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韦春昭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9,(5):38-40
阅读量和新闻能力存在正比关系,许多新闻业者新闻能力不强,尤其是一些非新闻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准新闻业者")在新闻工作从业实践中难以适应,原因是其阅读量不够,这与其多年来所受教育的内容、知识结构、社会影响等多种因素有必然的关系。正确认识"准新闻业者"法定学历和新闻能力不相称的真正原因,采取相应举措,增强阅读能力,扩大知识面以及改革现有的教育方式,以法治教。 相似文献
2.
3.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涂鸦艺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网络涂鸦应运而生。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网络涂鸦的发展现状,将国内网络涂鸦分为三种类型:大型专业涂鸦网站、门户网站的游戏性涂鸦和嵌入聊天软件的网络涂鸦;同时指出国内网络涂鸦面临涂鸦内容和版权保护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赵洁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3):82-85
教育主体性缺失是指教育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发展性和自我调节性等应有的属性没有得到合理发挥,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学生主体性缺失、教师主体性缺失和教育管理者主体性缺失。教师是教育主体性合理发挥的平衡点和切入点,教师主体性的缺失是教育主体性缺失的核心,并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性缺失的角度来阐述了其危害及其弥补措施。 相似文献
5.
6.
7.
龙莉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5)
原始涂鸦以奔涌的生命意识、狂放恣肆的运动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征服着无数后来者,其古拙、真挚的精神内涵影响着后世绘画.写意绘画在继承并延续这种生命意识的膨胀性,同时,更加全面地发扬了中国绘画独有的哲学精神,形成其空灵超逸、疏简澹远的独特艺术风格.通过对原始绘画和写意绘画各自的艺术特色及相通的哲学精神内涵进行研究,表明原始涂鸦最大的功能指向为情感的自由宣泄,而写意绘画也很好地禀承其精神特质,并在中国哲学精神的深刻影响下得以升华,形成中国绘画中独具一格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8.
黄快生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民营企业存在许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民营企业的寿命普遍都不长,“各领风骚三五年”,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本文从人本管理的角度进行剖析,试图找到其中的某些结症,寻求解决民营企业寿命不长这个问题的某些思路。 相似文献
9.
何建娥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3):121-124
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现实社会诚信危机的影响;二是学校教育管理偏差的影响;三是家庭教育及个人素质的影响。高校必须从加强诚信教育和制度创新两方面着手,采取积极措施解决校园诚信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他者”和“绝对他者”--西蒙·德·波伏瓦“他者”概念之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珏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8(2):172-176
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第二性>是一部重要的女性主义哲学著作.但是,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书中的"他者"概念进行分析、探讨和研究,追问其历史溯源,揭示了"他者"概念和内在性、被动性、相异性、否定性以及恶之间的关系,从而明晰其哲学内涵,并以之反思其存在主义的女权理论,揭示其理论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1.
校园涂鸦作为一种以标签、文字、图像等视觉符号为载体,具有自由性和隐匿性,并能反映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表达创作。本文对涂鸦文本采用"内容分析方法",通过对校园涂鸦自身的性质特点,校园涂鸦者的心理模式及涂鸦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的分析来探讨校园涂鸦在校园公共空间内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及其存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周晓春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5(1):31-37
涂鸦现象是存在于城市公共空间的“亚文化”景观,是具有“反语言”特质的社会符号,其背后隐匿的社会文化含义日益引起学界关注。基于先行研究厘清了涂鸦概念的属性和特征,并提出涂鸦界面研究的初步设想。分析结果显示,涂鸦现象兼具X景观(非典型语言景观)和边缘话语的双重属性,具有临时性、越界性、寄生性、多模态性等区别性特征。研究人员可选取社会认同、批评话语分析、城市政治学、场所符号学、对话性等跨学科界面研究路径来描述、解读和阐释涂鸦景观,旨在揭示社会语言现实所负载的内隐意义。研究结论对拓宽涂鸦现象的研究视域和路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赵思嘉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3(4):57-62
本文主要探讨巴黎市针对城市涂鸦的法规及市政管理举措。通过对法国国家相关法规、巴黎地方市政管理规定、政府与专业涂鸦清除公司的合作和授权、政府组织的以城市艺术代替违法涂鸦的项目、区政府独立的涂鸦文化的组织方式的探讨,研究城市景观价值和个人艺术自由表达的矛盾如何通过市政管理而得以兼顾,总结出巴黎的城市涂鸦的管理体系中值得我们思考和加以借鉴的若干方面。 相似文献
14.
