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戏曲改革是解放初中央政府发动的对戏曲艺术全方位改革的大举措,从剧目的创作、表演及演员的社会地位的提升都做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从而使戏曲艺术绽放出新的活力和魅力。然而由于在改革的过程中,过于与政治相联系,脱离观众的审美情趣和品味,导致戏曲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伴随着失误。在这场改革运动中,评剧由于正处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借助改革的力量向前迈进,因此,戏曲改革促使评剧艺术走向发展的顶峰。  相似文献   

2.
明清五百年,山西商人在事业成功的同时,身体力行积极投资开办戏班和票社,培养本土戏曲艺术人才,探索戏曲艺术改革与发展,并且通过商贸活动把山西的戏曲艺术传播到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同时还引进外来戏曲艺术,促进了山西戏曲艺术在声腔、器乐等方面的革新,焕发了山西戏曲艺术的青春。  相似文献   

3.
明清五百年,山西众多商人在事业成功的同时,身体力行地积极投资兴建戏班和票社,培养了众多本土戏曲艺术人才,热心探索戏曲艺术的改革与发展。并且通过各种商贸活动以及搭建会馆把山西的戏曲艺术文化传播到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同时吸收外来的戏曲艺术营养,促使山西戏曲艺术在声腔、器乐等方面的革新,促进戏曲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戏曲要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就必须“现代化”。本文从三方面论述了这个问题:一、中国戏曲史实际上是剧种兴衰史,老剧种的出路在于改革,在于“还俗”;二、戏曲是最民族化的艺术形式,容易为世人所接受;它的写意性与假定性特征与现代艺术相通,但戏曲无论本质精神或表现程式都有许多与“现代化”相悖之处,必须改革;三、市场经济加快了戏曲“现代化”的进程。本文还对目前戏曲创作现代化问题上存在的一些误区予以批评。  相似文献   

5.
折子戏的成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戏曲抒情特性和表演技巧化的体现,二是戏曲点线结构演进的必然,三是戏曲艺术对明代前中期精神伦理化的反动。折子戏是传统戏曲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的一种必然演进,是戏曲艺术应对明代社会的新变而做出的一种积极调整。折子戏这一艺术形式在当前的戏曲艺术改革中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延安"旧剧革命"体现了新的意识形态对于传统戏曲借用和改造的意图与行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大规模戏曲改革运动的先声。在平剧《逼上梁山》的编演过程中,这场"旧剧革命"的运行机制得到了具体呈现,它以"政治的需要"作为核心内容,同时也保留了民间审美资源的运作空间,显示出民间和政治两种话语和传统相互纠结、生成的张力关系与状态,并且对于当下的戏曲改革活动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戏曲表现现代生活的理论是在长期的戏剧实践中逐渐形成和成熟的。 2 0世纪 ,自“旧戏改革”的理论主张提出 ,经过充分的戏剧实践和理论准备之后 ,“话剧民族化与旧剧现代化”的理论成为中国戏剧遵循的发展道路。戏曲表现现代生活是这个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戏曲“现代剧”的确立 ,使现代剧和历史剧共同成为中国戏曲的基本形式 ,由此开始了中国戏曲的历史新纪元。张庚戏曲现代剧的理论为中国戏曲寻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戏曲现代化的目的不仅仅在戏曲本身 ,而是整个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8.
1942年,由杨绍萱、齐燕铭等集体创作的《逼上梁山》有力地呼应了中央文委有关"创造直接为战争、生产、教育服务的历史剧"和《讲话》中文艺为政治和工农兵服务的精神,为毛泽东高度赞赏。建国初期,戏曲改革的文化改造使命和直接的政治功利目的发生了冲突,主管部门不断地调适戏曲改革的脚步和力度,以期平衡戏曲、观众、意识形态三者的力量。对杨绍萱的批判既是这种调试的具体深入,也是多元历史剧改编原则相互碰撞的表征。  相似文献   

9.
元代是中国古典戏曲的高峰,叙事性文学是主体,本文以关汉卿戏曲教学为例,尝试进行本科生古典戏曲课堂教学的改革,希望通过学生参演,能够使其在道具制作中了解社会背景和民俗;在人物语言和对话中把握元杂剧剧本体制的基本特征,以《窦娥冤》一剧的实践性总结学习达到以点带面地学习关汉卿其他杂剧创作。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戏曲在20世纪50 年代的戏曲改革之后,使专业化分工的艺术生产方式得以实现.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戏曲的生命力在以西方流行音乐传播为主要基础的大众文化消费方式的冲击下日渐式微.由此,中国流行音乐人在不断探索一种使戏曲融入流行音乐的新形式,虽然当前略显凌乱,但仍昭示了一种新的、独到的艺术欣赏原则正在崛起.因此,只有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母体生长,中国流行音乐才能在当代流行音乐的图谱上开掘出具备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新音乐类型.  相似文献   

