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认识论的基本问题。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把它分成了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的问题是:“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哲学家们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从辩证唯物主义者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回答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下两点:(1)存在是不依赖于人的思维而客观地存在着的;(2)人的思维是存在的反映。承认这两点意味着什么呢?其一,这意味着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第二,这意味着承认思维和存在是有差别的和对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仅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而且坚持认识论的辩证法;不仅承认思维和存  相似文献   

2.
为贯彻法制路线以谋取最大功利,为论证法治思想、驳斥儒墨的主张,韩非从其唯物主义自然观出发,自觉或不自觉地探讨了人类认识的来源、性质、检验方法、检验准标、最终目的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建立了其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中国哲学认识论发展史上颇有建树,其思想至今仍能发人深思。 一、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韩非从认可世界的本质乃是物质及其规律──道这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出发,认为世界及其规律对人的意识来说,乃是一种强制性的存在:“规有摩,而水有波,我欲更之,无奈之何!”(陈其猷:《韩非子集释·八说》,1958年版,第974-975页。以下引此书只注篇…  相似文献   

3.
“不是心理学,不是精神现象学, 而是逻辑学=关于真理的问题。” ──《哲学笔记》第186页 真理问题是认识论的中心问题,是黑格尔《逻辑学》的主题。按照黑格尔的说法,“真理不仅应是哲学所追求的目标,而且应是哲学研究的绝对对象。”(《小逻辑》第 93页)列宁在对《哲学史讲演录  相似文献   

4.
从一九八四年开始,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及教科书体系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作为这一热潮的回声,浙江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了浙大哲学系万斌副教授等编著的《哲学原理》教材(以下简称《原理》)。《原理》的作者突破了把马克思主义划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块的传统逻辑结构,简洁明快地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上是一种科学的认识论”(见该书第40页,下凡引该书,只注页码),并在此基础上以认识论作为基本原则,构筑了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相似文献   

5.
辩证法、认识论、逻辑的三者同一,是列宁《哲学笔记》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思想。关于这个思想的最明确、最著名的提法是如下的一段话:“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 ‘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而唯物主义则从黑格尔那里吸取了全部有价值的东西,并且向前推进了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哲学笔记》第357页。以下凡引自此书,只注页码)当然,列宁“三者同一”、的思想,不只是体现在这…  相似文献   

6.
面对飞速发展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和我国改革、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我们的哲学研究如何突破?我们的哲学内容如何现代化?近一两年来,许多哲学工作者都在进行着认真的探索,并逐步发表了一些成果。在这当中,张尚仁同志撰著的《认识论与决策科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出版,以下简称“张著”)一书就是较为引人瞩目的。一“张著”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就是在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应用于决策的过程中,在认识论与决策科  相似文献   

7.
1.目前哲学界关于加强微观认识论研究的呼声是很高的。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宏观认识论与微观认识论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而在这些问题上大家的意见还很不一致。在什么是宏观认识论与微观认识论的问题上,有两种很有代表性的意见。一种意见是把关于对“宏观客体”认识的过程和形式的研究,称为宏观认识论,而把关于对,“微观客体”。认识的过程和形式的研究,称为微观认识论。另一种意见是把关于意识与“外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研究,称为宏观认识论,而把关于意识与“脑内神经”的相互作用的研究,称为微观认识论。我认为这两…  相似文献   

8.
试论笛卡尔哲学的认识论意义刘小英西欧近代哲学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哲学中心问题由本体论向认识论转换。这一转换过程从培根和笛卡尔开始。在此之前,哲学一直着眼于客观世界,不论是古希腊时期以具体的物质形态而出现的本原,还是中世纪超感觉的上帝,都只是作为单纯...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篇文章中,提出了“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哲学命题。长期以来,毛泽东同志紧密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研究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归结为认识论,在中国大地上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把用无产阶级世界观观察中国之  相似文献   

10.
据苏联《社会科学》季刊1985年第3期报道,国际辩证法哲学协会(即黑格尔哲学协会)于1984年9月4日至8日在赫尔辛基举行会议,来自26个国家的学者与会.会议主题为:"认识形成·哲学—科学—辩证法".一般认识(尤其是科学认识)的形成发展问题,是当前各国哲学和科学方法论领域所研究的中心.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一直强调:认识发展问题,从不知到知的转化问题,对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极其重要的.长  相似文献   

11.
白冰河 《唐都学刊》2000,16(2):16-19
认识的基本问题是认识问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全部认识论的总纲。文章认为 ,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认识论的基本问题 ,它决定和涵盖了认识的基本内容 ,主导了认识论研究的方向。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无法代替物质和意识在认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主客体理论,包括认识论中的主客体理论,是80年代苏联哲学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生长点之一,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从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哲学界大大加强了对主客体理论的哲学探讨.也许可以说,主客体范畴日趋上升为认识论中心范畴,主客体关系问题成为认识论的中心问题.他们在这一领域里发表了一系列专著和论文,如阿勃吉尔金等人的《科学认识中主体能动性的辩证法》、库兹明的《客观的东西和主观的东西(认识过程的分析)》、留布金的《德国古典哲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中的主客体问题》、巴霍莫夫等人主编的《哲学史和现代科学中的主客体问题》等.80年代初,他们在这一研究领域中又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1980年出版的列克托  相似文献   

