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儒学造诣颇深的好友蔡方鹿研究员惠赠其新著《朱熹与中国文化》 (贵州人民出版社 2 0 0 0年 1 0月出版 )。忙里偷闲 ,细心拜读 ,掩卷沉思 ,深感她是一部集朱熹研究之大成的佳作。博采众说 多有创新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史上 ,朱熹是继孔子之后最杰出的思想家和儒家哲学的代表人物 ,对宋代以降的中国社会乃至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都具有相当影响。为了深化学术研究 ,弘扬中国文化精华 ,作者在精读朱熹原著的基础上 ,博采众家研究朱熹之说 ,与文化传承和现当代社会发展有机结合 ,依山铸铜 ,煮海为盐 ,多有创新。譬如“心性论”是朱熹哲学的…  相似文献   

2.
蔡方鹿教授从事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至今二十余年,从一开始他就一直专注于宋代,而于朱熹用力甚多。积多年的研究心得,厚积薄发,近年来连续出版了数部有关宋代哲学文化的专著,其中对朱熹的创获犹多。继2000年推出《朱熹与中国文化》一书后,最近又出版了《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一书,对长期以来朱熹研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朱熹经学首次进行了系统而精深的研究,取得了值得称道的成果,不仅为朱熹经学的研究,而且为整个中国经学史的研究都作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这确实是一部值得向学术界推荐的学术力作,故将初步感受略述于…  相似文献   

3.
朱熹理学自宋至明清在徽州地域社会各个层面深入人心,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徽州人的思想观念、行为处事方式,影响了徽州的民风民俗。这种理学的普世化、民间化有深刻的时代和社会原因。朱熹理学在徽州的普世化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徽州文化生态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生动示范。  相似文献   

4.
蔡方鹿教授研究中国哲学二十多年,在许多方面颇有建树。尤其对宋代理学用力甚勤,对朱子学颇有研究。自2000年赴台湾出席“朱子学的回顾与21世纪的展望”学术研讨会回来后,他潜心研究朱熹经学,历经四载,写就《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一书(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这是目前系统研究朱子经学的一本专著。这部书分两部分。前半部分系统介绍了中国经学的历史发展,可作为简明扼要的经学史来读。经学是中国文化的根柢,是中国传统精神价值的载体,蕴含中国文化的精华。历代儒者均尊经注经,在本书中,研究经学史的价值也是整理朱熹经学的理论理路。本…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文化史上,朱熹是“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集大成者。他的文化结构,具有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典型性,也有宋代理学文化的典型性;而且,还与闽文化的传统结构有着血肉联系,鲜明地继承着闽文化优良的爱国传统和学术的开拓、创新精神。本文仅就其格物致知论与文化结构谈一些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6.
朱熹是中国近古文化巨子,闽学是以朱熹为代表的、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的一个重要学派.在今天,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朱熹和闽学,批判地继承闽学这份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对于团结海峡两岸炎黄子孙,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对于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促进福建开放和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福建既是闽学的发源地,又是受闽学影响最深的地区之一,为了推动闽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我刊决定从本期起开辟"闽学研究"专栏,为学术界研究朱熹和闽学提供一个理论园地.我们热诚希望海内外闽学研究者踊跃来稿,并提意见或建议,支持我们把这个栏目办好.  相似文献   

7.
关于朱熹哲学思想的评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创立了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之一。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剖析与批判朱熹的哲学思想,给以适当的评价,这对于清除封建思想毒素,总结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朱熹理学思想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朱熹理学思想体系中的实学思想,却仍是一块空白。我所以撰写这篇文章,不仅是为了补朱子学研究的这一空白,而且是想通过解剖朱熹理学体系中的实学思想,具体地说明理学与实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研究中国实学史理出一条发展线索。朱熹在自己的著作中,曾多次地使用过“实学”这一概念,并且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他的实学思想。在《大学章句序》中,朱熹指出,从汉唐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他的实学思想,是在同俗儒的“无用”与佛老的“无实”的辩论中发展起来的。他的实学思想较为丰富,主要有:实理论、实性论、实功论、实践论和经世论。  相似文献   

9.
对于杰出的思想家朱熹,应该说:他首先是杰出的哲学家,其次才是杰出的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和诗人。但由于他在哲学方面的声誉太高了,以致于淹没了他在文学和诗歌方面的声誉,使得人们对他的文学和诗歌缺少应有的重视和研究。我以为在十二世纪下半叶的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朱熹的成就虽不足与陆游、辛弃疾并驾比肩,但较之于范成大、杨万里和陈亮诸人是毫不逊色的。故本文试图对朱熹的诗和诗论作一番探讨,以期进一步引起文学界对朱熹研究的充分注意。  相似文献   

