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中方言的"教/着"可以用如使令词"让",用如被动介词"被",用如"依、像"等;还可以与"居然、竟然"义的"还"字构成"教/着NP还"式。  相似文献   

2.
"用"字介词结构已经被学者们作了细致的描写和研究,然而现代汉语"用"字介词框架一直未被重视,很多学者把更多的眼光放在"在……上/中/下"、"从……到"等框架的研究,并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用"字框架到目前并未有人提及,更没有做细致描绘。将"用"字结构纳入"用"字框架之中,在前人对于"用"字结构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用"字框架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关中方言"却"字白读如"渴"。白读如"渴"的"却"字在关中方言里常常用作副词或助词:可以用如副词"又、可、就",用如动态助词"给",用在"不……却"的结构里,是"那么"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又,又能,还,还能"等意思,用在假设复句的后续分句里是"这就、就、还"等意思。  相似文献   

4.
《金瓶梅词话》中"和"类虚词用法差异计量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瓶梅词话>中使用的"和"类虚词成员有"与、和、并、同、连、共、及、将、跟"等9个,它们在语法意义及分布上各具特征:在使用频率上,"与、和、并、同、连"为最常用的5个,而"将、跟"则极为罕见;在分工上,"并"主要用作连词,"同、连"多用作介词,"将"只作介词,而"及"只作连词;在主要用法上,用于引导出动作行为的偕同者的主要用"和、与、同",引导出动作行为的受益者的主要用"与",引导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的主要用"和"同"与",引导出比较的对象的主要用"和、与",表示强调的只能用"与"和"连",介绍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另一(些)对象的主要用"连".  相似文献   

5.
词的拆用是语言表达的一种常用手段和方法,其中否定格式的拆用主要有"无X无Y"、"不X不Y"、"没X没Y"和"非X非Y"四种形式,通过从构成、语义、句法、语用以及来源等角度全方位立体地考察,说明否定拆用格式是语言单位拆用和组合两种机制的结合,具有积极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6.
宋代鼓吹乐即存在"依月用律"现象,故"依月用律"入燕乐及一度滥入宋词,确属客观事实。大晟府词人"依月用律",实仅万俟咏一人可确证,词例较为有限。周邦彦、田为均无"依月用律"的词例,徐申、晁端礼、江汉等更无参与"依月用律"制词的可能。大晟府词人"依月用律"撰词,乃在政和六年十月至宣和二年二月之前,总共维持了三年零四个月。词作内容多歌咏"盛德大业及祥瑞事迹",不宜过高评价。但也不可因而对大晟府词人"依月用律"这一特殊词学现象采取简单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7.
表存在的“有”与“是”的分布条件及其认知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存在的"有"与"是"的分布决定于存在处所的周遍性种类及存在物的有定无定.一体性周遍处所只能用"是",叠加性周遍处所一般用"有";有定存在物一般用"是",无定存在物一般用"有";二者与"都"、"全"、"净"等全量成分的共现上也表现出差异.这些现象的背后是由人类的两种不同认知机制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玉林方言的进行体和持续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话的进行体一般用时间副词"在、正在"来表示,持续体一般用"着"来表示.玉林方言的进行体主要用动态助词"住(紧)"和时间副词"在"来表示,而持续体则主要用句尾助词"在"来表示.  相似文献   

9.
汉语的"用"字是一个常见的"中介"动词(Vm),也是个有灵动词。但是并非凡是"用字句"都出现"用"字,因为"用"字在汉语句子中是时隐时现的。文章首先对"用"字在句中的隐现问题作了详细的讨论。然后又指出,由于汉语"用"字有复杂的语义内涵,所以不同句中"用"字的翻译方法也不同。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熊十力先生的"体用不二"的基本思想,先简单介绍熊十力先的生平及走上哲学的独特之路.然后具体分析"体"、"用"的基本含义及"即用即体、即体即用"体用关系,和"翕辟成变"的思想,及其体用观面临的难题.这为我们进一步认识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加深了理解.  相似文献   

11.
"统一过程"是用例驱动的"统一过程"的.用例的简单易学并不代表用例会被合适的、正确的应用.本文主要阐述了用例的缺陷及解决方法,例如:有太多的用例,用户与用例的关系太复杂,用例的说明太长等.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的发挥用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孔子无言"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之现实条件。"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实脱胎于孟子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孔子欲人人能行禅让,绝不会言"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只有孔颜能够达到。颜渊从来没有被"用"过、"行"过。孔子讥子路"暴虎冯河"不仅完全违背事实,而且大有将自己之失误和缺点栽赃给子路之嫌疑。若该说不伪,则孔子之人品以及孔子、子路之生平事迹都得被彻底推翻。"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实为兵家之言。  相似文献   

