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利用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并从家庭决策角度分析家庭禀赋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微观决策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农村劳动力省内与跨省流动微观内在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家庭人力资本中的家庭规模每增加一个单位,家庭成员外出务工概率将增加3.5倍,而人均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家庭外出务工概率较低;家庭社会资本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负向影响,但在有成员外出家庭中,拥有丰富社会资本家庭的劳动力跨省流动概率较大;家庭经济资本的收入效应将大于替代效应,家庭经济资本越丰富,劳动力外出打工概率越低;家庭自然资本的替代效应将大于收入效应,丰富的家庭自然资本对劳动力流动具有促进效应;此外,农村劳动力流动还存在明显的同群效应。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劳动力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农村流动劳动力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影响其收入的因素既具有居民收入的一般规律。又具有其特殊性。现有的研究一般以传统人力资本理论和收入均等化理论等为基础,来分析农村流动劳动力收入水平的影响因素。本文以甘肃省农村流动劳动力的调查数据为样本,试图从流动劳动力的人口学特征、就职行业、流动去向及工作稳定性等四个方面分析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农民工收入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人口流动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制度变迁为劳动力流动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在我国现有的制度安排下,劳动力流动的人力资本配置效应、人力资本投资效应和累积效应在正反两个层面呈现多元态势。同时,劳动力流动引致区域间人力资本的空间分布差异。“民工荒”现象从侧面表明我国劳动力流动的人力资本效应空间依然很大。  相似文献   

4.
余驰  石智雷 《南方人口》2011,26(1):33-40
通过在湖北省调查的2883个农村女性劳动力样本,首先描述分析了选择往复式流动和永久性回流的农村女性的人口学特征差异,然后利用Logistic方法实证分析了人力资本变量、社会资本变量和家庭禀赋变量对农村女性做出往复式流动和永久性回流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往复式流动决策的做出主要受女性自身人力资本变量的影响,而永久性回流决策受三类变量的共同影响。女性年龄对于往复式流动有正向作用,对永久性回流起反向作用,受教育年限对往复式流动起反向作用。对永久性回流的作用则相反。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地区的家庭禀赋与外出务工劳动力回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农村地区家庭禀赋对个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需要学术界予以更多的关注。为了考察外生性的家庭禀赋对劳动力就业流动的影响,文章通过构建新生代外出务工劳动力和户主子女的回流决策两个计量模型来进行经验论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迁移选择是综合考虑家庭禀赋状况的理性决策,尤其是对于年轻一代的外出劳动力。家庭经济资本的增加会阻碍家庭外出务工成员的回流。外出劳动力回流的概率起初随着家庭人力资本和家庭自然资本的增长而上升,达到一定程度后开始下降。家庭成员只有拥有较为丰富的人力资本,外出务工劳动力才能对家庭社会资本加以充分利用。另外,分析显示年轻一代劳动力和第一代劳动力对家庭社会资本和自然资本的利用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6.
柳建平  张永丽 《西北人口》2008,29(3):91-94,100
本文利用对甘肃省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六个样本村的调查资料。在总结贫困地区致贫基本原因的基础上,运用Probit模型,研究了劳动力流动及其相关因素对缓解农村贫困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劳动力数量、外出劳动力数量、流动者年龄及受教育程度、流动时间的长短、流动的稳定性、流动区域等因素对缓解家庭贫困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外出打工已成为农村缓解贫困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转移是农村反贫困的重要路径之一,对缓解农村贫困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甘肃省1 749个农户的调研数据为研究样本,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关于劳动力流动和贫困之间关系的四个假设。针对提出的假设,本文采用Double-log模型对农户收入进行弹性分析,发现农户家庭外出务工劳动力对农户家庭人均收入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进一步应用Probit模型对影响农户家庭劳动力流动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外出劳动力的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及工作地点和主要技能等对劳动力流动有重要的直接影响且间接地影响家庭的贫困状况,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了证明。劳动力流动与贫困之间存在双向关系,务工收入是农户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劳动力流动对于减少农村贫困发生率,促进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缓解农村生态贫困等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人力资本投资的理论,建立了一个二元制度背景下的中国农村劳动力自发流动模型,指出影响农民做出外出务工决策的主要因素是其流入城市的净收益现值,并对决定这一现值的各变量进行了考察。作者认为二元的经济和社会体制降低了农民的流动和迁移意愿,限制了农民的外出。最后作者提出了短期内促进农民工流动和长期内保证农民迁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大量闲置的剩余劳动力从农村中流动出来 ,显著地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其影响机制是 :  虽然外出劳动力户的家庭总收入低于非外出劳动力户 ,然而 ,外出劳动力对家庭收入的贡献 ,却要大于非外出劳动力。在影响劳动力外出决定的因素中 ,交通条件的影响并不大 ,而那些信息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和教育程度高的劳动力 ,更容易外出打工  相似文献   

