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众传播的导向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传播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和导向责任,必须具有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对正义事业的责任感,对人民群众和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认为大众传播者既是信息的输送者,又是信息的把关人,他们在为受众提供必要信息的同时,指导受众在信息选择中避免失误,表明信息传播者与受众在传播效果的追求上是一致的,这正是传播者所要承担的主体责任;大众媒介在提供的信息中总是赋予了一定的观念或价值指向,不会不影响受众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思考和理解,也不会不影响受众的行为。因此,大众传播必须把提高公信力放在首位;同时,大众传播还受社会的控制和约束,政府通过限制、管理、协助和参与等方法,通过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对媒体实施干预或制约,其目的是为媒体创造一个良好的运作环境,以保证大众传播得以健康和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2.
手机媒体是一种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大媒体之后出现的、以手机为载体的媒体,手机媒体传播的特点是即时的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结合,我们可以称之为"人际大众传播"。本文认为,作为"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重要成员,手机媒体对大众传播的广泛参与,优化了传播过程,弥补了以往大众传播的缺陷,同时也打破了主流媒体原有的传播思路与格局,对主流媒体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节目主持人的传播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信息本体出发 ,通过广播电视媒介的角色——节目主持人的传播行为与传播活动 ;论述了信息相互交流系统的模式化进程 ,由此导致现代传播观念的衍生 ,即媒体的中介作用必须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很好地结合起来 ,行之有效地引起受众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并积极进行反馈 ,真正形成传媒与社会的交流互动  相似文献   

4.
继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体之后崛起的网络媒体 ,融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于一体 ,在新闻传播理念、传播模式、传受关系以及新闻采写与接受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着重从受众多元化信息需求和网络新闻接受方式变化的角度 ,探索网络新闻写作的一些技巧和规律  相似文献   

5.
人际传播运用在大众媒体上,改变的不仅是电视节目的语态,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大众媒介的传播观念.这种观念上的创新被社会所肯定.作为典型的人际传播集中代表的电视谈话节目,更是为业界与学界广为称赞.但是,在这一看似简单的传播活动中却包含着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方面,节目的进行,是以主持人在现场面对真实的嘉宾,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信息交流而展开的,这就体现了个人话语的特色,也就是人际传播的特色.另一方面,作为节目本身,这一人际传播的内容却是要在大众媒体中进行传播的,具体播出的内容,又必须符合大众传播的规律与要求.在这两方面中,电视谈话类节目如何更好地前进与发展,成为关注的中心.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传播是信息化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信息化社会环境中 ,互联网的异军突起 ,打破了以往大众传播媒体对信息的垄断格局。一方面人们在互联网上人们拥有发布信息的自由权利 ,另一方面也应承担起对应的互联网传播媒体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可以提供互联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7.
与大背景的文化转向相一致,在传统新闻媒体数字化转型以及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融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为一体的新型传播语境下,种种迹象表明:新闻传播发生了图像化转向。新闻传播的图像化发展使得新闻信息的传播方式、话语建构方式以及传播的观念、形态都悄然发生了变化。新闻图像在现代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社会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媒的娱乐功能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新闻报道中,娱乐化的倾向也越来越明显。作为大众传播的主要工具,媒体具有向公众提供信息和事实真相的责任,与社会舆情保持着密切联系。新闻娱乐化现象,对舆情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需要从国家政策、媒体建设、传播受众等方面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9.
论大众传播     
传播是指传递、输送、沟通、交流信息,亚历山大·戈德认为:传播是使一个人或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共有的过程。卡尔·霍夫兰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递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他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传播包括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形式。大众传播是利用报纸、期刊、书籍等印刷传播媒介和广播、电视、电影等电子传播媒介而进行的,现代大众传播需要有受过专门训练的工作人员,有较为完备的现代科学技术设备,有一定的专门机构向广泛的受众传递信息(包括消息、意见、观念、知识、资料、数据等)。 从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始,随着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众传播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大众传播学成为一门新兴学科。其中对大众传播功能的分析与论述是一项重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0.
自媒体环境下隐私信息具有公开化的趋势,表现为隐私信息传播的去边缘化,隐私所有人成为主导者,隐私公开成常态。阴私、身份、财富和观念是公开化的主要隐私类型。传播隐私信息对抗伦理道德可以轻易引起社会关注和自媒体把关权弱化,传播自由度增大是隐私信息公开化的主要原因。隐私信息公开化过度放大了娱乐信息,导致严肃信息失语;强调了传播的自主性,忽略了对"他"者的影响。促进自媒体的发展和媒介生态的净化,需要媒介监管者对信息进行分级,自媒体经营者履行"把关权"职责并适当地引导用户,自媒体用户提高自身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1.
健康传播在中国呈现全媒体、跨越式的发展态势。然而,超负荷运转所产生的压力也导致了诸多问题:有些媒体走入片面追求高收视率、高发行量的误区;医学知识的科学性、专业性与大众传播的群众性、通俗性之间的矛盾,导致传播过程出现不同程度的隔靴搔痒的盲目性、危言耸听的欺骗性与以讹传讹的危害性;唯利是图的商业操作挖空心思把健康传播作为牟利工具。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健康传播的社会责任和科学属性;医疗卫生部门和大众传播媒体应通过协同创新的方式,积极参与对健康传播的管理、指导;合作培养兼具医学知识和传播才能的复合型人才以有效提高健康传播的质量,造福整个社会。  相似文献   