13.
王维的诗歌中大量使用"云"意象,或用"云"来衬托周围景物之高远,仙气霞举;或用"云"来抒写性情,情景交融;或用画笔摹"云",抒写山水之乐;或用"云"入禅理,寄托遥深。这些"云"意象虽变化无穷,但是都与王维清秀淡远的整体风格相契合,如"水中着盐"般服务于王维诗歌的空灵境界,使诗歌蕴含了无尽的景外之景、味外之味。  相似文献   

14.
历史地看,西学东渐使得"体用"之争成为中国学术界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出现过"全盘西化"、"中体西用"、"中学之体开出西学之用"和"西体中用"等多种主张。比较地看,这些主张均表现出对"西学为用"的独重和对"中学为用"的轻忽。哲学地看,"人己"、"人我"和"天人"成为我们现代化过程当中的三大课题。面对这三大课题,对"中学为用"的呼唤成为一个迫切的时代问题。就"中学为用"的实质来看,依着儒家的基本理路,其主要脉络在"主体之门的开显"。"解铃还需系铃人","主体之门的开显"是化解上述三大课题的根本。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先秦典籍和出土文献中"李"字及其用法的综合考察,得出关于李氏起源问题的一些结论.李氏出自职官,但并非源自"理氏".里氏、李氏、理氏是同一姓氏在不同时代用字不同,均源自同一职官.春秋和春秋以前用"里"字,战国开始用"李"字.而以"理"为氏则是战国以后,职官义普遍写作"理"、姓氏普遍用"李"字.从先秦典籍和出工文献看,先秦不存在"理氏".  相似文献   

16.
太原方言语气词“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原方言语气词"嘞"分布领域比较广,可以用在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句尾或用在陈述句、疑问句句中。从"嘞"的诸多用法中,可看到它的功能和意义以及与北京话"呢"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17.
受江西诗派"无一字无来处"与"点铁成金"等创作理论的影响,宋代诗歌解>中从用典之法与体格句法两方面总结了江西诗派之祖杜甫的诗法.用典之法包括对字、语、势、事的分析总结,其中的用事又包括专用、借用、直用、翻用、用其意不在字语中、展用、倒用、抽摘渗合而用、用方言之稳熟、用事之祖孙、暗用、叠用、化用、贴用、承用、用俗语常语等方面.体格句法包括了对诗体、诗格、通义、对仗、倒装、句眼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8.
刁良梓 《南都学坛》2008,28(3):45-47
小说用文字来讲故事,而电影则用影像来讲故事。用文字来讲故事,小说《色·戒》无疑是完美的,但它里面也有不可言传的东西,需要找到一个适合电影语言的角度和表达方式。基于此,李安执导的同名电影在小说的基本故事构架上增添了"家里偷情"、"天涯歌女"、"王佳芝家庭状况"和"结尾处理"四个情节,在张爱玲闪闪烁烁、欲言又止的地方大刀阔斧、急流勇进、艰难走出,用自然的、耀眼的、不带任何噱头的裸奔影像娓娓讲述,把文字无法展现的故事推至经典。  相似文献   

19.
<金瓶梅词话>中的"我"基本上完成了对"吾"的取代、置换."咱"表示复数的用例要大大多于表示单数的用例."俺"主要用于单数,常作定语."奴"(家)的用例超过了"咱",均为女子自称,只用于单数.在三种复数形式中,"俺每(们)"和"我每(们)"一般用于排除式,"咱们"一般用于包括式.第二人称代词"你"、"汝"、"你每(们)"等的出现频率高低悬殊:其中"你"出现频率最高,"你每(们)"就少见了许多,"汝"则极为罕见."汝"同"你"的差异并不是语法上的,而是修辞语用上的.第三人称代词中,"他"的用例最多,是<词话>所有代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他每(们)"的用例次之,"伊"的用例最少.<词话>的反身代词中,最常见的是"自",其次是"自家",而"自己"则使用频率最低.  相似文献   

20.
"用"是中国文学在早期即已形成的一个重要传统,赋体即因"用"而生。作为中国早期的文学文类,赋体由"赋诗"而来,又投入到"用《诗》"、"用经"的文化体认和建构的事业中去,"尚用"成为中国早期文学批评中最早酝酿成熟的一个理论。从班固《两都赋序》到白居易《赋赋》均主张赋为"古诗之流",提倡借用经义"王言",重拾三代"王道"风尚,至康熙帝御定《历代赋汇》亦为彰显朝廷旨意和国家意志。《历代赋汇》即是历代赋之"能用"的大集合,是历代"王言"的大汇聚,直接关乎"国运",在中华传统文化复兴之路上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