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毅:2005年之中,一个很值得纪念的日子,就是废除科举制度一百周年. 科举被废除虽然已经整整一个世纪之久了,但是它的影响、它给中国历史留下的许多值得思考之处,这些东西的意义还远远没有消逝.所以恰逢这样的时候,我们似乎可以就科举制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以及科举制度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关系做一点讨论.  相似文献   

2.
王毅:2005年之中,一个很值得纪念的日子,就是废除科举制度一百周年。科举被废除虽然已经整整一个世纪之久了,但是它的影响、它给中国历史留下的许多值得思考之处,这些东西的意义还远远没有消逝。所以恰逢这样的时候,我们似乎可以就科举制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以及科举制度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关系做一点讨论。王学泰: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在这个题目之下,有些什么值得今天特别回味和深入认识的问题。科举之废与晚清局势王毅:现在人们对于科举和科举时代的教育与考试制度可能已经感觉十分遥远。举一个例子,汪曾祺先生在1957年发表一篇介绍国子监…  相似文献   

3.
明清小说作者对科举制度持批判和反对态度的认定有失偏颇。综观明清小说和小说作者的相关著作发现,实际上他们所批判的是科举制度及实行过程中的各种弊端;对于科举制度的存在,小说作者并没有否定,他们不主张废除科举,所希望和提倡的是扭转科举时弊,还给读书人一个清明的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4.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封建王权主义权威的衰落、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思想上的失落,新兴知识分子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从主流走向边缘,由此形成了一种权威主义的性格:施虐倾向与受虐倾向并存。这种性格在当时是必要的,又是合乎情理的。而当今知识分子受虐倾向过重,施虐倾向(批判精神)不足,不得不引起深思。  相似文献   

5.
科举是中国古代最为健全的文官制度。它渊源于汉,始创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兴盛于明、清两代。如果从隋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被废除,科举制度在中国有整整一千三百年的历史。科举制度还曾“出口”越南、朝鲜等国,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始于19世纪的西方文官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6.
试论端方的教育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端方是晚清新式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力主废除科举制度,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他的“知本原所在,教育为先”的教育思想,富有进步意义,理应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7.
清末废科举的文化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齐福 《中州学刊》2004,(2):103-106
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对20世纪中国文化的演进产生了多重文化效应:一是打破了儒学上千年来的独尊地位,开启了中国社会摆脱传统和否定传统文化的先河;二是瓦解了士绅阶层;三是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却导致了教育的贵族化;四是促进了近代学术的转型与发展,却产生了专营"术"而忽视"学"的后果.  相似文献   

8.
从古代到近代,士大夫都是传统中国社会的重心,然而,到了20世纪初期,士大夫文化已基本消失,知识分子迅速边缘化。在边缘化的过程中,知识分子并没有放弃探索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他们不断通过政治、教育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变革来重构社会重心,但最终失败。本文将从科举制度的废除所导致的知识人与中央权力、地方社会的制度性联系的断裂、知识人的文化认同危机两个维度来探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重构社会重心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举取士制度创立于隋代,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明确谕令停止科举,推行学校教育,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终被废除。科举制度在唐宋时期得到逐步完善,“重文轻武”并成为宋代的基本国策。在徽州,宋以后儒学的兴盛,使的府学、县学、书院及私学发达,徽州科举入仕蔚然成风,科举及第的人数众多,据有关资料统计,徽州在明清两代进士近千人,历代状元有24人之多。  相似文献   

10.
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古典名著《红楼梦》,对18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进行了揭露与抨击,同时,也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为封建政治服务的教育制度。从贾宝玉这个具有时代色彩的叛逆者的形象塑造过程中,作品对封建教育批判的广阔性和深刻性集中体现了封建教育的破产。一、封建社会教育──科举制度的叛逆中国科举取士制度,发端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四朝,至清初已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宋明以来,历代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被统治者思想上的钳制,都大力提倡程朱理学;到了明代,理…  相似文献   

11.
科举制废除及绅士阶层在新式教育领域中的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给中国传统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绅士阶层更是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绅士阶层一向以登科入仕为他们的最高人生选择,但当他们面对这种冲击时并没有被击垮,他们中一大批人反而积极投身于新形势教育中去,为中国的新式教育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张之洞一生都在致力于国民教育,为培养既能精通洋务又能恪守古训,既知"新"也知"本"的"中体西用"式人才而努力。他一方面积极倡导变革科举制度,另一方面又在科举制度废除之后,大力倡导尊经。张之洞试图通过废除科举制度来对传统社会体制进行自我调节,不可能在根本上突破传统的藩篱,这是张之洞本人的历史局限和阶级局限。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乡村精英离乡的“新学”教育原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郝锦花  王先明 《文史哲》2002,2(5):145-150
近代以前 ,中国社会以传统的“旧学”教育一统天下。 190 5年科举制度废除 ,标志着“新学”教育制度在中国最终确立。新式学校的迅猛增加 ,“新学”教育机会的拓宽 ,以及失去往日旧学教育内在社会整合机制的“新学”教育体制 ,为绅士阶层提供了社会流动资源。与此同时 ,近代“新学”教育体制在学堂地域分布、各专业学堂比例、主要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始终疏离于乡村社会 ,从而进一步加速了乡村精英离乡的步伐。  相似文献   

