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印裔流散作家妮基塔·拉尔万尼的处女作《神童》(Gifted)入围2007年英国曼布克奖和柯斯达文学新作奖,同时还获得戴斯蒙·埃利奥特奖小说奖。小说通过叙述《神童》中女主人公"神童"鲁米从数学天才坠落凡间的成长经历,论述了印度流散族裔主体的文化创伤,在阈限状态下的非线性成长和双重成长烦恼,揭示了个人成长与民族之间的隐喻关系。  相似文献   

2.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特别是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之一,芥川龙之介则是日本近代堪称“鬼才”的优秀作家,两人的小说创作存在着诸多的共通点。鲁迅的《一件小事》和芥川龙之介的《桔子》这两则短篇小说几乎同时发表于两个不同的文化国度,但其在艺术上存在着较多的相似之处,这主要表现在小说故事情节的展开和叙事人称的运用两方面。当然,出于不同作家之手的两篇小说也打上了作家相异个性的烙印,文中所描写的主人公感动性质和小说艺术表现手法的不同即是明证。  相似文献   

3.
大正时期,日本私小说充分发展并兴盛。芥川龙之介是当时文坛的重要作家,独特的个性、社会环境以及文坛气候使其对私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芥川龙之介通常被定位为冷静、客观、理性的作家,而他创作的《文友纪事》等充满了“诗的精神”的作品,不仅大大拓宽了私小说的创作领域,也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内心丰富、感情细腻的芥川。  相似文献   

4.
马来西亚旅英华裔作家欧大旭以《丝之谜》获2005年英国惠特布莱德小说奖。该小说以20世纪40年代的马来西亚为背景,通过华人林强尼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生故事,叙写马来西亚华人在英国殖民势力和日本帝国主义夹击之下的艰难图存,多舛命运,况味人生。殖民时期的华人,必须与不同的族群及政治利益集团结交周旋,以寻求自存之道,他们的奋斗故事错综复杂有如"丝"之谜团,裹挟着复杂的人性,精彩纷呈。小说采用多角度叙述手法,不同叙述者讲述同样的人生故事,产生多层次艺术效果,历史真相扑朔迷离,小说故事真假难辨,给读者的启发意味无穷。  相似文献   

5.
《南都学坛》2016,(4):122-123
<正>提到华裔美国文学,作家汤亭亭及其代表作《女勇士》总是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第二代华裔美国人,汤亭亭虽然在美国出生、长大,但是从父辈那里接触的中国故事和中国传统文化依然对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许多作品中,她把中国的移民和他们的后代作为描述对象,通过塑造不同时期、类型各异的华人女性形象,展现了二代华裔美国人的困惑、挣扎与经历,其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展现出美国视野下的中国故事。《女勇士》在1976年获得"国家图书批评界奖"非小说类最佳图书  相似文献   

6.
一自二十世纪十年代的后半期到二十年代一直很活跃的作家芥川龙之介(1892—1927),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被评价为“艺术至上主义作家”。在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波涛汹涌的1927年’他因对自己的未来怀有“隐约的不安”①而自尽。留下“人生不过是一群波特莱尔而已”②的悲叹而死去的芥川,毕竟是无愧于“艺术至上主义作家”这个称号的。现在我想从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中选出题名为《朱莉亚诺·吉助》的短篇小说,研讨关于它与中国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家鲁迅的小说《药》③中的一个共通的小问题。但是,这里为方便起见,仅摘出有关夏瑜儿的一部分,而略去牵扯华老拴全家的部分,不去评论《药》的整个作品,从而谈到的问题极为细小,并希望通过这细小问题,就能说明鲁迅和芥川以及两国  相似文献   

7.
余兆昌(Paul Yee,1956—),加拿大知名的华裔英语作家、史学家,是继诗人弗雷德·华(Fred Wah)1985年荣膺加拿大最高文学奖总督奖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加拿大华裔作家,并多次摘取北美其他文学奖项,为加拿大华人英语文学发展和多元文化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他著述丰富,出版了近30部多文类英语作品,包括小说《学飞》《三叔的诅咒》《挣脱》《君子》,剧本《金山惊魂》,短篇小说集《亡者的金子》,儿童故事集《天空斗士,教我飞翔》《金山传说》,绘本《玫瑰在新雪上歌唱》《鬼魂火车》《竹》,以及里程碑式的史学著作《咸水埠:温哥华华人图史》和《唐人街》等。在其众多著作中,《三叔的诅咒》已被中译出版。文章就跨文化成长和批评、写作和身份、边缘和主流、加拿大华人文学现状和未来等问题对作家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在2015年9月于多伦多市作家的寓所进行。  相似文献   

8.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位才华横溢的短命怍家,在他35年的生命流程中,为读者留下了大量的小说、随笔、评论、游记等作品。大家所熟悉的“芥川奖”就是为了纪念他而设立的。本文通过追溯作家的文学创作历程,分析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特征,以探索其文学艺术思想及成就。  相似文献   