翻译不只是一种语际符号和语意层面的交际行为,更多的是两种文化间相互尊重差异、平等交流、双向互动的一个中介。纵观整个佛经翻译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其间既有作为他者的印度文化的胁迫式传入,又有作为我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理解,自我完善的需求。正是在翻译中,之于他者的我者对他文化的从拒斥,接受到融入的更新认识和自我建构,促使了佛经翻译的进一步发展,成就了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翻译活动,实现了文化大融合。间性思维在佛经文化翻译中的逐渐彰显,佛经翻译事业也由衰及盛。 相似文献
15.
马小茹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1(2):20-25,31
"缺失"话题渊源悠久.亚里士多德第一次阐释了"缺失"概念.所谓"缺失"就是当某物本性自然应有的某种属性,它却没有,就是"缺失".其基本表征为"质料-缺失-形式"三本原要素构成图式,以及从"潜在者-现实者"的存在流变图式.主要特征有:"缺失"作为"非存在"的否定性存在,构成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原动力,它既是一种"居间性"对立关系存在,也是一种"不定性"流变状态."缺失"概念的提出,破解了事物的存在与生灭的不可调和之矛盾,达到了对事物之"不存在的存在"的认识高度;彰显了亚里士多德实体哲学体系构造的独特生命张力;对于其后不同哲学语境中"缺失"话题的延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奠基性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贾迪扉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6):121-125
"者"字组合体由"者"和其他语言成分两部分组成。能进入"者"字组合体的语言成分有:动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形容词性短语,名词、名词性短语和主谓短语。但并不是所有这样的词或短语都具备进入"者"字组合体的资格:具有[ 述人]语义特征的,一般都可进入;具有[-述人]语义特征的,一般都不能进入。 相似文献
17.
知道者悖论是关于“知识”概念的严格意义的逻辑悖论,它来源于作为其前身的绞刑悖论,是绞刑悖论的“极限”情况.为澄清相关概念,通过梳理与比较知道者悖论与绞刑悖论、简化的知道者悖论,以及道义逻辑中的知道者悖论的建构所分别依赖的背景知识,厘清这四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突出特点不仅表现在评点形式的直观性、灵活性与开放性,而且体现在评点者本身的多重身份及其复合功能上。一方面,书商、文人、作者本人等批评群体构成了明清小说评点者的复杂主脉;另一方面,读者、作者、批评家(文学鉴赏者)的三重身份共时集中存在于小说评点者进行小说评点的具体进程中,从而使评点者在评点瞬间具备了三位一体的文学功能和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9.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02-104
小说《一个人的朝圣》中已65岁的主人公哈罗德在得知老友罹患癌症后,开始了自己几乎横跨整个英格兰的徒步旅行。在这个仿佛朝圣般的艰难旅程中,主人公回顾了自己充满痛苦的一生,引发了无数读者的共鸣。从拉康的镜像理论角度对哈罗德的悲剧性人生进行解读,可以发现正是在包括时代背景、家庭背景、自然力量等因素的大他者的影响下,哈罗德始终无法确立自己的主体身份,大他者的显像造成的身份缺失正是他生命中痛苦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章洁帆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5-47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作品中的许多人物都生活在父爱缺失的世界中,而缺席的父爱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他们人生的坎坷与自我的残缺不全。解读这些人物形象的苦痛与彷徨,可以更加深入地体悟奴隶制对黑人家庭的迫害和黑人情感的践踏,感受饱经磨难的黑人群体对完整和谐的生活家园的渴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