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爱德华·萨义德是著作等身、卓有创建的杰出学者,他集学术研究与政治关怀于一身,是公认的后殖民理论的重要奠基者。萨义德的创作可分为“文学一政治一人文主义”三个阶段。在后两个阶段,他不仅关注历史问题研究,还强调文学与政治的交叉关系,并提出了“既是政治的,同时又高于一切理论术语”的概念模式,坚定地选择了以人文介入政治的艰难道路。萨义德不仅指出社会政治文化的复杂关系以及人文知识话语介入其中的可能性,同时也指明了在历史与政治的双重道德面前,知识分子应“向权力说真话”。本文以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身份、话语和政治为主线,通过挖掘他相关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以期带给读者深入思考与启迪。  相似文献   

2.
在萨义德等人提出的后殖民理论中,东方与西方的拥有的话语权不平等.自殖民时期起,东方逐步成为了被控制和解释的"他者",在被动接受和主动学习中成长.本文探讨了西方话语中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东方形象和东方形象的形成过程,强调了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立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先秦两汉史传文学虽然属于典型的历史叙事作品,但是并不能由此说明转喻的文本构成模式在作品中占到了绝对优势的地位。受中国古代历史意识"通""变""具象思维""情感介入"四个方面特点的制约,史传文本中的隐喻和转喻两种文本肌理形成了平分秋色、相得益彰的局面。通和变的史观决定了历史叙事在时间和因果关系上的转喻,具象思维和情感介入生成了历史叙事在形象和审美关系上的隐喻。最终解释了史传文学具有文学与史学二重性质的深层原因是隐喻与转喻两种话语生成肌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文化与帝国主义》是萨义德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后殖民理论的经典著作,其主要内容是对19至20世纪英法文学经典的解读。在这部著作中他主要以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这一普遍性的文化形式为切入点来研究文化与帝国主义的关系。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萨义德提出了一种“对位阅读法”,这个方法贯穿全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批评观念、阅读视角和批评方法。本文将对“对位阅读”这一方法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爱德华·W·萨义德的《掩盖伊斯兰》阐释了伊斯兰文明被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媒体"妖魔化"的内在过程及其原因,进一步揭示了经济政治权力与话语权的内在合谋.在话语权被垄断的情境下,美国等西方媒体制造了一个被扭曲的、刻意掩盖的、偏见化的伊斯兰世界的图景.这是萨义德在美国所体验到的失真的伊斯兰文明.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与以色列的人文往来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官方的高层互访与民间的友好往来为新中国对以色列的人文外交提供了丰富资源和有力保障;教育交流、友好城市、农业合作、科技合作等多领域往来深化了中以关系、促进了中犹文明对话、形成了"官民并举"的人文外交模式,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新的挑战面前,如何进一步推进中国对以人文外交,则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吴向辉 《现代妇女》2014,(12):I0023-I0024
福柯权力话语理论探讨原语权力话语与译语权力话语之间的权力抗衡对译者翻译策略的影响。任何翻译活动和理论研究都与文化历史和现实政治有着内在必然联系。本文试图基于福柯权力话语对翻译的影响,重点探讨翻译与权力话语之间的制约关系。在不同文化语境背景下更全面合理地探索翻译理论的文化潮流。  相似文献   

8.
新乡贤是什么?围绕这一基本问题,本文先从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出发交代新乡贤出现的历史逻辑,在此基础上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即从国家的视角、乡贤自身的视角以及"他者"的视角,来考察新乡贤的特征、生成、形象及其意义。通过这种远近高低的观察对比,试图呈现出一个真实、鲜活和饱满的新乡贤形象。本文的基本结论是当代乡贤及乡贤政治的产生是国家与社会互动作用的结果,某种意义上体现了贤能政治在基层社会的回归;此外,新乡贤是一种国家授予的荣誉和身份,是地方政府政治吸纳与乡村精英政治投资互动的产物;同时,在不同话语和思潮背景下,新乡贤呈现出了不同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多党制是摩洛哥政治最重要的特色之一。自独立以来,摩洛哥王室集团与进行政治参与的政党之间的关系总体稳定,且政党在维护摩洛哥民主形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与摩洛哥多年来高效的政党治理有很大关系。本文通过对摩洛哥三个历史阶段进行考察,得出了以下结论:摩洛哥政党治理的模式具有"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四个路径"的鲜明特点:一个核心是维护摩洛哥君主立宪制的政权稳定;两个基本点是实现"权力共享"与"民主形象"构建;四个路径为"分而治之"、军事威逼、政治多元化、笼络与平衡。摩洛哥政党治理做到了分权与集权相结合,政权与王权相结合,君权与民权相结合。这种治理模式既维护了摩洛哥王国的政权稳定和社会发展,又促进了摩洛哥的渐进式改革,还有效地处理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孝:从权力话语到人道本色 "孝"在古代被政治化、权力化了,成为一种权力话语与意识形态话语.在"父为子纲"、"家无二尊"的政治性的权力构架下,家庭关系是天然不平等的.传统"孝道"建立在宗法等级权力,而非父母子女权利一体平等、个性自由的基础上.因而,必然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