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社会科学研究团队的建设面临着缺少人才、经费不足、缺乏制度与文化的支持等难题。从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看,打造科研团队就是构建学习型组织,学校或学院应依据系统思考的原则,整合力量,搭建最初的平台;团队领导者应负责铸造团队的共同愿景,组织团队的共同研究与学习;团队成员应努力实现自我超越,积极投入团队的研究工作之中,还要不断反思自己的心智模式与团队工作不相适应的思考方式,努力学会与同伴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2.
学术交流越来越频繁,合作研究越来越多,研究者之间也相继形成了规模不一的派系。本研究以科技哲学学科领域两个重要学术期刊《自然辩证法通讯》和《自然辩证法研究》所载自2001年至2010年的题录信息为基础,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以及文本处理技术,以合著学术论文为依据来发现目前存在于科技哲学学科领域的研究者派系,采用UCINET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将这些派系进行可视化处理,研究结果表明,科技哲学学科内科研合作关系越来越密切,但是还处于较低水平;科研合作类型主要为师生合作;随着研究团队的扩大,整体合作关系渐渐疏远,并开始形成小团体。   相似文献   

3.
In this paper, I attempt to explain how existing work i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STS) sub-field of public engagement with, or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issues involv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performed a serious category mistake in allowing itself to be calle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science’ research. This requires us to reflect more systematically upon how our assumed objects, here the public issues we think we are dealing with, come to be ‘objectified’ in the forms which they do. Using the three sister papers, I make some conceptual distinctions which carry important political implications and corresponding analytical implications for STS. I suggest that the typical reduction of participation questions to ones of ‘what qualification do publics have for engagement in expert practices?’ is a mistaken distraction from more important questions which not only much analytical work, but also dominant practice, continues to ignore. This reductionist tendency even in social science and STS may tend to intensify, the more the issues reach across global networks and arenas. Finally, I suggest that STS work on public participation needs to enrich itself with some relevant political theory and philosophy, which would throw du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the deeper forces shaping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s and normative representational performances of its ‘democratic’ publics.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公众理解科学理论为研究基础,以文献收集法、典型抽样调查法和最小二乘回归计量模型(OLS)为主要研究方法,对《人民日报》和《南方周末》2003—2014共12年间关于转基因的相关报道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显示科学新闻的报道受到科学传播主体的影响较大,尤其政府对于科学传播内容的主导意见十分明显,科学家和媒体形成舆论倾向,另一方面由于自身职业素质和责任的不明确,导致科学传播未能落到实处,未能将科学技术知识通过合适的渠道传播到社会与公众之中,使得公众对于转基因的态度出现“反转”潮。由此分析科学传播主体未履行责任的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通过各个科学传播主体的协作配合来解决中国科学传播现今所面临的问题,实现科学传播的顺利进行和公众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5.
略论理工科院校的人文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我国理工科院校在人文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人文教育内涵的理解肤浅,价值导向不明确;注重知识的继承性而实践性和开拓性不足;内容设计追求多样性而统一性、协调性不足;在人文教育的精神领域忽视民族精神和国际视野;教学模式单一,教育资源整合不足。要实现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和谐发展应重塑理工科院校的人文教育理念和客观环境;树立整体文化观,构建完善的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发挥好“两课”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将传统文化融入“两课”教学;在理工专业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作用。  相似文献   

6.
5.26飙车案展示了微博作为公共领域所具有的框架之争的特征:当深圳警方戮力建构非顶包框架时,媒体将事件纳入质疑框架抑或车祸框架,而网民则建构了警方不正义、背景不寻常和权利不平等等对抗性解读框架,认同警方、挞伐大众心理、质疑受害者家属等优先性解读框架以及游移两者之间的协商性解读框架。正是这种框架之争过程使微博作为公共领域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7.
中国明清文人绘画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欧洲现代派绘画则表现为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科学的进步与光学、色彩学研究的成果影响了绘画的发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东西方绘画走了不同的发展之路。西方艺术用的是色彩,中国文人用的则是笔墨。东西方绘画在色彩上取之两极色阶与色立体;在造型上取之线、面、书法与几何体积。东西方绘画在冲突和差异中,在碰撞与交融中,突出了各自的艺术面貌,产生了新的艺术观念,促进了艺术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信息框架与解释水平理论,通过两个实验探究信息框架(促进框架/防御框架)对消费者网络口碑传播意愿的影响,发现防御框架型口碑信息的感知有用性、口碑传播意愿均高于促进框架型,感知欺骗性低于促进框架型。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欺骗性在信息框架对网络口碑传播意愿的影响过程中均起到完全中介作用。社会距离在信息框架对网络口碑传播意愿的影响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远社会距离条件下,消费者对防御框架型网络口碑的传播意愿高于促进框架型网络口碑;近社会距离条件下,两种不同信息框架类型对网络口碑传播意愿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实验一与实验二分别在功能型和享乐型产品情境下进行,实验结果无显著差异。研究结论拓展了广告领域中信息框架的适用性,证明了信息框架效应同样存在于网络口碑情境,从而对企业网络口碑管理和网络口碑传播优化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科技生产力的特点及转化路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科技生产力概念的理解,分析科技生产力的特点,指出人格化的素质教育、物质化的工具创新、制度化的管理改革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0.
对理工科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重视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时代的要求,阐述了创新思维的特点及对培养创新思维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是21世纪人类社会一场伟大的经济革命,高等学校要培养适应知识经济的高素质的人才,特别是我国的理工科院校,必须转变观念,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强化理工科学生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同时,尤应着力于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大力倡导创造性教学,以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全面素质的人才,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有一些事件所导致的公众对科学的信任危机,引发了人们对科学与公众关系的全面反思,学者们也提出了包括“民主模型”在内的一些新的公众理解科学模型。本文作者在对公众参与科学事务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需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为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传播、科技公共传播)建立一个包括知识普及、科 学理解、公众参与在内的整合性模型。  相似文献   

