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国外交3.0版:十八大后的中国外交新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化发展和中国融入世界程度的加深,国际安全压力和国内发展压力均呈现急剧上升的态势,对中国外交长期坚持的一系列战略原则和思维形成了严峻挑战,要求推动中国外交转型,在更宽视野和更高平台上把握中国和平发展的方向。中共十八大对中国外交进行了重新规划,中国外交在心态、姿态、理念及行为上,正从"被动应对内外挑战"的压力型外交向"主动进行布局谋势"的动力型外交转变。十八大以后的中国外交将呈现为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革命外交、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外交的3.0版外交,步入了负责任大国外交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2.
21世纪初,中国和平发展步入新阶段,中国崛起的国内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中国和平发展迫切需要外交创新开拓新局面,外交肩负着中国崛起的和平诉求、发展诉求和责任诉求。在和平发展战略的引领下,中国外交创新出现了新变化,外交策略更加奋发有为;外交理念强调合作共赢;外交视野突出全球意识。中国和平发展战略承载着实现中国崛起的历史重任,实现中国和平发展战略有赖于外交理论、外交制度和外交实践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3.
政治文化与外交密切相关。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上,以不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积极吸收西方政治文化的合理成分而形成的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其根本特征是追求和谐。和谐孕育了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而中国外交从传统的双边到多边,从政治外交到经济外交与公众外交均体现了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4.
文化外交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甫 《理论界》2014,(2):48-51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实力的上升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面对中国的崛起,一些西方国家发出了不良言论,"中国威胁论"、"中国新殖民主义论"、"中国傲慢论"等歪曲中国发展模式的论调甚嚣尘上,并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不断出现新的内容。打造中国的文化外交战略,通过文化交流引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理解,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对和平发展的中国意义重大。文章通过回顾中国文化外交的发展历程,理清了中国文化外交的成果,同时分析了中国文化外交发展中的不足之处。笔者认为,未来中国必须评估文化外交战略资源,做好战略分层,充分运用中国文化资源的多元性和丰富性,结合中国整体外交布局,构建系统的文化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5.
陈以定 《学术界》2012,(7):79-87,272,275
外交话语不仅是外交实践的工具也是外交中意识形态的载体,而国际话语权也是通过外交话语加以建构的,外交话语之所以能产生国际话语权,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所蕴涵的意识形态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同。从中国外交话语变迁来看,60多年来,中国外交中意识形态经由了从革命型意识形态到发展型意识形态的深刻转型。从中国外交话语特点来看,当代中国外交中和谐型意识形态建设的方向是扬弃阶级性与体现人民性、包容多样性与富有批判性、保持民族性与赋有国际性。从中国外交话语传播来看,当代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的主要任务是构建中国外交话语体系、推进理论研究、拓展话语平台和创新话语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外交是中国体制内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外交权力和外交职能是历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赋予的.宪法赋予全国人大最高权力机关的地位,以及人大作为中国代议机构的职能,使得全国人大开展的议会外交兼具其他体制内外交无法企及的特殊权重以及"既官又民、亦官亦民"的松散特点.在长期的外交实践中,人大外交形成了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双边友好小组、参与国际及地区议会组织、以及"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外交形式.人大外交从体制到实践都日趋成熟,在中国外交的整体部署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三个世界”理论是中国外交理念的重大转折 ,也是中国外交政策转型的开始。邓小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 ,从而实现了中国外交的彻底转型。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是对毛泽东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8.
袁野  王光厚 《理论界》2013,(7):156-159
中国的周边外交服从于中国外交的总原则。由于周边外交的独特性,因而在中国诸多外交原则中有一些原则对于周边外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分析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互利共赢的原则、求同存异的原则等主要周边外交原则。  相似文献   

9.
张辉 《理论界》2010,(3):201-204
本文概述了21世纪初国际环境的特点,分析了这种国际环境对中国的利弊影响,认为21世纪初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是利弊共存,机遇与挑战同在。从总体来看,是利大于弊,机遇大于挑战,因此,中央将这一时期确定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依据是科学的、合理的。最后针对利弊共存的国际环境,从多边外交、大国外交、睦邻外交、经济外交、热点外交、军事外交、总体外交、情感外交等八个方面探讨了中国所应采取的具体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10.
论90年代中国多边首脑外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边首脑外交是当今世界外交发展的主要形式,也是世界全球化,全球一体化在外交领域的具体体现。90年代,我国领导人积极参与开展多边首脑外交,不仅使中国外交活动与当今世界外交发展同步,而且使中国外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90年代中国全方位多边首脑外交呈...  相似文献   

11.
要素集聚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要素流动是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中国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机遇,通过实现世界资本、技术与管理等生产要素向中国集聚,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要素集聚”是世界经济继中心外围结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阶段后的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对外开放形成的要素集聚机制创造了世界各类生产要素使用和增值的共同机遇,这是中国对世界经济贡献的特殊方式。要素集聚必然导致资本、生产和出口能力向中国的集中,这种意义上的所谓世界经济失衡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在当代世界经济条件下,要素集聚能力、购买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三种类型的国家核心能力。总体上讲中国拥有前面的一个半。因此,中国需要扩大需求以增强进口能力;推进改革以形成体制与技术创新能力。同时,还要培育自身的高级要素以实现更高水平的要素集聚。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税制实施已经10年,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后给税收工作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国现行税制很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改革。本文分析了我国现行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革我国现行税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袁振喜 《河北学刊》2002,22(6):103-106
本文尝试用一种小说观念来观照新感觉派小说 ,并将之放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 ,来考察它的历史意义。小说是对于人类自身存在的认识、保存和再创造。新感觉派小说保存了中国 2 0世纪 30年代上海出现的局部的片面的现代化图景 ,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发展我国证券市场中的机构投资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入手,阐述了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机构投资者的必要性,分析了制约我国机构投资者发展的制度原因和影响我国机构投资者发展的内在原因,并得出我国证券市场今后的发展思路:加快法制建设,强化监督管理;提高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能力;加强新的金融产品的开发,适时推出股指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工具。  相似文献   

15.
作者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边境贸易的发展历程,进一步论述了“超越边境贸易的发展”这一新概念,概括了新世纪新阶段云南边贸发展的新特点,指出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形成后,在WTO法律、规则、原则框架下云南边境贸易发展的客观规律、发展趋势及其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会展经济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展业在现代服务业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我国发展迅速,会展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本文从宏观经济角度,探讨了会展经济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会展的经济与社会效应、我国会展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我国会展业发展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会展业健康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7.
冯今源  胡安 《河北学刊》2002,22(5):18-22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我国宗教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舞台上扮演何种角色,占据怎样的社会地位,发挥怎样的社会作用?我们应该如何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作者希望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能有利于我国宗教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有利于我国宗教界再有一个更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时代背景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最新实践,系统总结了世纪之交中国共产党在价值理论建设方面的新规律、新问题,渗透着一系列新的观点和思想方法,是对党的价值理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贯彻科学发展观精神是每个高校教师的职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让科学发展现进教学课堂、入师生头脑是每个高校教师的职责.  相似文献   

20.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有必要对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变迁进行一次梳理。通过对生活史的梳理,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中国人民在过去几十年的生活变化轨迹,从而更全面地把握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并对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小康社会思想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同时,对于建构未来可持续的、健康的和充满幸福感的、多样化的中国社会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