10.
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亦是著名文学家,在中国学术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百年来学界对朱熹理学与其文学每一类别及文学著述的关系基本都有研究,并且不乏重要的见解,但也存在着系统性、综合性研究有所不足,因而缺乏从总体上打通理学与文学关系的深刻见解。这就要求我们跳出单一的视角和范围,从整个中国学术文、史、哲贯通联系的视域出发,结合时代与历史的发展来系统研究、深入探讨朱熹理学与文学的相互关系及其重要意义,以推动未来朱子学研究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朱熹理学是南宋以后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它统治思想界数百年,影响深远。徽州是朱熹的祖籍,加上徽商的扶助,朱熹理学与徽州渊源极深。明末清初,徽州号称“理学之邦”,“东南齐鲁”。今天研究朱熹理学在徽州的流传与影响,对批判继承中国民族思想文化史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朱熹辩     
朱熹是中国中古时期的伟大思想家,令人遗憾的是,却长期蒙受着许多误解、冤屈。以下,笔者只就其中三个主要问题作一简略的辨正。 一、关于在抗金斗争中,是否投降派的问题: 朱熹早期是坚决主战的,这一点学术界已无疑义;问题在于后来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由主战变为主守。于是,部分学者便据此论定,朱熹是个投降派了。把主守与主和、主降相提并论,这显然是概念上的混淆,因为朱熹一贯反对对金和议,反对降敌;而更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以来的朱熹思想研究呈多向展开态势,本文拟就学界关于朱熹思想与佛教、朱熹思想与道家道教关系的研究进行综合考察与分析,认为十余年来关于朱熹思想与佛家、道教关系的研究成果是丰硕的,成就是卓越的,将在朱熹思想研究中扮演承前启后的角色,并对宋明理学研究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朱熹最早彻底地以文学眼光看待楚辞,他自觉抛弃了楚辞研究中的经学标准,抓住了楚辞抒发情感、表现忧患意识的总体特征。朱嘉又最早比较彻底地从整体上把握楚辞的意象,深刻正确地揭示了作品的意蕴。朱熹在楚辞研究中的巨大贡献,与他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关。  相似文献   

15.
朱熹哲学担当了重建价值理想,整合儒、释、道三教文化以及理论形态转型的历史责任。朱熹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体现了求理精神、主体精神、忧患精神、力行精神、求实精神、道德精神和开放精神。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的话作为古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朱熹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 ,其影响也是深远的。朱熹不仅谙熟儒家经学 ,而且对于儒家以外的百家之学也表现出浓厚兴趣。他生于福建 ,一生的主要活动也在福建。自青年时期 ,他便好学深思 ,老而弥笃 ,故其建树颇丰。朱熹的学说经过门人的弘扬 ,形成了专门的学派 ,历史上把以朱熹为代表的这个学派称作“闽学”、“朱子学”。这既是一个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学派 ,又是一个具有深远历史影响和国际影响的学派。如果说闽学在诞生之初就吸纳了八闽文化的诸多养分 ,那么当它壮大时其成熟的芳香便透过“国…  相似文献   

17.
朱熹诚信思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是朱熹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朱熹对诚、信内涵作了精辟地分析,并对诚信的伦理意义和方法论意义作了进一步阐发,建立了理学家体用统合的诚信道德理论.朱熹诚信思想意蕴丰富,对中华民族的诚信传统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朱熹与李退溪的义利观既有重义轻利的共同点,又有思想资源继承、理论侧重点的差异。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加深认识中韩儒学的共性与差别。有关朱熹与李退溪的心性论、性情论、理气论、易学思想等的比较研究,中韩两国学者已多有述作,本文暂不涉及,本文拟对朱熹与李退溪的义利观作比较研究,以增进对二者哲学思想的认识。朱熹与李退溪在义利观方面总体而言见解是一致的,即都主张以义为上,重义轻利。但就具体的认识而言,二者有不同的表述。在继承的思想资源方面,朱熹主要是继承中国儒家正统主流思想的义利观,即严于义利之辨,重义轻利,直至最…  相似文献   

19.
朱熹是宋代道学与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与朱子学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热点.整体把握朱熹与朱子学的研究,不难发现其中存在五大研究范式,即学案设立范式、历史考证范式、体系重构范式、纵横比较范式与创造诠释范式.五大研究范式各有长处和短处,都为进一步研究朱熹与朱子学提供了重要的资鉴作用和反思启示.  相似文献   

20.
朱熹研究是当代学术的重要课题,然而学界对朱熹的文学成就却缺少注意。其主要原因是朱熹作为理学家的巨大名声掩盖了其文学家的身份,他对后代文学的负面影响更使后人误认为他对文学取拒斥的态度,于是朱熹的文学家身份被历史性地消解了。本文认为只有当我们摆脱了这种历史性消解之后,朱熹的文学史意义才能得到较为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