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求“新”是西方科学主义艺术的理性追求,而在中国古代艺术中,“新”是很次要的标准,主要的标准不是“新”,而是“高”。对于文化艺术的精神层面,发展论是一个神话,高度才是追求的目标。精神本身没有时代性,中国艺术境界是永恒艺术精神的体现。当代人的审美文化背景已经完全是西式的了,我们需要改变我们的教育结构,使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中有更多的中国文化成分。在消费文化时代,应努力为精英艺术争取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2.
整个社会认知的多元化使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也趋于多元化,当代社会的多元化、个性化使得当代人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审美观念,这就造成了现代设计没有单一的衡量标准,创造空间更加广阔。认清多元化审美需求产生的必然性和进步性,把握时代对设计艺术的多元化的审美需求,在设计中更好地体现当代人的审美理念,是适应时代需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整个社会认知的多元化使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也趋于多元化,当代社会的多元化、个性化使得当代人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审美观念,这就造成了现代设计没有单一的衡量标准,创造空间更加广阔.认清多元化审美需求产生的必然性和进步性,把握时代对设计艺术的多元化的审美需求,在设计中更好地体现当代人的审美理念,是适应时代需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设计意境的美学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设计实质上是实用艺术,其内在的审美“意境”包括设计的功利意境、审美意境和伦理意境。设计意境的关学本质不是孤立的物象,是多种因素的有机结合。设计意境具有文化性、交互性、差异性、形式感等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浅析“趣”     
“趣”作为我国古代文论审美范畴,是指在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中所产生的一种意境情致和愉悦快感,但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对“趣”的滥用现象。因此,阐释“趣”的原发意义,分析情趣和理趣的审美特征及其内在联系,才能还“趣”以及与“趣”相关的审美观念一个真实的自我,从而提高当代人们的审美趣味,对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立 《南都学坛》2007,27(4):10-13
汉人对桑女采桑活动的描绘,在诗歌和绘画的层面上已经呈现出一种超越于一般生活的唯美意义的艺术追求与艺术创作。“桑笼”虽小,但其小巧而精美的造型与刻画,从一个侧面表现和反映了两汉时期独特的审美情趣。这种审美情趣的生成,显示出汉人在继承前代审美传统基础上的变化与求新。其生活基础是汉代家族生活和庄园经济,而其艺术基础,则是与之相适应的汉代“庄园艺术”。是汉代“庄园艺术”之乖巧、灵动与精美的艺术特点与艺术追求,给予了这种审美情趣以新鲜的活力和生存的根基。  相似文献   

7.
艺术欣赏对人的道德情感会产生一定影响。但在艺术欣赏中存在两种差异:一是艺术形态的个体差异性,指艺术的门类以及流派繁多,而且审美特征千差万别;二是艺术欣赏者的个体差异性,指欣赏者的审美能力、审美心理过程或美感、文化修养、原有道德素质以及年龄的差异。在艺术欣赏研究中一些学者忽略了这两个差异性,而出现片面性、抽象性。当然,艺术形态以及欣赏也有共性,但研究问题应从个性即个体差异性开始  相似文献   

8.
中性现象是当今社会文化转型的产物,而在这种转型时期,更需要我们以一种冷静的态度去认识和对待,去分析和引导。文章试图通过对中性现象的透视,揭示当代人审美特点的变化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规律,从而呼唤一种新的审美思想和理论———中性美的诞生,引导当代人在健康的审美轨道上走进心灵的幸福。  相似文献   

9.
总体而言,中国审美形态通过“自然”手法表现为优美,西方审美形态通过“神化”手法表现为壮美;中西审美形态和表现手法的差异,是人类道德禁欲主义文化传统分别与“天人合一”和“神人合一”两种审美心理机制相结合的产物;中西审美形态和表现手法的差异性表现出一种“命定式”的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0.
绘画艺术是空间造型艺术的基础,它是提高审美的必要手段。审美是艺术的生命,建筑艺术不可能脱离艺术的美学规律。具有充实成熟的绘画艺术修养,才能树立成熟的审美理想,从而获得建筑艺术美的“和谐”与“永恒”。绘画修养是建筑艺术进入至高层次的艺术基础。  相似文献   

11.
艺术是当代人生命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综合艺术教育以提升人艺术修养的方式促进现代人的生成。以美学的视阈来审视综合艺术教育不在于对其进行抽象描述,而是哲学以概念范畴来表征其实践价值。这一方面能够推动对综合艺术教育的形上追问,另一方面也能呈现现代人审美教育多样化。  相似文献   

