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化进程是全球资源的重新分配和战略调整过程,对于上海而言,在初步具备了参与城市竞争的资格与身份之后,上海开埠又为自身迅速获得以西方文明为主体的现代国际资源打开了通道.上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当代国际化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大都市,是因为在上海发展的每一关键时刻,都能吸收到当时对世界和中国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理念、智慧与精神.上海在每一重要阶段都与不同形态的轴心期智慧直接相关.始于上海开埠至1930年代确立的上海文化中心,对深入了解中国文明如何融入全球化的新轴心时代,是一个最值得关注与研究的精神文化形态.在中西、古今的矛盾与冲突中,上海成功地完成了新的精神觉醒并创造出独特的新文化形态,在充满血与火、生与死的现代深渊中探索出一条生命之路,为中国开始纳入新轴心时代的世界新文明体系充当了先锋.上海在新轴心时代的精神觉醒与新文化形态则直接开启了中国现代生活方式和现代审美趣味.海派文化精神与海派生活方式,在促进中国传统价值观念、日常生活方式与审美趣味转型上,是现代中国任何一个区域文化都无法相比的.  相似文献   

2.
海派小品散文是20世纪20至40年代中国文学的时代生命意象,本文试图把海派小品散文归入现代散文的大视野中,就"个体与自我"、"个体与社会"的问题,与闲适派及太白派作比,去把握海派小品散文的文学生命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海派"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京派"而言的,当今的"海派文化",固然与历史上的"海派"有承继关系,但是已经注入更多的新的内容.今天的"海派文化"实际指称的是现代中国城市文明的一种模式.中国人是擅长形象思维的,也许不能用理性的语言来概括、定义,但只要说出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名字,一般的中国人(至少是这三个城市的居民)心目中对这三大都市的文化、风格就会有一个明晰的、不会混淆的印象.海派文化、海派风格、海派精神是客观存在,这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进程中的海派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海派文学的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派文学从严格意义看是现代上海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具体而生动地演绎着上海在空间结构上传统的“城”与现代的“市”的边缘性,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边缘性、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商品文化”的边缘性。海派文学的基本性状诸如反叛性、竞争性、松散性、实利性、装饰性等较之上海文学的其它成分,更可以从上海文化精神中寻得大部的一致性。它是一种中国文学发展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都市文学,因而更鲜明地呈现出力图摆脱传统文化束缚的现代性品格。  相似文献   

5.
海派文学兼有传统和现代的双重特性。海派文化继承了吴越文化的传统,同时又具有很鲜明的开放性与现代性,海派文学则生动如实地展现了海派文化特有的内涵;海派文本中充满了浓郁的市井传统,但其日常生活和生存空间里却透露出现代商业社会的种种痕迹;海派文学在中国文学的艺术传统中吸收了灵感和营养,但在艺术表现领域更多地开始了现代性的探索,完成了对传统文学艺术的一项重要创新。  相似文献   

6.
海派文化是多种地域的不同文化融合而成的文化形态,它构筑了上海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海派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高度契合。海派文化的核心价值诸如自由意识和创新精神、规则意识和法治精神、爱国精神和敬业精神等仍然需要传承。对待海派文化要创新发展,不忘本来;取长补短,吸收外来;以人为本,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7.
中国海派电影理论话语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主要有4个动因,4个依托,并显现着4个方面鲜明特色。在旧海派电影文化的积淀中升华、创新的新海派电影文化,既应“海纳百川”,又应“百川归海”,既葆有地域文化的鲜明特色,又相融相合于中国整体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8.
欧美基督教在近现代上海的社会化,是西方基督教在上海的社会发展中比较突出的“上海现象”之一。它历史地具有上海社会、城市文化的区域特征,构成了“海派基督教”的社会性内涵。所以,欧美基督教在近现代上海的社会化问题,既指基督教的中国化意义,亦可与当今基督教学界关心的处境化问题应对。  相似文献   