9.
《聊斋志异》对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有很大影响,后者的多篇小说即从前者取材。本文认为,芥川之《魔术》当受《聊斋志异·崂山道士》的影响,二者间最大的不同是其艺术世界实化与虚化的不同;又由于这一差异而造成各自作品阐释角度“外向”与“内向”的不同;并且,这种不同还有各自个性与经历上的潜在原因。最后,本文分析了这两篇作品因虚实二境的不同在各自创作历程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残月楼》让历史不再沉默管平《残月楼》,是华裔加拿大女作家李群英近年来推出的一部半自传体式的家庭史小说,曾得到1990年的加拿大“总督奖”提名。这部家庭史诗般的作品,真实地描写了旅加华人的经历,再现了旅加华人社会建立的历程。更重要的是,其故事情节的擅...  相似文献   

11.
日本社会派作家石川达三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初,以一部描写日本为了摆脱国内国境、缓解经济危机、在神户进行海外移民的纪实性小说《苍氓》荣获了第一届芥川文学奖①并由此登上日本文坛。获奖后的石川达三很快便开始了繁忙的作家生活。从1935年9月至1936年,石川达...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一生中,非常注重和赞扬优秀的日本文学,他曾经翻译过多种日本小说和文艺理论著述,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就是其中之一。一九二一年夏天,鲁迅先后译出了芥川的代表作《鼻子》和《罗生门》,登载在北京出版的《晨报》上。芥川龙之介(1892—1927),这位被称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鬼才”,是大正(1912—1926)时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一九一三年二月,他就读于东京帝大英文系时,与友人一起重新出版了两起两落的帝大同人杂志《新思潮》,后来他和菊池宽、久  相似文献   

13.
余人 《中华魂》2014,(24):18-20
2014年8月11日,中国作家协会正式对外公布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名单,贺龙元帅之女、著名军旅作家贺捷生将军回忆父亲母亲的文集《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荣获散文杂文奖。今年是鲁迅文学奖首次对外公布评委投票情况,军旅女作家贺捷生的作品能在100多部入围作品中全票摘奖,实属可喜可贺。  相似文献   

14.
《杜子春》是芥川龙之介根据唐代小说《太平广记·杜子春》而写的一篇童话,发表于1920年。当时,芥川陷入了极度的精神痛苦中,借《杜子春》一文表明了自己对绝望人生的希望。通过从作者和历史两方面作考证,提出作品中的老人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而杜子春则象征着作者周围的世界。而作品中老人对杜子春的态度表明了芥川对人生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杜子春》是芥川龙之介根据唐代小说《太平广记.杜子春》而写的一篇童话,发表于1920年。当时,芥川陷入了极度的精神痛苦中,借《杜子春》一文表明了自己对绝望人生的希望。通过从作者和历史两方面作考证,提出作品中的老人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而杜子春则象征着作者周围的世界。而作品中老人对杜子春的态度表明了芥川对人生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杜子春》和中国古代传奇《杜子春传》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来探讨芥川在这部作品中要表达的思想主题,从而进一步分析芥川龙之介的创作倾向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7.
芥川龙之介小说中利己主义者的不同表现:显性的和隐性的利己主义。作家又是在两种情境中对显性的利己主义进行描绘和刻画的:即面对生死与否的利己主义选择和非生死关头的利己主义选择——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选择。通过对其小说中进化后的利己主义和原始的利己主义的分析,对芥川创作的潜在意识有一个更清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在日本文学史上,作为“新技巧派”扛鼎人物的芥川龙之介是短篇小说创作的名家。他选择短篇形式具有不可抗拒的宿命性。芥川执着转瞬即逝的人生观,这决定了其思维和艺术表现方式是瞬间式的。芥川小说所表现的内容大都是固定的、静态的、不发展的,他们在瞬间形成,在瞬间结束,因此无论芥川怎样用语言所讲述的故事去抻长它们,所完成的总恰好是短篇形式。作为理性主义的作家,芥川把对人的诠释浓缩、蒸馏为“利己主义”。表现利己主义并不一定非采用短篇形式不可,但是由于芥川的小说多取材于历史典籍,而理性主义的芥川并不关注历史发展的胎动的能量,而只从历史中提炼警句式的思考,因此,短篇成了恰如其分的容器。家庭、血缘、体质对芥川的创作也产生了本质影响。感觉细腻正可雕琢形式,寿命难长才选取短篇急就,体力不支只好放弃长篇巨制。所有这些原因之间,彼此有时互为因果,有时交相作用,形成一股巨大合力,牵引着芥川自然而然地走向了短篇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19.
芥川龙之介历史题材小说选材的新奇 ,构思的精深 ,完全得益于他深厚的汉学修养和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特别喜好 ,借鉴、移植中国古典小说创作风格与情节成为他早、中期作品的主要基调。作者认为 ,芥川从创作初期的《酒虫》到晚年的《马脚》 ,《聊斋志异》对他的影响贯穿了他创作的始终 ,完全可以说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就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日本化”。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解读《北京日记抄》的文本本身以及与该文本相关的序、书信、印象记等类文本,分析《北京日记抄》的文本生成过程及北京这座城市给芥川带来的空间幻想。分析文本生成过程的能够从中理解文本的内涵及延伸,从另一个侧面揭示近代北京在芥川龙之介生涯中的重要性。这对了解近代中国与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之间的影响关系以及芥川的近代中国观具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