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古文人多雅趣,为书斋取雅名便是雅趣的一种。为书斋取雅名的事古已有之,或明志以自勉,或撷趣以寄情,题旨虽各有不同,却都能反映出文人的情趣、志行、观念、追求。诸葛亮的“茅芦”,刘禹锡的“陋室”,其实也就是他们的书斋。此种风气在明清以后大为盛行。明代桑悦的书斋名“独坐轩”,是言其小。“予为西昌校官,学圃中做一轩,大如斗,仅容台,椅各一。台仅可置经、史数卷,宾至无可升降,弗肃以人,因名之曰‘独坐’。”(《独坐轩记》)但狂放自负的桑悦之“独坐”又有独往独来、卓尔不群之意。“而天壤之间,坐予坐者意。而天壤…  相似文献   

2.
书斋名趣析     
文人好读书,好读书的文人更会为自己的书斋取个与众不同的雅号,或直抒胸臆名之,如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惜字庵"、当代史学家陈垣的"励耘书屋";或以所处之地称之,如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园";亦或以主人的名号冠之,如中国近代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建筑尚"正德、利用、厚生",而宋人感文以开园,为情而造景,开文人构园之风.相比前代,宋代文人园规模趋小,匠心日精,哲思见厚,意趣超卓,却又未有定式.文人躬自营造,悠然其间,林泉啸傲,隐逸养素.探其内核,则以藏雅与守拙为关捩.藏雅者,不在"显",不离"藏",园林建筑静秀而不违礼,精巧且不逾制;雅根于儒思,蕴意于清...  相似文献   

4.
大凡名人都有他们的座右铭。叶圣陶的座右铭是"未厌"。他曾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未厌"居,还解释说,他在任何情况下,对人世总抱着希望,决不"厌世";而对自己的工作则永不"厌足",所以取了这个意义双关的书斋名。梁启超的座右铭是"饮冰"。他给自己的书斋起名叫"饮冰室",他从1 899年开始用饮冰室这个名称。当时  相似文献   

5.
书屋趣话     
古今不少文人学者喜欢给自己的书屋(又称书斋)命名,以表明志向,寄托情怀,或自警自勉。通过这些饶有情趣的室名,可以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书屋趣话     
古今不少文人学者喜欢给自己的书屋(又称书斋)命名,以表明志向,寄托情怀,或自警自勉。通过这些饶旮隋趣的室名,可以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雅俗既是道德裁量的价值标准,又是文学批评的审美范畴。雅与俗分别对应着中心与边缘、古与今、上层与下层、精英与大众,既二水分流,又兼摄交融。随着中古文化向近世文化的转型,晋唐时期带有贵族色彩的传统雅文化观念,逐步被带有平民社会底色的雅文化所嬗代。宋代文人一方面以复雅归颂相号召,另一方面又难免随俗波靡,但是崇雅黜俗始终是其主流。宋代文人所建树的新雅观念,既有古典传统的因承,又有化俗成雅的新机。作为时代口号的"以俗为雅",其目标追求在雅而不在俗;不能简单地将宋元以降的文学发展轨迹表述为由雅向俗的倾斜或转变。  相似文献   

8.
宋代是一个充满文人气息的朝代,其以具有格调、宁静恬适且醇厚朴实的书斋生活尽显文人风雅,并以文人的志趣和审美思想影响着当时书斋家具设计的风格及陈设布局,是家具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并为书斋家具的演变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以《十八学士图》中的家具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桌案、椅凳以及床榻入手对宋代书斋空间中的家具设计、陈设及其装饰性、实用性等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以期为宋代书斋家具的样式发展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7月9日,为期四天的2011西泠春拍收官,共23个专场总成交额为15.2亿元,总成交率为89.5%。从“历代名砚”、“近现代名家篆刻艺术”、“历代古琴”、“当代玉雕”再到全国首次推出的“历代庭园艺术·石雕”,整场春拍围绕文人情怀和生活雅趣展开,可以说是一场“雅生活”的呈现。  相似文献   