9.
海派文化是在吴越文化的基础上生成的都市文化,它主要由吴越文化、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混杂而成.以海派文化作为研究视角,海派文学的商业性、现代性是研究的热点,其传统性则有待于拓展、深化.从传统文化角度加强海派文学研究.有助于把握海派文学的全貌、本质,也有助于认识海派文学精神的复杂、多元,揭示海派文学的对话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思想研究会、《解放日报》和《文汇报》有关部门、《社会科学》杂志编辑部联合发起的“海派”文化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十八、十九日召开。上海学术理论界和文艺界的七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同志就“海派”文化的规定性、特征、形成的历史条件、在我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前途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多数同志认为,“海派”文化是一种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近现代文化;它的主要  相似文献   

11.
论海派小品的生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派小品[1],是指出现在20年代中期到40年代中后期的上海文坛.在近代城市型俗文化——海派文化熏染下.具有现代都市市民文化性格和人生态度的作家,面对都市生活的情感体验的真实记录。这些作家有30年代就出名的叶灵风、施蛰存、移时英、章依萍、章克标、钱歌川等;也有40  相似文献   

12.
近百年来,中国欲求国家富强与自由、民主、科学而不得,唐君毅认为主要罪过在于承担教育和提倡文化思想之知识分子身上。他认为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主要有三大精神罪过:一是个人主义与师友之道沦丧,二是对待西学态度之怯弱与卑屈,三是缺乏一纯粹之科学精神。其根源是中国数千年儒学精神的陶养之丧失,因此,恢复儒学之反求诸己的精神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相互赦免其"精神罪过"之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3.
海派建筑是海派文化在东方地平线上的光辉侧影。其文化特征有三:(一)建立在上海近、现代城市商贸经济日益繁荣的基础上,商贸类建筑是其文化主调,今天新的海派商贸类建筑,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机构成,具有巨大的尺度感是追赶世界建筑新潮流的建筑风格。(二)具有一定的文化开放性,渐入熔裁中西的建筑文化境界,对传统建筑文化采取较为严厉的选择态度。(三)是一种“杂交”型的建筑文化形态,从“西体中用”到“中体西用”,是海派建筑文化的创新之路。成熟的海派建筑文化,是民族建筑文化之魂融合现代建筑“语汇”的灿烂之花。  相似文献   

14.
钱锺书《围城》与20世纪40年代海派小说产生于同一个语境,精神气质上有很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但又明显不同:《围城》的自我定位介于新文学与海派文学之间,对海派文学传统有继承、改造,更有超越和提升。某种程度上讲,《围城》是对20世纪40年代海派小说的反写。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学界对与上海有关的现代文学现象的研究,采取的主要文化视角是都市文化和海派文化.都市文化和海派文化视角照亮了一些文学现象,也留下了一些盲点.鉴于此,根据现代时期上海的租界语境,提出"租界文化"概念.租界文化和海派文化、都市文化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明显区别."租界文化"概念的提出,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开创了新的维度、新的尺度、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试论上海楼盘通名的创新及其所蕴含的人居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词语与社会共变,作为社会用语的楼盘名称随着房产市场的兴起也在不断创新。其中表示楼盘属性的通名变化更大,从新词的出现和词义的变化折射出楼盘通名所蕴含的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上海城市文化、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以及现代人所追求的居住理念,洋溢着浓郁的现代人居文化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历史形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繁盛,源于中国现代作家与土地、乡村、故园的精神血缘,源于他们对尴尬的现代都市生存体验的反抗。放逐、漂泊与回归的不同精神历险与生命体验,形成了现代作家不同的乡恋心态。对乡村文化的反叛与眷恋,构成了现代乡土小说的基本主题形态。而“整合”——西方近现代艺术精神,同民族文学传统的不断冲突融汇、整合发展,并最终走向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中国文学——成为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艺术选择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都市发展中的中与西、内地与沿海的双重异质,带来了中国现代都市文化品格的复杂性,深刻地到中国现代都市小说的文化品格,本文从文化视角考察了中国都市小说,重点探讨了海派文化与上海都市小说 ,京派文化与北平都市小说。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现代主流文化就是中国近现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它经历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旧文化、宣传科学民主的新文化和弘扬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三大历史变迁,逐步形成了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20.
海派文学是在中国古代市井文学精神和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相结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开埠后的上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都市文学,题材广泛,流派纷呈,宽容趋时,勇于创新,反映了都市市民多元的文化需求。在21世纪,我们应该弘扬海派文学精神,创新海派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