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蘩漪是《雷雨》中一个特殊的、不易为人理解的人物。也是在历来的演出和评论中争议最多的人物。在解放前的演出和评论中,有人把她处理成为一个由于生理苦闷而产生了变态心理的“情欲狂”,也有不少人认为她是一个阴鸷恶毒、神经质的女人。解放后,对蘩漪的评价又出现了另一个极端,她的身价不断升高,一跃而成为一个“彻底的民主派”,“战斗的女性”。甚至有人写信给某剧团,要求脱掉蘩漪身上的黑絲绒旗袍,换上光鲜的大红衣服,以示烈火般的性格。但同时也有人认为蘩漪不过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太太,一个“极  相似文献   

2.
我行,我可以     
王芳是个很自信的人,她说“在工作的10年中,我就是朝着自己的强项——管理岗位不断迈进、提升的。”王芳是个很明智的人,她说:“一个人一生只要认准一个目标就可以了。”王芳又是个很谦逊的人,她说:“成为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和市团代会代表,都已经是过去的事了。”  相似文献   

3.
<正>妇好,姓好,“妇”为亲属称谓,也就是妻子的意思。在她去世后,武丁追谥她为“辛”,所以她也叫“妇辛”或“后母辛”。妇好是一位大家闺秀,其父是山西北部一带的土方国国王。她不仅有着倾国倾城的容貌,而且博学多才、知书达理,同时又有着柔情似水的性情与坚毅果敢的勇气。一些看似矛盾的用来形容一个人美好品行的词语,在她身上却能得到完美兼容。妇好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家、政治家,源于她为商王朝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做出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4.
《社区》2015,(9):8-8
“I You She”翻译成中文是“你、我、她(他)”的意思,这本是三个最普通的人称代词,平淡无奇,但如果你在四川省成都市的社区里打听一下,人们会告诉你,这是个很有名气的社会组织——“爱有戏”。“你、我、她(他)”包含了社区中的每一个人,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和连接。  相似文献   

5.
在凯特·肖邦的长篇小说《觉醒》中 ,“一个孤寂的灵魂”是作家给予女主人公爱德娜的最贴切的标签。爱德娜的“孤寂”不仅体现在她的自我感觉上 ,还体现在她与周围人的关系上。爱德娜在孤寂中思考 ,在孤寂中存在 ,在孤寂中觉醒。她对“妻业”、“母业”、贞操观的怀疑和否定成为后来女性文学中自我意识觉醒的母题。  相似文献   

6.
狼披上了羊皮,是为了吃羊。刽子手蒙上牧师的面纱,是要掩盖吃人的面目。明明是嘴角上流着人血的白骨精,却硬要装成“大慈大悲”的救世主。这是历史上一切反动统治阶级用以“吃人”的锦囊妙计。《红楼梦》里的贾母,貌似仁慈无比,实则穷凶极恶,就是一个突出的艺术典型。她成天“可怜见”不离口:看到小道士被打,她“可怜”,听到鸳鸯被贾赦逼迫做小,她“可怜”;甚至对笼子里的小雀,也大发“鸟道主义”的“可怜见”之感,下令把它们统统放生,……。主子虚仁假义,奴才赞不绝声,极力吹捧她“最是惜老怜贫的”大善人。马克思主义认为,“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至子所谓‘人类之爱’,自从人类分化成为阶级以后,就没有过这种统一的爱。”这个“缘故”,就在于剥  相似文献   