12.
宗白华认为,艺术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技能。“技能”与技能的“审美价值”这两点是判定艺术、非艺术的根本依据,缺一不可。具有审美价值的技能就是艺术,是艺术就存在技能与技能的审美价值这两个要素,二者互为充分必要条件。而审美即“精神界的快乐”是艺术之所以是艺术的质的特征。技能需要在一定的对象中体现出来,没有对象作为载体存在,我们就不能发现抽象的技能,这种对象可以是具体的物化的,也可以没有固化而只是一过程。是否有悠久价值不是判断艺术非艺术的标准。笔者认为,对艺术概念的理解长期存在的误区有:把艺术品等同于艺术,否认审美价值为判定技能为“艺术”的唯一依据,没有认识到艺术实质是一种特殊的技能。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艺术是“线的艺术”,与西方艺术相比,具有典型的意义。可以说,“线”性特征是中国古代艺术最大的形式特征。“线”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具有多重审美特性,本文从情感性、装饰性、时间性、时代性、民族性五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具体的考察,认为正是这些审美特征使中国古代艺术之“线”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14.
“世界艺术”思想源自启蒙时代歌德的“世界文学”观念,对民族与文化差异的包容是其显著特征。其后,黑格尔在“艺术整体”观中再度阐释了“世界艺术”的思想,并第一次试图为艺术的世界史建立整一的历史体系,“世界艺术史”思想因此得到首度阐发。由于受到欧洲中心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立场的影响,人类文化差异性与多样性问题在“世界艺术史”的探索中被遮蔽、排斥和异化。随着多元文化主义时代的来临,在20世纪以来“世界艺术史”与“全球艺术史”思想的多维阐释和书写实践中,西方学者重新审视了人类文化的差异性问题,并在新国际主义立场上正视并认同文化差异。对待差异性的不同态度始终是理解特定时期“世界艺术史”思想与全球视野中的世界艺术史,即“全球艺术史”思想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能力不能仅仅基于对个体的思考,审美趣味和艺术教育理想是指向普遍性的,这就要求整合个体和全体审美力。西方哲学中的“游戏说”为营造艺术教育课堂的审美语境提供了理论依据,给出了一种在教学中实现“同知同乐”理想的做法。  相似文献   

16.
现代纤维艺术在传统纤维艺术的基础上,以其材料、技法、空间表现形式、表现风格、功能性和制作者的不同,体现出更具时代感的全新面貌。受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现代纤维艺术较之传统纤维艺术实用性更为加强,艺术性更为彰显.精神性更为纯化,很好的满足了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7.
“美、审美、艺术”是建构美学、文艺学理论大厦的最基本的范畴。对这三个基本范畴的深入辨析和研究,是打开关学、文艺学大门,探索其全部奥秘及其历史发展的重要契合点和切入点。五十多年前,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当时还是一个26岁的青年学子,他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勇敢地投入了全国美学大讨论,并以《论美感、美和艺术》(《哲学研究》1956年第5期)长篇论文给中国美学界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今天讨论“美、审美、艺术”的问题,看似是旧话重提,但仍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我们欢迎广大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能够立足时代的多变,结合当今的社会实践、艺术实践和美学、文艺学研究实际,以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方式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本期发表的四篇论文,虽然提出了些问题,但需深入研究,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王祖哲在《概念分析:快感、美、美感、审美与艺术》一文中认为,“快感”、“美”、“美感”、“审美”和“艺术”是关学中的五个基本概念,但分析发现,“快感”、“美”、“美感”和“审美”是含糊不清的。这是美学陷入停滞和混乱局面的原因之一。对美学有积极意义的概念只有“艺术”,而艺术及其相关经验是美学的研究对象,因此美学就是艺术哲学。郭勇健针对王祖哲的文章认为,《概念分析》通篇都是把“美”视为一种生理学的“快感”或心理学的愉悦,而未把“美”作为价值来对待,从而也没有把“审美”经验视为对审美价值的领会与享受。由此带来的一些观点,如把快感、美和美感全部放逐出关学领域,把审美与艺术完全等同,并进而将美学与艺术哲学完全等同,都显得过于彻底,未必合理。王蓓则对王祖哲文中关于审美和艺术“是用两个不同术语表达同一个概念”的说法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审美与美的确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也绝非“没有关系”。从形象概念出发,作为动词的审美就是对形象(美的或者丑的形象)的欣赏。审美并不是艺术,而是以艺术形象为主要欣赏对象。时宏宇也分析了美、审美与艺术三个重要概念,认为虽然美的概念具有含混性和开放性,很难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不能因此就废弃,“美”的存在对美学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审美与美不能混为一谈,审美就是感性,对事物形象的把握;艺术与审美不能等同,艺术的界定,应回归“经验”。(主持人简介:李衍柱,男,1933年生,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18.
“艺术色情学”强调艺术的形式和对艺术的感受力,是向人们逐渐散失的艺术感受力的厉声呼唤。艺术色情学与追求“审美解放”的马尔库塞的爱欲主张有相通之处。爱欲作为一种生命力基础,有着与审美共同的最终诉求:自由。美学理论与批评实践有意无意地被理论主义所笼罩,强调艺术感受力与艺术形式的“艺术色情学”是对其的纠枉,它强调“身心”合一,主张艺术向“身体一主体”回归。  相似文献   

19.
庄子标举的“流光其声”境界,既是他意想中宇宙人生的完美表征,亦可视为对未来整个美学时代诗意的期盼和预言。“流”是艺术之流,是“韵”的节奏和旋律,是艺术生命流动、运行的审美状态,是自由流畅的线性运动和回环往复的生命韵律;“光”是艺术之光,是“韵”的音色和音调,是艺术生命流动、运行的审美属性,也是宇宙自然与审美主体心性相映发的光辉与光明。庄子由此构成了他心中和笔下、艺术与人生通体透明的宇宙。  相似文献   

20.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戏剧舞台上的一切都是“假的”,包括人物、时空、情境。“假定”可谓是戏剧艺术的本质属性。它的艺术张力则主要表现在其作为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关系中所居有的特殊结构.而戏剧“假定性”艺术的接受障碍则主要表现为:知识障碍和审美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