10.
独特的士林文化品格造就了独特的晚明文人,而他们情有独钟的小品文,恰如一面镜子,反映出他们独特的心态.山水小品清新隽永,追求真趣,想象奇特,融俗于雅.闲适小品澹泊从容,富有闲情雅趣.追求闲适,是晚明文人崇佛向道、淡泊避世的一种方式,是晚明个性解放思想影响下的一道人文风景,也是他们掩饰其内心失意和焦灼的自我安慰.香艳小品放荡不羁,纵情声色.打破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传统道德之后,晚明文人一反常态,恣意纵情声色.这与个性解放思想和"尊情说"的影响有关,也与文人士大夫根深蒂固的风流"雅好"不无关系.但无论如何,在他们放浪行骸的外表之下,隐藏着的仍是一颗颗抱负不得施展的焦虑、困惑的心灵.  相似文献   

11.
李黎 《南都学坛》2009,29(1):47-50
室名别号,一般为使用者自己所取。对使用者而言,室名别号具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对自我的体认,二是对自我体认的表达。室名别号产生于东晋之前,盛于明清,其与东晋以前文人隐逸风尚相联系,彰显了文人独立的人格精神。文人有意识地为自己取室名别号是一个编码过程,读者解读室名别号则是一个解码过程。室名别号所蕴含的意象,往往是文人毕生精神的寄托。因此,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理解室名别号,是对文人心路历程的解读。从徐渭的室名别号切入,我们可以看到徐渭人生的悲苦与喜乐,他对于自身身份的设定,"布衣"或者"道人",得意与失意,寥寥数字之间的寄寓与向往。  相似文献   

12.
厦门中秋博饼习俗并不是由郑成功部属洪旭所发明,而是从明清时期全国多数地区都有的博"状元筹"或"状元签"的科第习俗演化而来。博状元游戏源远流长,其传播经历了从学子文人卜巧求运的雅趣到庶民家庭团圆助兴活动的演变过程。闽南一带以科名月饼取代竹制或骨制、象牙制筹条,并将博戏时节从春节前后移到中秋,使这种别致的科举文化习俗得以存留至今,这是古代科举文化现代遗存的典型事例,有其独特性和特别的价值,不仅为我们了解和研究科举制度的社会影响提供了"活化石",而且保存了一种具有鲜明中华特色的娱乐种类,为民众提供了一种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寓教于乐的活动。  相似文献   

13.
《匡庐图》的山形地貌和南方庐山不符,而与太行山的山形地貌吻合,确切地说,就是荆浩隐居的太行山洪谷的山水风光;“匡庐”是荆浩的斋号,有匡复唐朝、匡正社会之意,它与庐山别名“匡庐”只是巧合,内容上风马牛不相及;《匡庐图》不是一幅单纯表现自然的山水画,而是一幅文人书斋山水,书斋是作品的关键所在,它是继王维《辋川图》和卢鸿《草堂十志图》之后的第三幅文人书斋山水,同时也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文人书斋山水;《匡庐图》并不是后人伪作,而是唐末后梁画家荆浩的真迹。  相似文献   