7.
秦可卿在《红楼梦》中所占篇幅不多,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有人就此断言,说她的原型是康熙废太子胤礽的私生女儿。本文依据《清史稿?职官志》和当时的社会习俗,分析判断其从养生堂抱养而后成为“可儿”,接受严格的家教而成为“得意之人”,有见识、有才智,迥然不同于不敢见人的避难小“公主”。从而判定她就是曹雪芹从“郎中”一类官僚家庭中提炼塑造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8.
谭宇宏 《中华魂》2013,(8):22-23
编者按:收藏纸币的人,都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1962年版的第三套人民币1元正面,是一位英姿飒爽的女拖拉机手。但没人知道她到底是谁,也没人知道她生活中是什么样子。60年过去了,这位女拖拉机手,终于浮出水面,向大家讲述她成为“人民币女郎”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雷雨》的主人公繁漪 ,这个集“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于一身的女性 ,在她“人的生存困境”中 ,一步一步走向毁灭的深渊。她是一个将崇高与罪恶结合在一起的混合体 ,她的恶的极端行为源于她追求完美的欲望 ,在她的身上体现着“追求人的合理的社会存在”与“人生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严重对立和冲突 ,这是她走向悲剧结局的直接原因 ,也体现了《雷雨》的悲剧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0.
秦可卿是《红楼梦》作者在书中着意塑造的一个模糊的艺术形象 ,她的身份 ,深奥莫测 ,他与贾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夫妻 ,她的身份是一个优伶 ,一个被某神秘皇家“惜花人”宠幸的优伶。她的死因也是含糊其辞 ,在贾府中由于与贾珍发生关系身怀有孕 ,因不堪神秘皇家“惜花人”的无形压力而上吊自杀。她的出现使曹家与荣、宁二府关系蒙上了一层模糊的面纱  相似文献   

11.
微博绑匪     
马伯庸 《21世纪》2012,(8):80-80
我有一个朋友,她本来是个亲切和善的人,说话慢条斯理。可最近一年多来,她整个人变了,变得很焦躁,说话急吼吼的,一点耐心也没有。我问她到底遭遇了什么天灾人祸,她长叹一声,把手机一晃:“还不是因为它。”“乔布斯?”“什么呀!我是说微博!”  相似文献   

12.
每一位发表小说的作家都想使自己的作品对读者具有权威性,都想在一定范围内对那些被作品所争取过来的读者群体产生权威,托尼·莫里森也不例外。她在代表作《最蓝的眼睛》中就为这种作者声音正式开了先河。她将选择起点最终定位在了语言规范层次上,她的叙述者没有直接抵制“方言”和“白种人英语”,而是采用了既不是方言也不是白种人语言的一种地方土话,叙述者使用口语式、会话型的话语,使得每一个人成为个性群体中的角色。莫里森为她的叙述者选用这样的语域.意在采用并借助非洲裔美国黑人社群而获得权威。  相似文献   

13.
她从小有一个“蓝天”梦,然而上天却给了她女儿身,在这个行业“潜规则”的排挤下,她抛弃梦想另觅未来。然而,阴差阳错中她与曾经的梦想越走越近,不费吹灰之力地成为一名人人艳羡的“空姐”。眼看和梦想只有一步之遥却又隔着一道现实的鸿沟,在又一次机会降临时她甚至放弃升职机会再次为梦想拼搏……  相似文献   

14.
如果让职场人来晒晒职场糗事,肯定会满满一箩筐。因为能晒的糗事实在太多。【典型糗事一:她的名字叫“没有”】公司招了一个临时的前台来帮忙,她是一个高个子的北方姑娘,为人豪爽嗓门也足够响亮。香港老板为了方便和她沟通,便问她有没有英文名字,她用卷舌音标准地回答了一声:“没有。”香港老板点头称赞道:“没有,Male。”  相似文献   

15.
黛玉与妙玉     
怡红院里有个“容长脸面,细挑身材,却十分俏丽甜净”的机伶丫环,她是管家林之孝的女儿,本名“红玉”,因“玉”字犯了宝玉、黛玉的名,便改唤她做“小红”,可见这个“玉”字非同一般,并非人人都可以用它来作名字的。可是在大观园里除了小红的名字本有一个“玉”字外,却还有一个人的名字中有“玉”字,成为全园中与宝、黛鼎足而三的以“玉”字命名的人,她就是妙玉。大家知道,曹雪芹给许多人物起的名字往往是含有用意的,特别是金陵十二钗可以说是个个不例外。本来通过小红的名字作者是有意告诉大家此“玉”字是不可随意使用的,在此情况下,作者偏偏还要让一个人也名叫“玉”,不仅“玉”之,还冠之以“妙”,它究竟“妙”在何处呢?这就值得点作一  相似文献   