14.
朱平珍 《云梦学刊》2013,34(1):75-82,105
力破旧教育弊端,以图新的现代教育建立的著述目的,不仅体现在鲁迅的译著中,还体现在他创作的诸多涉及到塾师、教师形象和教育的作品中。这些作品在对传统教育方式弊端的批判中,深蕴对新的现代教育方式、方法的呼吁;在对为师者品德和学术水平低下的针砭中,融入对身正学高教育家型的教师的期盼;在对旧教育观念和科举制度的批判中,饱含对现代教育观、现代教育制度的推崇。鲁迅以文学的形式,表达了他对中国教育的过去和未来的思考,对教育之魂、教师人格及其学术追求,作出诗意的展现,他是内心充满现代教育理想之光的批判者。这些作品可谓是鲁迅作品中的"教育诗",对当代教育和文学创作都有很好的启发、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传统科举制度的废除和帝制王朝的覆灭,使得文言作为一种身份象征和文化资源失去旧有体制的权力保障.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白话文以"国语"的身份得到政府教育行政权力的认可,进入国民教育一知识的再生产体系,这为白话文提供了文化再生产的制度保障.不过,在传统文言教育和书写不断被边缘化,国语文取得社会权势地位这一转型过程中,不同地域和阶层的社会群体则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文化认同和集体心态的调适过程,这一点也凸显出中国现代文化转型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基础教育的范式革命—创新教育再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知识经济理念的扩散,教育改革逐步深入,社会各界对中小学教育,特别是对我们曾备感自豪的应试教育体系,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课程、教材和教学模式,对我们提供的自以为高质量的教育“产品”,不满和指责在日益加剧,甚至发展到了“愤怒声讨”的地步。记忆犹新的是,媒体对我国现行语文应试教育模式的严厉批评,所用的大字标题是“误尽苍生 !”激愤偏激之词所蕴涵的,绝非无中生有的攻击。   教育学者杨东平教授曾忧虑地指出:“从 1901年建立第一个现代学制, 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算起,中国现代教育的建立和发展还不到一个世纪……已…  相似文献   

17.
在批判俄国社会现实和寻求国家发展道路的过程中,18世纪俄国文化精英借用理想化的中国形象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他们翻译出版耶稣会士和欧洲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发表文学作品和政论文章,颂扬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德伦理和明君贤臣,期望俄国沙皇成为真正的开明君主,从而实现其开启民智和强国富民的理想。  相似文献   

18.
域外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诸说中,在清末民初以来的中国知识界所流布的主要是拉克伯里的西来说、安特生的新西来说以及毕士博、滨田耕作的“渗入型”文明说。对于拉克伯里的西来说,出于排满、提振国人文化自信的目的,中国学人多有附和。五四之后,随着疑古之风兴起,拉氏西来说受到民国学人的质疑、否定与批判,并于20世纪30年代逐渐消失。安特生基于考古实物所提出的新西来说,虽不乏质疑者,但有相当的人持肯定或谨慎认同态度。至20世纪30年代末,伴随着考古挖掘的新进展和民族危机的加剧,新西来说渐为民国学人所普遍抛弃。中国文化系“渗入型”文明之说,虽受到民国知识界的一定关注,然由于文化民族主义渐成主导性思潮,其一开始即为民国知识界所质疑或否定。民国知识界对域外中国文明外来说之质疑与否定乃至批判所以呈渐趋普遍之势,既是学术本身发展所致,更主要的还在于文化认同危机使然。  相似文献   

19.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延续时间最长、影响作用最大的一种考试制度和选官制度。它始于隋,完备于唐宋,衰落于明清,终于在清末光绪年间被废除。在封建社会上升发展时期,科举制度适应了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有力地促进了社会政治结构的稳定。但由于其本身的封建主义属性,科举制度在明清时期经过短暂的鼎盛发展期之后已与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成了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的障碍,成了阻碍中国社会顺应历史要求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不可避免地在封建王朝行将就木时寿终正寝。  相似文献   

20.
科举制度的废除与近代社会的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齐福 《中州学刊》2002,(4):132-135
190 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给近代社会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 ,促使国人思想的解放与传统社会结构的分化瓦解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式教育的普及。这一切有力地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全面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