隐喻为例探讨隐喻的主观性。语言的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少总是包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近年来,语言学家开始对语言的主观性给予充分的关注。具有体验性的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认知方法,必然具有主观性。隐喻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隐喻表达说话人的视角、情感和认识。  相似文献   

16.
《围城》不像古代小说那样,明显引用他书材料,但是这并不表明《围城》没有使用他书的材料.其实钱钟书先生《围城》中大量的名言隽句都是借用古代经史子集或外国典籍中的材料加以生发的,只不过由于作家的艺术手法非常高妙,让人不易察觉罢了.《围城》的本事大致是采用“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化用而成.  相似文献   

17.
"北地三才"之一的温子升是北朝最杰出的文学家,但后世文人对他的评价却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如魏收贬责温子升是内心阴险之人,而明代的张溥却对温子升极力褒扬。温子升的生平作为、作品中的思想倾向两方面进行考察,我们认为魏收贬低温子升的评价与史实不符,其观点不能成立。魏收贬责温子升的原因与其撰写《魏书》时多用曲笔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论述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之间存在着内在价值上的一致性。针对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高校要从理论武装、现实问题指导、搭建网络教育平台和发挥教师的示范表率作用等方面,加强大学生"中国梦"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把"中国梦"理想信念转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的思维是一种意象思维,多采取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国人常常通过刻画审美意象来抒写情感、创造某种艺术形象。在传统文学思维中,"西楼"意象就是这样一种意象思维。它经历了从诗词中的西楼具象到意象的形成及对戏曲中西楼意象的演变,通过对袁于令《西楼记》中西楼意象的分析,可以发现它对建构戏剧情境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浅议《围城》中称谓语的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文化的载体之一,不同的民族在对称谓语的使用及表达上都有其各自的系统和规则。因此,称谓语的翻译不仅是语码的转换,也是一种文化间的交流。文章首先简单介绍了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然后通过对《围城》人物对话中称谓语的英译进行分析,阐述了中英文化差异对称谓语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深入探讨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围城》英译本称谓语翻译中的应用并进一步指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