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射日”是中国古代著名神话,在众多少数民族中也有广泛的流传。学者张勤在《中国少数民族射日神话类型与分布》一文中提到,目前已发现包括满、蒙古、壮、瑶、彝、苗等25个民族的67篇射日“异文”。与汉族的“羿射九日”神话相比,在少数民族的射日神话“异文”中,太阳的数字有所变化,射日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从易学的视野来看,“射日”神话并未脱离中国文化”天人同易”的传统,少数民族的一些射日“异文”,也可以从易学的角度给出合乎逻辑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神话是社会和历史记忆的一部分,对于人类学家来说,神话记忆不是遥远的产物,而是与当下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灾害神话就是研究隐藏在神话后面的“史实”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功能和价值.西南少数民族神话中有很多与灾害有关,如洪水神话、干旱神话、风雨雷电神话、火神话等,它们通过口传和民族文字的方式得以传承,具有防灾减灾的价值.灾害神话揭示了跨文化对灾害认知的异同,反映出灾害文化在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演进方式.灾害神话是确立一种因果关系的认知模式,它以传统知识、历史和文化记忆、宇宙观为基础,形成灾害场景的解释逻辑.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交融形成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但是近几年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冲击,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文明的演进中也逐渐开始出现了文化流失和文化退化的现象.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成为文化变迁中最需要重视的一项内容,只有将少数民族文化精髓继承和发扬下去才能保证我国多民族国家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才能让华夏五千多年灿烂的民族文化屹立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因此,对少数民族文化特征与变迁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将重点对少数民族文化特征与变迁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植物与思维——认知人类学视野中的民间植物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在利用植物的过程中,植物对人类的思维活动以及认知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形成了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即植物文化.本文在回顾"原始思维"之争和认知人类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应用认知人类学的理论,探讨了民间植物分类与土著民族思维之间的关系,并以具体的田野资料比较了民间植物分类与科学分类的异同,得出了民间分类与科学分类都是人类认识植物的正确方法的结论,这从根本上驳斥了"原始思维"或"土著思维"如同"儿童思维"的西方种族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5.
文化作为一种生存方式,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民族乡村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运行机制,乡村文化建设就是生存方式的转变和提高;少数民族自我发展能力是指对资源的认识能力、在多种经济形态上的生存能力和对制度的重构和建构的能力等;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少数民族加强文化建设和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与发展使网络传播成为当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新途径。少数民族文化网络资源是少数民族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文章通过文献研究对少数民族文化网络资源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结合网络传播的发展趋势,提出利用Wiki优化少数民族文化网络资源建设的构想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曾路 《民族学刊》2019,10(6):83-88, 134-136
定向思维模式的建构与解构实际上反映出认知结构的二重性特征,两者在文化认知活动中可互为挹注共存于对立统一关系里。因此,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范式的研究,不仅要重视建构之功能催生的符号化文化构成,还应关注解构之功能显现的非常见的文化元素。同时,只有弄清楚定向思维模式的建构与解构在文化认知中的意涵,才能明确定向思维模式的“趋向”和“专注”特点以及“惰化”和“孤立”倾向,从而为牵及民族文化事项的认知固化与迁移提供理论工具并用以指导多元文化实践。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化交融的前提是文化的多元性,少数民族在民族族源上的文化认同、历史认同,都体现着二元化和多元化等复杂性.随着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入,少数民族延续的传统文化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它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象征.所以,民族文化的传承与革新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9.
大众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文化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兴起的文化现象,是社会工业化的产物.少数民族文化也要通过与大众文化融合的形式实现繁荣和发展.大众文化本身具有的通俗性、娱乐性、平民性也为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入提供了契机.提升大众文化的品位与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应该成为有机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0.
贵州是多民族聚集之地,有49个少数民族世居在这片土地上,侗族、苗族、仡佬族、布依族、水族等少数民族在此男耕女织、薪火相传,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厚重多姿又弥足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少数民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又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本文试图从少数民族文化中的英雄史诗、节日文化、民族信仰、革命历史、谚语俗语等几个方面挖掘出丰富的德育性内容,以便丰富我国国民教育中的德育内容和方式,并提高德育的有效性,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道德力量.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民族共有性"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要求我们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中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吸收,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应有地位.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的意义进行了论述,并对其发挥作用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悠久并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类型繁多的节日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西南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曾发挥多种不可替代的功能,新时期这些功能虽然已经发生了变化,但仍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自信心、爱国主义教育,增加旅游特色和亮点等多种现代价值.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节日文化同其他非物质文化一样面临消失的危险,主要是传承方式落后等原因造成的.如何充分发挥传统节日文化的社会经济效益,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论乌江流域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众多,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这些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促进乌江流域社会发展与经济进步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为例,对乌江流域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西北少数民族神话内容的审美思考吕霞在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园地里,西北少数民族神话堪称一朵绚丽的奇葩。作为西北少数民族文学的源头之一,这些神话以其瑰丽奇幻的丰姿展现着这块土地特有的草原游牧文化的主要内涵和丰富神韵;体现着传播时代的原始性特征,它是人们原始经...  相似文献   

15.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是我国高校学生队伍重要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成长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是未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需要重视民族文化差异、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本文在分析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新时期高校...  相似文献   

16.
大众文化作为现代文化的主要形态,能够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更新少数民族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借助现代传媒增强少数民族的文化自觉,推进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在平等、创新氛围中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大众文化会导致少数民族文化一定程度的自我迷失,这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17.
消费文化是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影响着少数民族文化现代转型。消费文化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关系,体现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社会现代化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消费符号化趋势,品牌、名牌意识深入人心。消费文化的形式丰富多彩,促进观念转变,民族间的相互理解认同。大众传媒无孔不入的在少数民族文化转型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改变着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8.
桂中民族地区拥有非常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发展前景,论文对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格局下,古老的中国正走在文化复兴的道路上,在国际事务中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位置。中国文化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上升为关系到这一代人甚至下一代人精神层面的重要话题,华夏文明发端于最早的神话传说,近现代又衍生出后现代神话,这种文化的出现推动了我国文化发展,更刺激了学校学生对于文化的重视,如何利用这些神话传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我们当前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简要分析神话文化的意义和实际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解决方法和创新思维路径。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交融形成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但是近几年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冲击,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文明的演进中也逐渐开始出现了文化流失和文化退化的现象。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成为文化变迁中最需要重视的一项内容,只有将少数民族文化精髓继承和发扬下去才能保证我国多民族国家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才能让华夏五千多年灿烂的民族文化屹立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因此,对少数民族文化特征与变迁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将重点对少数民族文化特征与变迁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