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渔帮     
正生活在海边的人,对于海有一种特殊情怀,海滋养着每一代生活在这里的人。对于渔帮而言,大海既是他们劳作的地方,又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他们离不开大海,更离不开渔帮这个大家庭。船老大孙维洲出生在一个世代以捕鱼为生的家庭里,从小深深受到渔帮的影响,是个地地道道的渔家人。他17岁便开始了自己的渔帮生活,至今已有二十余载,日日与海为伴,日日与船为伴。在渔家人心里,船就是生命,它不仅为自己和家人带来生计,更是一种世代传承的坚守。  相似文献   

2.
农村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晓辉 《学术交流》2007,3(9):117-120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涉及农村宏观、微观经济基础变革的大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生产资料归属问题,而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则把生产资料转化为经营资本,节约农户的交易费用,可能成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第二次飞跃。  相似文献   

3.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当今俄罗斯大家庭存在的原因、环境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目前在俄罗斯,所谓的大家庭是指多子女家庭,即有三个以上孩子的家庭,而20年前的大家庭则是指有5个以上孩子的家庭.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社会中,人们为着从事生产,解决物质生活问题,总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和分配形式三个方面,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根本的,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它两个方面;但是,相互关系和分配形式又不是消极地适应所有制,而是能动地反作用于所有制,并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内部诸方面辩证统一的观点。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人们相互关系的一场大变动 在人类历史上,奴隶主所有制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封建主所有制产生了地主和农民的关系,资本家所有制产生了资…  相似文献   

5.
日伪统治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土地的大肆劫掠,使东北农村土地占有状况发生很大变化,无地农户比例上升,佃农和雇农数量剧增。封建地主在新的形势下,与日本帝国主义势力相结合,其势力得到扩充和发展,部分地主日益汉奸化。日本移民作为特权阶层,逐渐演变为中国领土上的新兴异族地主。失去土地的农民,为了生存只有给地主做雇工,过着殖民地统治下的亡国奴生活。日伪统治时期东北农村社会结构是殖民地统治下的畸形社会结构,是被抛出正常历史轨道的畸变与蜕化,极大地加速了东北农民的破产进程。  相似文献   

6.
正装聋作哑是家庭内部的“不掺和”生活策略,但当这种态度进入公共生活时,也可能普遍化为一种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的处世方式。有一篇《面对烦恼,应该装聋作哑》的文章,谈的是老人在家庭生活中的智慧。作者说,装聋作哑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兄弟姐妹众多的大家庭当中,发生矛盾时会让老人来主断公道、评判是非,“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  相似文献   

7.
朱元璋一生而三任,先是贫苦农民,再是农民起义军的首领,最后是封建皇帝。回顾朱元璋走过的道路,对探索农民战争的发展规律具有难得的典型意义。一、一个具有一定觉悟的农民封建社会里的农民,不可能把地主作为一个阶级,把封建剥削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来反对。但他们从切身利益出发,可能仇恨个别的地主,反抗自身遭受的封建剥削。这种自发的仇恨情绪与反抗精神,就是封建社会里的农民可能具有的觉悟。在封建社会里,并不是所有农民都有这种觉悟,如有的农民宁愿饿死,也不反抗,有的甘心作地主的奴才,甚至成为他们的帮凶。朱元璋不是这样的人,他对自身遭受的压迫与剥削具有仇恨情绪与反抗精神,他是一个有觉悟的农民。  相似文献   

8.
张时飞、唐钧指出,现行的以发放生活费和货币补偿为主要内容的征地安置政策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尽快予以调整。调整现行征地安置政策是确保失地农民基本生活的治本之策。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土地一旦被征用,失地农民至少应该获得两个方面的补偿:一是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这是维持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根本出路;二是能够获得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险。在家庭陷入贫困时,可以得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庇护。这是消除失地农民后顾之忧的物质基础。进而言之,  相似文献   

9.
越南封建主义和封建道德的兴衰是同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紧密相连的。事实证明 ,奴隶社会衰落之日 ,就是封建社会兴起之时。在封建社会内部 ,形成了两个相互对立的阶级 ,即封建地主以及依附于地主的农民。从经济的角度说 ,地主阶级虽然人数较少 ,但却占有农村的大片土地 ,通过地租等形式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农民阶级虽然人数众多 ,但由于土地掌握在地主手中 ,因此他们不得不为地主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 ,在经济方面不同程度地依附于地主 ;从政治上来讲 ,不同国家的封建社会相互之间差异很大。在欧洲国家 ,封建主义是一种典型的领主式的封建主…  相似文献   

10.
李诚 《东西南北》2011,(14):76-77
在中国的地主中,刘文彩的名头无疑最为响亮。当代国人对旧社会地主的印象,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与刘文彩有关的各种描述—剃削农民、恐怖的水牢、强奸妇女、喝人奶……  相似文献   