16.
《女人世界》2007,(7):81-81
见过这么一个女孩子,几乎把男朋友当孩子一样地宠着,担心他会饿着冻着,出差在外,念念惦记的是男朋友自己一个人在家能不能吃饱穿暖。而且,男友目前的状况和收入远远不如女孩,但是她心甘情愿地拿自己的薪水贴补房租、给他买衣服。她的理由是:“我是不可能嫁给将军的,但我最起码可以找到一个将来有机会成为将军的人。”  相似文献   

17.
这篇文章讲了一个很平常也很奇特的故事。“平常”是因为这个女孩的素质也许太平庸了,她做过那么多种工作,都半途而止了,她是一个失败者。说它“奇特”是因为这么一个失败者,在她三十多岁也许应该成为一个家庭妇女的时候,她却开办了自己的残障学校,成为一个拥有几千万资产的老板了,这么看,她又成功了。这似乎又很“奇特”。那么,造成这平常之后的奇特的原因何在呢?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在这个女孩一次又一次遭遇失败的时候,母亲都及时地给予她安慰和鼓励,而且从来没有抱怨的话,这可能就是问题的答案。故事中的母亲自己用最浅易通俗的语言说明…  相似文献   

18.
她年轻时尚,她的咖啡店也有着丰富的设计元素;她认为,做咖啡就要走自己的路,就要做到最好,如“蓝山咖啡”那样世界有名. 她懂咖啡,更懂生活.在她看来,咖啡不只是普通的饮品,能品味咖啡味道的人,生活品质一定高,对自己的精神要求也会很高.她认为,只有心思细腻的人才能品出每一款咖啡的故事. 她,就是卢丽珊——一个能品出咖啡故事的人,一个被称为引领潮流的“咖啡女王”,一个有独“‘道’蓝山”责任感、勇于担当、树立行业标杆的人……  相似文献   

19.
梦想的实现     
童年时,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关于未来的梦,杨婵的梦想是长大后能成为一个售票员。读初中后,杨婵当上了班长,她发现能够为别人提供服务是件很开心的事,也就是在那时,杨婵才发现,原来成为售票员只是她喜欢服务行业的一个浅层、模糊反应,杨婵感到自己找到了兴趣的所在。于是,当时成绩很好的她在中考填报志愿时,接着重点高中,在第二志愿便填写了“宾馆服务与管理”专业。1995年,杨婵进入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宾馆服务与管理专业,尽管由于中考发挥得不是很出色,但能  相似文献   

20.
<正> 琼瑶自1963年出版了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窗外》至1985年间,先后发表了42部中长篇小说,几乎本本畅销。根据她的小说改编的电影也被称为“琼瑶电影”,不仅轰动台港,甚至风靡东南亚和大陆。但琼瑶和她的小说在台湾文学评论界并未得到好评,台湾淡江大学教授龚鹏程先生说:“三毛、琼瑶,这些人在批评界是从来没有人讨论过的,几乎不成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台湾文化界、教育界甚至视琼瑶小说为“社会公害”,大有非彻底清除“琼瑶公害”决不罢休之势。大陆评论界对于轰动一时的“琼瑶热”虽未象台湾评论界那样偏激,但多数文章也只是泛泛地谈论琼瑶小说的“纯情浪漫”、“虚无飘渺”、“唯美模式”、“艺术档次的局限”等,而很少有人以一种平等、冷静的态度深入地探讨琼瑶小说何以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