13.
在对当代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的“三个世界”的理论的评介中,有两种观点是值得讨论的。一种观点以黄顺基等同志为代表,认为波普的“三个世界”的理论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此,国内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我是不同意这种观点的。另一种观点则是回避“三个世界”的理论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多元论和“世界3”的客观唯心主义性质。例如杜汝楫同志在《三个“世界”的学说——波普哲学介绍之一》一文中(以下简称杜文),通俗地介绍了波普的“三个世界”的理论,这有助于人们了解这一学说,但杜文把从哲学基本问题上对“三个世界”的理论所作的分析说成是对波普的“误解”,认为“三个世界”的理论不是一个本体论问题,“世界3”与柏拉图的“理念”和黑格尔的“世界精神”“根本不同”。这种观点是难以使人同意的。本文想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与杜汝楫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哲学中上,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明确作出的划分。他把“存在论”和“本质论”称作“客观逻辑”,把“概念论”称作“主观逻辑”。黑格尔所说的“逻辑”应作广义的理解,“逻辑”与哲学思维方式实际上具有同等的意义。在黑格尔看来,哲学思维的功能是要从表象上升为思想,从经验上升为思辨,对事物作“思维着的考察”,即作概念式的认识。而“对于一个概念,除了思维那个概念本身以外,更没有别的可以思维。”①因此,黑格尔的客观逻辑使本体论认识论化,主观逻辑使认识论本体论化。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思辨逻辑出…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传统认识论在本质上是逻辑主义的,而现代认识论的基本流向则是历史主义。我国哲学工作者要想走上认识论研究的新路子,必须实现从逻辑主义到历史主义的哲学转换,重建社会认识论。 传统认识论解析 传统认识论是指黑格尔哲学以前的认识理论。传统认识论在本质上是逻辑主义(或称逻各斯中心主义)的。 第一,传统认识论把认识的对象──世界(包括人本身及其社会)设想为一架按逻辑程序运转的机器。这个信念不仅支配着各种唯心主义和机械论,而且也支配着各种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第二,传统认识论把认识的主体简单化、抽象化和逻辑化.我们…  相似文献   

16.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_,“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9-320页)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在哲学上的一个伟大贡献。它作为哲学的最高钢领和尺度,一直成为我们哲学研究的指南。本文试从范畴分析出发,探讨恩格斯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特点和意义。 一、存在、自然界不等于物质存在、自然界比物质概念更大,这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事。实际上,人们都已经习惯性地默认着这种“大于”的关系。比如,对于信息、引力这一类事物,人们就迟疑地讨…  相似文献   

17.
把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和《哲学笔记》等哲学认识论著作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我们就不难发现,在列宁的认识论体系中,核心范畴是主体和客体,基本矛盾是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列宁的认识论就是以主客体及其关系为中心而展开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一、主体和客体的界说 对主体和客体这对范畴的界说,列宁不仅坚持了马克思提出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8页)等光辉思想,而且作了许多新的阐释。关于主体范畴,列宁提出了“具体的主体(=人的生命)”(《列宁全集》第38卷第…  相似文献   

18.
1989年10月28日至11月1日,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召集了全苏关于“认识论与对知识的社会文化分析”的学术讨论会。会议在莫斯科近郊兹维尼戈罗德城召开,到会者除该院哲学研究所认识论研究室的大部分成员外,还有来自苏联各地的哲学工作者、教师、研究生等50余人。会议由认识论研究室主任、苏联著名认识论专家列克托尔斯基教授致开幕词,然后依次着重讨论了4个方面的问题:1、知识结构的方法论方式与社会学方式的相互关系。2、真理与技术鉴定。3、认识的方法论与人类学。4、作为认识论基础的规范主义和描写语言。  相似文献   

19.
佛教“差别”一词,涉及佛教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目前,这个问题还没有引起学术界注意。如果研究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也许应该讨论“差别”中包含的佛教哲学问题。 (一)“差别”一词的表现形式“差别”一词的应用范围,从地理区域上说,既有中国的,又有外国的;从民族语言上说,分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佛教专用语。黑格尔在《逻辑学》著作中,曾经反复论述“差别”一词的哲学意义。他认为,“区别一般已经是自在的矛盾”,因为区别既有统一,又有分离;没有统一就不是矛盾,它只是区别或差别(参看《大逻辑》第220页)。他的意思是说,要严格划分矛盾统一的差别性以及  相似文献   

20.
西方近代的主体性哲学,主要是建立在认识论基础上的,缺乏对主体的全面认识。本文认为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第一个深入系统地探讨人的存在整体性和生动性的文本,其主体思想可以归结为“主体世界”理论。作者从“他人”这一独特角度梳理了黑格尔关于主体生成的观点,表明主体乃是一种主体际的存在,它必生成于世界之中。世界中的主体境况是“主体世界”理论所关心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它可以归为“异化”概念。本文把“主体世界”置于现代哲学的视野之下,以期超出纯粹哲学史研究的范畴,显示“主体世界”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