11.
一印度的封建社会有它自己的特点。在欧洲中世纪,封建领主是以封建庄园的形式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其处于依附地位;中国在解放前,地主是通过租佃等形式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其处于依附地位。印度没有欧洲中世纪那样的封建庄园,也不同于中国过去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印度封建社会结构的基层是村社。印度是通过种姓制度把低种姓的人和贱民束缚于村社,使其处于依附地位的。在印度村社制度下,存在着两种依附关系。一种是低种姓的人和贱民对整个村社的依附关系。低种姓中的工匠和手艺人要对全村供应生产和生活用具,如农具、炊具等;或为全村人劳动服务,如理发、洗衣等。贱民则要负责清除垃圾,处理死了的牲畜,或操其他被认为  相似文献   

12.
十九世纪四十──五十年代的俄国文学正处在向繁荣时期过渡的阶段。现实主义确立,自然派形成,文学反映现实的范围扩大,社会各阶层开始进入文学这面社会生活的镜子。尤其是农民及其生活引起了作家广泛的、特殊的重视,并得到了越来越深刻的反映,诚如高尔基正确指出的,四十年代引起注意的俄国农民,到了五十年代便成了文学中第一位的人物①。许多作家,虽然素质不同。创作思想各异,甚至属于对立的政治派别,也都应时代的急需,把农民问题、农民与地主之间的对立关系提到了自己创作的首位,从自己的角度表现了对时代最重要的问题的关注。其中。四十─…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家庭地位边缘化 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在以往年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现代生活方式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导致了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衰落,传统家庭照料机制面临挑战。随着传统大家庭的崩溃,取而代之以核心小家庭,家庭保障所依赖的传统孝心,即对父母绝对服从演变为对父母关心和回报式的“爱”,即由绝对服从变为“平等”地位的回报。在这种变化的过程中,老年人不仅丧失了以往所拥有的“家庭特权”,并由传统家庭养老中的强势地位转为现在家庭养老中的弱势地位,即老年人过去在大家庭中所拥有的…  相似文献   

14.
贪欲会让人变得越来越狭隘。有一个字,囚,是人被四周围住了。房子是囚人的,人寻房子,自己把自己囚起来,这有点投案自首。过去的地主富农,买房买地,现在一般的农民省吃俭用,第一个建设就是盖房,活着没有盖所房子,好像一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大家庭是家庭养老的基石,可是转型时期的中国家庭发生了裂变:传统家庭结构分化,家庭规模趋向小型,联合大家庭解体,核心家庭占主体。这些变化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挑战,尤其在承载了中国约75%的老年人口的农村,如何有效缓解由农村家庭结构变迁对传统家庭养老保障带来的冲击,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说法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么,“贫困”与“生育”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最近读了《南方周末》一则给人印象深刻的个案之后,促使我对这一问题有了一番更深入的思考。刊登在《南方周末》家庭生活版问op年间月14日)的“她用婚姻救灾”一文讲述了这么一个令人感慨的故事:话说湖北农村有一何姓家庭,先后娶妻生子的兄弟仁人因生活和睦,共同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三兄弟中的老二老三先后不幸病故,接着老二的妻子南下打工谋生,老三的妻子则改嫁他乡。老二老三两家共生育的7个孩子加上老大一…  相似文献   

17.
建国初期及其后的一段时间、我市农村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生产资料稀少,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生活比较困难.  相似文献   

18.
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我国农村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全面普及,农民的劳动积极性空前提高,土地的潜力得到了有效的发挥。从而加快了农村的分工分业和商品生产的发展。然而,客观的经济规律告诉我们,当农民的积极性达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必然要求作为农业生产基本生产资料的土地,通过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组合,才能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从适度的规模经营中提高经济效益。否则,要想农业生产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9.
我认为黄友林同志提出的家庭是一种“经济组织形式”根据不足。恩格斯说过,“随着生产资料转归社会所有,个体家庭就不再是社会的经济单位了。私人的家庭经济变为社会的劳动部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2页)这是指的实行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后的情况。另外,氏族制度下的家庭也不是经济组织形式。那时,夫和妻属于两个不同的氏族,家庭一半包括在氏族内,一包半括在妻子的氏族内,经济生产不由家庭来承担,而由氏族来承担。至于人口生产关系是表示家庭的一种职  相似文献   

20.
何奇峰  周芯宇 《社会》2024,(1):149-177
本文以云南省弥村四个农民家庭为例,分析了农民家庭“分而不散”的现象,进而回应“何以为家”的问题,在经验层面对家庭结构固定化的划分和家庭边界进行反思和拓展。研究发现,变化万千的家庭形态只是顺应社会变迁的方式,即当下的家庭形态是“权宜之计”。一旦农民家庭遭遇重大变故,家庭内部情境或外部条件的突变迫使具有责任的家庭成员在个人生活与经济功能的维度上妥协与改变,矛盾解决的过程表现为个人与家庭关系重新调试以达至新的平衡的过程。本文认为,家庭纵向主轴结构的存续和兴旺始终是目的,构成每个家庭成员最为根本的行动逻辑,这是将农民家庭凝聚在一起而“不散”的力量;而在当前城乡关系下,分散的家庭形态是农民迫于生计不得已而为之。家庭的核心意涵驱动了家庭形态上的分散,而家庭责任伦理跨越空间对分散在各地的家庭成员产生约束性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