11.
以近年来"儿童哲学教育+戏剧教学DIE/戏剧游戏"的教育理念与实践为契机,将其中的"戏剧教学DIE"扩展为"戏剧教学DIE"、"创造性戏剧""表演游戏"等应用戏剧的综合。针对学前幼儿的学习特点,以具身取向的戏剧工作坊为教学模式,开展戏剧工作坊"儿童哲学教育"模式建构及行动研究。研究显示本模式的实践路径包括"绘本戏剧教学-即兴偶戏-表演游戏-反思对话"四环节,教师策略包括"具身教学操作策略"及"具身情绪体验设计"。未来研究可考虑该模式本土化再建构。  相似文献   

12.
引雅入教——地方戏曲资源向古代文学教学的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戏曲资源历来是高校教学就地取材的源泉,将此引入大学古代文学教学课堂,既能改变传统教学只重文本的单一现象,进而达到文本与演唱两者兼容的教改效果,又能为传承戏曲文化培植坚实的青年受众。笔者采用“读、示、唱、演”四字教学法,达到较好理论与实践、文本解读与表演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随着儿童哲学在幼儿园的深入推广,其与幼儿园中常用教学策略的结合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儿童哲学传统中单纯强调“对话”的“探究团体”面临着难以持续吸引幼儿参与、忽视幼儿的情感及忽视幼儿除口头语言之外的多种表征等问题。因此,为解决儿童哲学在幼儿园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困难,笔者结合幼儿园教师在实践中常用到的戏剧教学策略,将教育戏剧引入儿童哲学中,通过论述教育戏剧与儿童哲学在理论基础、教学法属性(目标、内容、教师与幼儿的角色)方面的天然联结,及教育戏剧融入儿童哲学的五方面意义:扩展幼儿表现自我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儿童哲学活动的规则、为参与者营造安全的氛围、更好地处理讨论中出现的突发情况、实现从“认知”到“实践”的转变,进而提出教育戏剧融入儿童哲学的两条路径:“肢体与声音的表达”在儿童哲学中的应用及“戏剧策略”在儿童哲学中的应用,最后阐述了教育戏剧在儿童哲学中应用的局限与展望。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在戏曲研究中对“戏剧”和“戏曲”两个概念的使用是有分寸的。“戏剧”是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别的演剧艺术的总称 ,“真戏剧”是对我国民族戏剧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称呼 ,“戏曲”则是指戏剧文学中的曲词部分  相似文献   

15.
“两课”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课"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两课"教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具有方向定位、方法论指导、内容提炼与综合、主体的动力支持和直接教育等一系列功能。"两课"教学应当准确把握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结合点。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中国戏剧史上,党领导下兴起的"红色戏剧"是一个重要的戏剧现象.它经历了苏区红色戏剧、抗日战争时期红色戏剧和新中国红色戏剧三个阶段,对我国戏剧艺术发展、对革命斗争乃至对党内政治斗争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文学的社会功能是文学价值的体现,明清女性以序跋的方式表达了她们对戏曲文学价值的独特认识。除了推崇戏曲具有维护封建伦常、批评不良风气的风教功能外,她们又由女性自身地位和遭遇的联想引发出对戏曲抒情功能的认同与提倡;同时借戏曲艺术以表达她们建功立业、不甘雌伏的名世愿望。尽管她们的视野不及男性开阔,且多为感性的体悟,但话语中时常透露出强烈的女性自我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有效性"目标的达成,受以下问题制约:教学目的与接受目的未能实现有效对接;教师囿于知识论的思维模式,对教学的价值目标和情感目标落实的不够;教学方式上以灌输为主,对话、交流和情感沟通比较缺乏。课程改革应该以"有效教学"为理念,教学目标由注重知识掌握转向注重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反思和批判。通过彰显本课程的目的性价值,提升学生的接受意愿,实现本课程教育目的与接受目的的有效对接。通过"问题"和"对话"的启发式教学法,建构"授"、"受"双方的主体间性关系,增强学生基于个性化存在的理论运用能力,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回顾了古今中外教育家和谐教育理念,结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般规律和内在逻辑,对《学记》中蕴含的和谐教育理念进行了系统梳理:教育目标的和谐是指引,教与学的和谐是根本,教学内容的和谐是载体,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媒介。  相似文献   

2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和主环节,它体现了德育首位的原则和社会主义的办学方针。如何有效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是党和政府、高等学校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抓好教学评价工作是其中一项行之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