13.
对理工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于对理工科高校校园文化现状的分析与思考,在阐述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就理工科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分别从发展物质文化建设、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制度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我国公共服务的合作供给方式有多种,由于对这些方式的本质特点理解不够深刻,在实际运用中它们往往被混淆或替代使用。从它们的实然关系出发,在对公私合作、服务外包、特许经营、政府购买这四种最常用的公共服务合作供给方式进行内涵概念综述的基础上充分厘清各种合作供给方式之间的应然关系,是对我国公共服务合作供给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15.
当代科技公共传播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发展特征,也凸显了科技公共传播实践的碎片化特性。相对于科学技术的知识体系而言,任何具体的科技公共传播实践活动所能传播的内容都是碎片化的;相对于科技公共传播体系而言,任何具体的科技公共传播实践活动也都是其碎片化的组成部分。基于对当代科技公共传播发展和科技公共传播实践特性的分析,描述了科技公共传播的当代图景,分析了科技公共传播实践的碎片化特性。提出科技公共传播实践的“六要素构成模型”,认为当代科技公共传播需要强化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6.
闽台农业要注重和加强植物保护科技的合作与交流。植物保护科技在促进闽台农村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农业贸易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海峡两岸的植物保护学科在植保科技的创新和确立绿色植保、循环植保、特色植保的理念,转变植保科技的服务功能等方面要加强合作与交流,构建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共同防御体系和公共植物保护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东亚"概念的形成是与西方现代历史的自身演变及其对东方的殖民化过程密切相关的"现代性事件",这在许多学者的研究中都已被提及。但要理解"东亚"认同的基础及其历史内在性,仅仅将概念本身置于西方普遍主义叙述背景下是远远不够的。从近代中日韩三国基于各自不同的历史语境所形成的文化心态与认同机制来看,"东亚"自身的想象不但与"西方"的崛起密切相关,同时,这种关联又与"东亚"内部的政治地图与秩序安排的重组并行。因此"东亚"的形成可以被理解为两个交错相关的过程:一个是周边地区在形成自身的民族国家轮廓时所进行的"去中国化"过程;另一个是所谓"东亚"内部的相互"殖民"和"被殖民"的过程,甚至还包括中国自身的"去中国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以全国2223名幼儿教师为研究对象,围绕《纲要》颁行以来幼儿教师政策的两大目标“加快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和“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展开调查。调查发现:10年来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教师地位与待遇政策落实相对滞后,除教师进修培训外,工资收入、社会保障、职称评聘、民办园与公办园差距等都与既定目标相差甚远。建议尽快出台《学前教育法》;淡化编制制度,建立职称评聘制度,制定幼儿园教师工资标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待遇改善倾斜。  相似文献   

19.
由于核的特殊性,加上公众普遍缺乏核相关知识,涉核项目的风险被放大,“邻避效应”更加剧了公众谈“核”色变的心理。我国核科普公众沟通存在顶层设计不足、方式单一、对象定位模糊、吸引力不强等问题。因而,做好顶层设计,推动法规制度建设;落实企业社会责任,提高公众可接受度;注意科普的精准沟通;关注核心理建设;加强核科普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0.
HPS教育是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HPS教育倡导将科学史、科学哲学的有关内容纳入科学课程与教学中,提升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对国际HPS教育与科学教学历史发展的梳理,以及国际HPS教育融入物理教学相关研究的分析,可为我国科学教育改革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