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四川西昌方言中的时间副词非常丰富,这些副词有的和普通话相同,有的是西昌方言特有,而普通话中所没有的。研究西昌方言特有的时间副词,通过具体描写这些时间副词的分布,分析其语用特征。  相似文献   

2.
西昌方言中的“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倒"是西昌方言中非常常见的一个词。在西昌方言中,"倒"既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动态助词、介词、副词和构词后缀。本文通过分析"倒"字的词性,重点介绍"倒"字在西昌方言中的语用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四川省西昌方言语音进行了较全面介绍 ,对进一步研究西昌方言打下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西昌新派方言声母、韵母的特点,为进一步研究西昌方言打下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史料、碑文、方言、家谱等材料出发,探讨了西昌历史上人口的迁徙以及西昌人的来源情况。  相似文献   

6.
本文描写西昌方言中"X打X(Y)+(L)"格式,指出该格式是数量结构,分析X、Y的数词构成,并根据"主观性"和"主观化"理论,认为"打"是一个表示主观情态"量多"的"量度助词".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四川西昌黄联关客家话方言岛客家方言的声、韵、调 ,并与梅县客家话语音特点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8.
从南阳方言中的“美”字看开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阳方言中的"美"字真可谓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简单一个"美"字,就把南阳人心里的诸多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从南阳方言中"美"字的使用情况,对古汉语中"美"字义的继承和发展,与普通话之比较,"美"字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及所体现出的我国古人的审美取向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这个"美"字,就会对其有更新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本文描述西昌方言中“X把Y”格式,指出该格式是表数量结构,分析X、Y的构成,并根据“主观性”和“主观化”理论,认为“把”是一个表示主观情态“量少”的“量度助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两个部分讨论四川西昌方言中的量词问题。第一部分对一些不同于普通话的特殊量词进行描写和分析,第二部分详细描写西昌方言量词的特殊表达方式。这些特殊表达方式可以归纳为(1)“A+M”、(2)“A+M+A+M”、(3)“n+M+n+M”、(4)“M+是+M”、(5)“M+打+M”、(6)“n+打+n+M”、(7)“M+把+M”、(8)“M+把”、(9)“M+把+两+M”等九种格式。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里对"巫"的注音都是"wū",没有作为姓氏的特殊注音。西昌人却把姓氏"巫"读成[mu21],经过调查走访、查阅资料,发现西昌巫氏族人,多系清朝时"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从广东嘉应州迁徙到四川的客家人,客家话等南方方言仍保持古语语音",巫"属微母字,而在客家话中很多古代微母的字声母都是[m]。  相似文献   

12.
报告针对西昌学院院情以及中层干部工作作风实际,明确了西昌学院办学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战略和工作思路,要求首届中层领导转变观念,明确任务,改变工作作风,建章立制,坚持和落实"两个务必",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把西昌学院建成知名的本科学院.  相似文献   

13.
钱曾怡的《博山方言研究》[日]太田斋著刘淑学,傅根清译一、以往的方言研究要评论钱曾怡先生的《博山方言研究》,首先要综览一下汉语方言研究的历史。中国的方言研究,虽说早在公元前就已经开始,但直到近代,仍限于用汉字表述的方法进行方言词汇与标准语词汇和“方音...  相似文献   

14.
杨眉 《南都学坛》2014,(1):122-123
<正>屯堡位于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以及平坝县、镇宁县一带,这里住着20多万汉人,他们是明朝驻守此地的军人的后代,就是如今的"屯堡人"。屯堡历史悠久,被称为"明代历史活化石",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时间。整个屯堡大致分为四个地区:九溪村、天龙屯、云山屯和本寨。四地的方言差别不算太大,由于我们的方言合作人是天龙屯堡的居民,所以本篇的语料以天龙屯堡为准,试罗列分析一下屯堡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之间的对比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中宁方言的语法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宁话属兰银官话区朔方方言,①其语法特点在朔方方言里具有普遍性。本文从构词形式、构形形式、词组和句式四个方面介绍一下中宁话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16.
洪洞县位于山西省南部,洪洞方言属于中原官话,洪洞方言里的词语重叠现象非常有趣。文章从语法学的角度浅显地谈一下洪洞话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的重叠式。  相似文献   

17.
由于洪武朝君臣关系未谐,加上各地文人群倾轧消长,缔造文治鼎盛的愿望暂时被悬置,而为西昌雅正文学生长让出空间。及至朱棣"靖难"成功,杨士奇等江右文人入阁。他们以西昌儒术的适应性,逐步获取数代皇权的信任,终至形成君臣相得的局面,并顺势推扬西昌雅正文学。因有西昌文学雅正特质的植入,明初馆阁文学发生了质的变化,产生了雍容平和的台阁体,并迅速向朝野推广泛衍。这样,西昌雅正文学便入主馆阁,而敷衍出明初文治之鼎盛。  相似文献   

18.
助词"了"在山东昌乐话中的对应形式有"溜、嗹、咯",其中"溜"与"了1"大致对应,能用在可能补语格式"V+C+溜"中;"咯、嗹"与"了2"大致对应,二者在表意和句类选择上分工不同,"咯"侧重对事态的客观陈述,"嗹"侧重表达对事态的强烈情感和确认态度。除了昌乐话,河南汝南和山东沂水、沂源、莱州等方言里"了2"对应形式也有两个,还有些方言"了1"的对应形式也出现分化。造成方言"了"类标记出现语音形式分化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某方言基于自身语法系统的需求,调节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对应关系趋向完善的内部动力,二是普通话和方言、方言和方言之间接触渗透带来的异语语法成分的存亡竞争。方言"了"类标记读音形式特别复杂,应重视方言语法系统的独立性,不能根据某一种方言的情况来判定普通话"了"的分合。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极为重视方言,他不但在方言中寻找着存在之思的来自方言语词的佐证和附释,而且还在存在的层面上,思考了方言的源初发生以及命运在方言中的显现.方言生成于"地带",而此一地带就是作为"之间"的命运.海德格尔认为,命运只有在方言的诗性言说中才能获得本真的呈现,因为方言具有本源的诗性,方言更能诗性地言说,能通过创生形象而庇...  相似文献   

20.
攀枝花本土方言是指攀枝花市农村县区居民的口头语言.本文介绍攀枝花本土方言被动"着"字句和处置"给"字句.普通话的"被"字句,在攀枝花本土方言中常用成"着"字句,普通话中的处置句在攀枝花本土方言中常用成"给"字句.通过这两种句式可以了解攀枝花本土方言在语法方面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