10.
戎建 《西北人口》2008,29(3):73-76,81
本文从微观主体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来理解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象。提出应该将迁移作为一种投资方式单独进行考察。通过讨论迁移的预期成本和收益,发现与教育投资相比,迁移能得到较高的回报率,迁移回报率是吸引农村劳动力选择迁移流动到城市的重要因素。由此得出结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是一种理性选择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要改变中国二十年来农村劳动力以低教育水平、低收入水平为特征的循环流动。必须尽快改善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环境。特别是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1.
吴虹  贾云鹏 《西北人口》2008,29(6):96-99
农村劳动力流动是我国农村和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现象,是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基于课题组实地调研的数据。分析了西北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在人口学和经济学方面所表现出的基本特征和产生原因,以及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2.
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测算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萍  董洋 《西北人口》2008,29(2):116-118
本文就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进行了研究和预测,以期对指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3.
劳动力流动对人力资本形成与配置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侯力 《人口学刊》2003,(6):34-39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劳动力流动的迅速增加,对人力资本的形成与配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劳动力流动不仅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本的形成与优化配置,而且有利于提高欠发达地区对人力资本的重视程度;与此同时,劳动力流动也加剧了企业之间对人力资本的竞争,并以此促动了企业的用工制度改革。但是,劳动力的不均衡流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它造成了地区间人力资本的巨大差异及一定程度的人才浪费,使企业面临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增加与人力资本流失的矛盾。而对这些问题,不仅应该在政策方面进一步放宽并取消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而且应该从各个层面与角度重视企业对人力资本的培育。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立足于促进劳动力流动,片面地强调通过外部劳动力市场调节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对高流动性劳动力市场给人力资本投资带来的负面影响重视不足,在人力资本投资模式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导致了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普遍下降。建议重视内部劳动力市场对人力资本投资的促进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鼓励企业和劳动力建立较稳定的雇佣关系。  相似文献   

15.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严重制约因素,而制约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在于农村教育的滞后导致劳动力的素质低下。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从三个角度提出改进措施: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和合理使用;农村教育改革和当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人力资本投资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6.
人口流动对输出地人力资本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理论层面分析了中国人口流动与输出地人力资本积累之间的关系,认为人口流动对输出地人力资本既有抑制效应也有促进效应,其强弱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收入差距和人口流动规模。基于人口流动省级面板数据,利用混合OLS和随机效应估计的经验研究结果表明,人口流动对输出地人力资本的主效应是负向影响,并随着输出地和输入地收入差距的扩大及人口流动规模的增加而变弱。就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收入差距水平和人口流动规模而言,人口流动总体上削弱了输出地的人力资本积累。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国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但是农村收入差距却持续扩大。采用回归分解的方法,利用吉林省农户抽样调查数据,对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及其变动趋势的成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投入、工资性收入和人力资本对农户收入的增加起到明显的作用;影响农村收入不平等水平的要素有劳动力投入、耕地、工资性收入、人力资本要素以及地区差异;耕地、工资性收入和劳动力投入对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的增加有显著影响,其中耕地的作用占51.60%,超过一半的解释能力,而教育对降低收入不平等水平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行为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的视角分析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行为的影响因素,并以此构建分析框架,应用管理统计SPSS11.0对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扩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提高农民收入、增加人力资本存量、消除制度因素的阻滞作用是加快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主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