12.
纵观中国乡村社会传播结构的历史演变,发现乡村传播结构与社会结构始终存在互嵌与协同演替的规律。乡村传播结构脱胎于社会结构,从属于社会结构,反过来又会影响社会结构的变迁与发展。比照阿尔弗雷德·舒茨将“社会世界”四分为“前人世界”“周遭世界”“共同世界”和“后人世界”的社会类型理论,可以把中国乡村传播结构变迁分为与之对应的四个不同阶段,其中乡村传播结构系统中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新媒体传播等,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结构变迁所产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前人世界”的中国乡村社区以人际传播和家庭内部的初级群体传播为主,组织传播多为一种摆设,大众传播已经萌生,国际传播雏形初显,但后几种传播模式对乡村社会发展几乎没有多大影响;“周遭世界”虽然仍以人际传播为主,但乡村组织传播的力量逐渐增强,大众传播的影响逐渐兴起;“共同世界”大众传播占据主导地位,其他各种传播模式共生共存;“后人世界”新媒体传播迅速崛起,大众传播式微,组织传播弱化,各种传播模式趋向融合,但整个乡村传播生态系统变化的不确定性变大,对乡村社会结构影响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大。  相似文献   

13.
灾害事件中信息传播流程特点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灾害事件中,信息的传播对灾情的客观反映、灾害救助的顺利开展、灾区群众心理压力的疏导、社会的稳定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群体传播是灾害信息传播流程的主渠道,在这个主渠道中大众传播发挥着枢纽作用,与此同时,其枢纽地位与灾害救助信息需求之间还存在着若干矛盾。在对此作了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就如何保障信息传播在灾害救助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试论文化作为广告传播的软媒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产品同质化和媒介数量剧增、信息爆炸的社会条件下,作为大众传播形式之一的广告传播仍然采用传统的硬媒介,难以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因此,充分研究广告受众,寻找适宜的创意和表现形式成了当务之急,文化是传受双方共享的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15.
现代国家权力合法性确立、权力行使离不开大众传播。目前,我国乡村大众传播生态是不平衡的,真正的大众媒体是电视。与电视相比,印刷类媒体在乡村的影响要小得多。这种不平衡性的大众传媒生态对政府的乡村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与政治多个层面。要想应对这种由于传播生态变迁而带来的挑战,政府的乡村治理政策理应做出相应的变革。  相似文献   

16.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社会的变动产生信息,新闻和信息本身没有正负,只是对社会产生的效应既有积极作用也有破坏性作用.及时、真实地公开信息和报道新闻,可以使社会有望实现最小成本下的社会预期;将新闻冠以"正、负"不利于多种声音语境下的事实辨析,不利于使信息在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关注下去伪存真.承认并尊重受众的知情权,使政府与媒体保持一定距离,还信息传播于媒体,既是政府对解决问题充满信心的姿态,也是尊重和保障人权在大众传播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典型的后发现代化的发展特性在给大众传播带来发展优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先天的缺陷,后发现代化对传播环境的综合影响体现在大众传播的多个层面:在国际传播中现代化进程的“异步”性形成传播的不平衡;在国内传播中区域现代化发展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媒体发展的不平衡并成为总体发展的瓶颈;大众传播在对外来文化的传播上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易出现“全面西化”和“全盘否定”的极端。因此,现阶段,大众传播如何在异步中寻求平衡,在差异中整合媒体效益,在经济现代化的同时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本质目的,成为后发现代化背景下传播困境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当信息技术从“无线”信息方式跳跃到互联网时代,政府政务核心也将由“服务”功能过渡到“传播”功能。随着独立媒体、战略媒体以及纯粹个人媒体的出现,社会媒介矩阵已经重构,加强政府网站建设与提升政府网站的信息传播能力对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优化社会发展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具体调查分析了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三级政府门户网站的信息传播状况,发现政府网站的建立意识存在着明显的层级差别与地区差异;网站首页栏目设置上,规划欠合理、主体不突出,对网络传播的基本信息技术重视不够;同时,政府在线办事能力不强,公众参与性不高,县级政府网站的信息公开力度不够;“大众传播”方式未能真正实现。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府门户网站的传播能力亟待提升。  相似文献   

19.
主流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舆论缓释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大众传播媒介在危机事件中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危机的进程和解决。特别是那些影响巨大的主流媒体,它们在危机传播中有着自身固有的优势,同时也必须承担起更加重大的责任,应努力充当“社会舆论的减压阀”,在危机传播中起到“公开信息、澄清事实、平息谣言、鼓舞人心”等舆论缓释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青年对婚前性行为的社会态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分析我国近 10年有关青年婚前性行为态度的调查数据 ,发现我国青年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呈现出越来越开放的趋势。这种趋势受到社会文化变迁、经济发展水平、受教育程度以及大众传播媒介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青年开放的性态度昭示了青年性教育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