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高校作为创造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源头,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创新,创新是高等教育不断发展进步的灵魂,而教育创新则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和源泉.高校应以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并取得高等教育事业的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和知识创新的基地 ,应当做先进生产力所需要的人才培养者 ,先进文化的建设者 ,广大学生利益的维护者 ,努力成为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阵地 ,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高校在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方面具有特殊的使命和重要作用.为此,高校应当按照"三个代表”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推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力度,推进先进文化的发展;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调动师生积极性,努力开创高校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是新时期我们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 ,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和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基地 ,其历史使命就是要创造先进生产力 ,创造先进文化和先进理论 ,为最广大人民谋取利益。如果培养的人才质量不过关 ,高校就不能成为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推动生产力进步的重要力量 ,就不能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创新的重要力量 ,就不能成为实现祖国富强、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 ,也就从根本上背离了“三个代表”的要求。特别是在当前连续扩招 ,规…  相似文献   

5.
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高校党委要自觉站在实践"三个代表"的前列,要努力使高校成为培养实践"三个代表"的高素质人才基地、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先进文化的建设者、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维护者,这是高校党委光荣而神圣的职责.  相似文献   

6.
“三个代表”是衡量创新人才的重要标准,创新人才应该能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能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能满足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求。培养创新人才是先进生产力的需要,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需要,是满足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因此,培养创新人才是“三个代表”思想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7.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应有之义,高校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确立人才培养的素质和目标,并要自觉贯彻落实到人才培养工作的方方面面,把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作为高校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8.
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的各项工作都直接为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高校一定要牢固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学校工作中的指导地位,自觉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师生员工的头脑,统领高校的工作,不断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  相似文献   

9.
高校辅导员工作之浅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有效的辅导员工作则是培养健全人格、良好个性、优秀品格、进取精神、创新意识人才的重要保证.因而,辅导员工作既是一项务"虚"的工作,又是一项务"实"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高校工作的实际,提出了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应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抓好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受高等教育的需求,维护好师生的利益.并认为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关键在于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1.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4.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8.
19.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20.
社会语言学将理想的语言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以R.Brown和A.Gilman的著名理论为出发点,以话剧对白及调查问卷为依据,对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单数的使用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