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彝族神话英雄史诗《支格阿龙》中所蕴含的原始自然宗教信仰及其相关宗教仪式与现今彝族宗教的对照解读中可以发现彝族古今宗教之间具有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关系,由此可见神话史诗《支格阿龙》是彝族传统宗教文化的一个重要源泉。而且,由于英雄支格阿龙已经成了彝族宗教的主神,神话史诗《支格阿龙》已经成为彝族传统宗教的组成部分,因而《支格阿龙》的世代传颂对彝族传统宗教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彝族毕摩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人,支格阿龙是彝族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位传奇式英雄人物,有关他的英雄史诗、神话、传说、故事及典故等民间文学作品遍布云、贵、川、桂等四省区的广大彝族地区,支格阿龙神话对彝族传统宗教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彝族毕摩以文本传抄和口头传授的方式,通过师徒教育和宗教活动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较为完整地传承和传播了<支格阿龙>,彝族毕摩在<支格阿龙>传承与传播中起到了主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支格阿龙》与《玛纳斯》作为彝族和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都在本民族民众中广为传诵,各自均已成为南北英雄史诗的典范,也有重要的史料和研究价值。通过对这两部史诗发掘、整理和研究情况的比较,目前《支格阿龙》史诗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影响还无法与《玛纳斯》史诗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4.
支格阿龙和哈依迭古果敢正直,英勇威武,勇于担当,战胜自然灾害,惩治人间恶势力,是彝族民间正义和智慧的化身,英雄的典范,他们的事迹以神话、传说、史诗的形式在彝族民间广为流传,彝族毕摩在丰富的民间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了搜集整理和筛选加工,使他俩成为了毕摩文献《防癞经》《驱癞经》《驱鬼经》《驱咒猴瘟经》中的重要人物,在毕摩主持的各类诅咒仪式中,成为毕摩制服各类鬼怪恶魔和敌人的得力干将。彝族民间宗教仪式活动和丧葬仪礼活动中活态的自觉传承,使支格阿龙和哈依迭古成了彝族精神世界中永恒的英雄。  相似文献   

5.
希腊的《荷马史诗》和彝族史诗《支格阿鲁》同属于世界民族史诗之英雄史诗的范畴。本文拟从英雄人物形象分析这一层面入手,着重以《荷马史诗》中的主要英雄人物——阿喀琉斯和彝族史诗《支格阿鲁》中的英雄人物——支格阿鲁为例,分析中西史诗的英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6.
濮、彝与竹崇拜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濮人与彝族古史上的濮人,居于今豫、鄂、湘、川、滇、黔六省之地,是我国中南、西南的一大土著族群,史称百濮。从有关民族学材料看,彝族与古濮人有着渊源关系。流传于川、滇、黔三省彝区的《支格阿龙》说,濮族女子濮莫列衣,去玩神鹰时,被神鹰滴血于身而孕,生下支格阿龙。这个传说,是彝族与濮人有族源关系的折光反映。又,《西南彝志》卷19里有“能沽卜  相似文献   

7.
在众多的彝族史诗中,《支格阿鲁》是一部杰出的英雄史诗,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价值,从彝族英雄史诗的文学普遍现象并参照其它史诗来看,这部史诗既有史诗的一般性特征,即内容十分古老、族群集体创作、充满神话色彩、富有神圣性及口传性,又有其独特性,即历史特殊性、创世性、文化英雄和理想化的人物等。史诗以叙事诗的形式讲述了远古英雄支格阿鲁的勇敢正义、反对邪恶、和平友爱等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8.
彝族作为多民族群体的成员之一,其身份表述问题同样关涉着中国多民族文学族群身份问题的研究。从《梅葛》《勒俄特 依》等彝族史诗出发,结合当代彝族文学作品及音乐作品等,对照解析了“虎族”与“鹰之子”两种不同的表述类型,由此对彝族 自身的身份表述做一个整体的观照。  相似文献   

9.
彝族“支嘎阿鲁”史诗母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嘎阿鲁"史诗,有着其他英雄史诗所具有的英雄奇特诞生母题、与恶魔争斗和征服母题、英雄的神奇婚姻母题、英雄救母母题等等,并有自己的独特性,体现着南方英雄史诗的文化英雄特征。这些母题充分说明了"支嘎阿鲁"史诗的英雄史诗特性,也反映了彝族民间文学与世界英雄史诗的可交流性。对跨省传承的"支嘎阿鲁"史诗母题进行研究,可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和揭示彝族史诗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彝族英雄史诗中的"支格阿鲁"姓名在发表或出版的学术研究论文、文学作品、学术专著、史诗或故事文本中出现了多种汉文写法,很不统一。给彝族支格阿鲁文化的保护、研究、使用、弘扬、开发与利用带来诸多不便,为了消除其名字不统一或混乱现象,必须对支格阿鲁名字进行规范统一,并应遵循科学规律,按照专有名词翻译的标准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合理规范统一。本文通过使用情况进行分析,首次提出规范意见。请专家学者指正,以求科学规范使用该名词。  相似文献   