14.
词于诗为别体,多抒写男女之情,且发展出一种更坦率的抒情方式,但"以雅为宗",却是两宋文人词逐渐凸显的旨趣。词在宋代既为配乐传唱的流行歌曲,自然有市井闾巷之歌与文人雅士之曲的分野。宋代都市经济繁荣,说书、杂耍、歌舞等通俗娱乐艺术成为都市的一大行业。而文人迎合市场需要,以市井语入词,以世俗之语写世俗之情,成为一时风尚。本文以柳永、秦观、黄庭坚、石孝友等文人词为例,分析宋词的俚俗化现象,以揭示中国俗文学发展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5.
元代杭州雅集之风大盛。杭地文人延续着南宋以来的文学传统,以群体的形式集会赋诗、观书题画。雅集活动是元代文人生活史的一部分,其所反映的主题和情感内涵的变迁,是展示元代杭地文人雅趣生活和精神世界的重要窗口。杭地雅集活动在元前期尤为兴盛,发展至顺帝至正年间走向衰落,雅集活动的兴衰背后,是杭州文学地位的浮沉变幻,也正是在其趋向衰落的过程中,伴随着吴中玉山雅集发展至鼎盛,元代南方文学中心完成了从杭州至吴中的转移。这对于研究元代南方文艺活动,十分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癸巳初冬,得识书画家石瑞礼先生,并于其书斋"天放堂"中作一席晤谈,相与品评论及当下国中书画界之现状与人物,颇多契合相通,令人辄生"知己难得"之感。论谈间歇,环顾"天放堂"中四壁,但见张满近作书画,书法笔触之奇正交加、水墨渲染之酣畅淋漓,在在充溢着浓烈而馥郁之文人书画气息。今世之书画家皆喜自夸己作有"文人气""书卷气",每每以此自矜自恃,然其不知所谓"文人气"非于笔墨间鼓努为力、强求可得,必须数十年霜晨夜雨、焚膏继晷之持续苦功,涵养孕育而后方可得  相似文献   

17.
厉鹗的诗词理论有重文轻道的倾向,他对诗词的艺术分析有明显的辨体色彩。传统的文体分析注重文体的共性,厉鹗的诗词文体注重的是文体的个性,他认为诗词文体的共性是建立在个性差异基础之上,没有个性便不会有共性。诗词是文人雅趣的表达方式,作为传统的文人,厉鹗认为雅是诗词的本性,反对粗豪和低俗的语体,诗文的话语方式要能体现文人的审美趣味。厉鹗还认为作家应该创造富于个性的诗体或词体,这是一个作家在创作上成熟的表现,创体要从学识的积累和品性的修炼入手。  相似文献   

18.
我的"书香居",这里是我读书、写作的地方,是我的精神家园.很久前就渴望拥有自己的书斋,可一直未能实现这个梦想.后来单位房改,才有了自己的两室一厅.按如今的眼光看面积是小了些,好在儿子媳妇都在美国,他们在那里有自己的宽敞房子,我们夫妻俩住这里也还可以.在装修新房的时候,我让工人在最大的一间房中打造了一排固定的书柜,把房间隔为两间.大一点的作寝室,小一点的作书斋.有时觉得寝室太小,我们就把书斋当作寝室的一部分,权当起居室;有时觉得书斋太小,我们就把寝室当作书斋的一部分.这样感觉很好,充分利用了空间.室不在大,有书则雅.  相似文献   

19.
"雅"作为系统翻译理论的一分子,在翻译实践中占据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是译文维持其生命力的保证."雅"代表译文的文字水平,以"雅"译"雅",以"俗"译"俗",不仅符合翻译活动的初衷,更是译者考虑读者接受能力的体现.在"信"达"基础上,为充分考虑读者在翻译中的参与作用,严复提出了他关于"雅"的理论,这是一个极具理论价值的创见.  相似文献   

20.
主要由文人创作的昆剧,是中国戏曲中最"雅"的一种。但昆剧之"雅"主要是作品形式(文词、演唱等)文雅,作品内涵并非都属"雅正"。场上搬演的昆剧包含了昆班艺人的创造,这更为昆剧加入不少"俗"的成分。在清代,昆剧和乱弹的服务对象不尽相同,而且乱弹艺人常常努力学习昆剧,昆班(雅部)的所演所唱与乱弹班(花部)的所演所唱常常"交错",故昆剧与乱弹并非不共戴天。近数十年来学界常将清代剧坛大势归结为"花雅之争",但一个"争"字无法概括昆、乱之间的复杂关系。昆剧的衰落也需要从昆剧自身寻找原因,而不应简单归因于乱弹的强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