11.
对于母权制是否存在的问题,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看法,有的学者认为母权制是家庭的最初形式,一些学者认为母权制纯粹是19世纪一些学者臆造的,父权制是家庭的始终形式,还有一些学者则认为舅权存在是可能的,母权则不可能存在.本文从凉山彝族史诗、彝文造字法、彝语构词法、彝族家谱、彝语谚语等方面论证了历史上凉山彝族母权制的存在,并提出英雄史诗<支格阿龙>是父权制对母权制进行心理战的必要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彝族英雄史诗《支格阿鲁》流传于云、贵、川广大彝族地区,在这部史诗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方面,学界做了大量的工作,并 有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未对这部史诗的各地区版本进行整合。阐述了整合这部彝族英雄史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整合这 部史诗应做到保持原貌、各地彝人基本认同和提升史诗质量三点,并采取一些科学而符合史诗文学特征的方法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13.
彝族历史神话电视剧本《支格阿尔》是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民族志。该剧用诗化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成功塑造了彝族文化英雄人物支格阿尔的形象,再现了古代彝族社会的生活,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对于研究民族学、语言学、文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提供了活态的非物质文化记忆遗产。  相似文献   

14.
在对大自然的不断适应中,彝族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文化,反映在信仰仪式、节庆礼俗以及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神话是彝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文经典《勒俄特依》记载的洪水漫天创世神话,以及以支格阿龙为代表的英雄故事等,构成彝族神话的主体。从对彝族神话结构的解读,可以了解彝区的自然风貌,彝人对于所居生境的认知,对于易发灾害的预测和减灾举措,天人和谐的生态伦理以及与人为善、团结互助的道德伦理等彝族传统生态文化要素。对于彝族生态文化的研究,有利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5.
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与彝族的史诗《支格阿鲁》同属于世界各民族史诗中英雄史诗的范畴,这两部史诗内容丰富,艺术技巧高超,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性,它们的审美价值是多方面的,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对后世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充分说明在人类的童年时期,各民族的史诗文化虽所处的时代、历史、文化的环境不同,但由于人类审美心理的共通性,使得我们的史诗,这一人类童年时期的文学创作在艺术结构方面也表现出很多的相似性,这对于我们研究并探讨世界文化的成因与发展具有较大的意义。本文拟通过对《荷马史诗》与《支格阿鲁》史诗艺术结构的分析,探讨这两部史诗在艺术结构方面的类同。  相似文献   

16.
:彝族民间文学《支格阿鲁》是一部典型的英雄史诗 ,并且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英雄史诗。本文详细考证了其产生的历史年代 ,分析了这部史诗的文学艺术成就及作品所反映的彝族古代哲学思想。探讨了这部作品的人类学价值和民族学价值。提出这是一部其它任何英雄史诗所无法代替的具有重要地位的巨著 ,应引起彝学界高度重视 ,尽快在各地区进行深入细致的收集整理 ,全面而真实地向世人呈现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17.
彝族英雄史诗《支格阿鲁》中人神支格阿鲁“射杀五日六月,降伏雷公,克风降雾,铲妖除恶,战天斗地,济世救民”的神话传说在广大彝区(川、滇、黔、桂)可谓家喻户晓,然而缘于长期族群迁徙所导致的彝语方言化,又使其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诸多不同的称谓。与此同时,也造成了该史诗在具体内容、风格和数量上的一些差异。不过,就总体来讲,还是一致的。综合各彝区关于人神支格阿鲁身世的传说来看,支格阿鲁是“龙鹰之子”的说话较为显著。于此,激起了笔者对于人神支格阿鲁神性血统中“龙鹰情节”的兴趣并期望能藉此作为论述的切入点,开启一扇窥探彝民族族群美学观的幽扉。  相似文献   

18.
浩富 《华人时刊》2012,(1):12-14
龙年即将到。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中国是龙的故乡。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龙常与腾飞联在一起。新的一年,中国龙如何继续腾飞呢?龙年腾飞须防"亢龙有悔"龙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在中国3000多年前古典哲学实用著作《易经》中,用乾卦代表龙。卦中用潜[潜龙]、现[现龙]、惕[惕龙]、跃  相似文献   

19.
“支嘎阿鲁”史诗,除有着其他英雄史诗所具有的英雄奇特诞生母题、与恶魔争斗和征服母题、英雄的神奇婚姻母题、英雄救母母题等外,作为彝族英雄史诗,还具有明显区别于以蒙古—突厥英雄史诗为代表的、自己独特的英雄史诗特征.这一特征主要表现为:彝族“支嘎阿鲁”的英雄业绩在于个人的创造与对部族的拯救,而非部落的掠夺与复仇,体现着南方英雄史诗的文化英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彝族"老虎抱蛋"游戏历史悠久,其对彝族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该游戏结构组织形式分析的基础上,从结构人类学的角度解读其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