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从文本选择、翻译策略和译文影响三个方面,总结了过去20年来有关周瘦鹃翻译的研究。研究发现,有关周瘦鹃翻译的研究,宏观研究居多,微观研究偏少。译文中的一些具体的语言文化问题,如转述语、言说方式和章回体结构等的添增,都没有得到深入探讨。有的研究甚至直接用清末民初的翻译特征类比周译风格,没有注意到周译的独特性。有关周瘦鹃翻译的研究应更多得到经验数据的支持,以保证描写和解释的充分性。  相似文献   

2.
周瘦鹃是鸳鸯蝴蝶派的核心作家,以著译哀情小说闻名,世称"哀情巨子"。周氏编译的《心弦》收录西方小说十篇,却鲜有相关论述。经考证,作为"我们的情侣"丛书之一的《心弦》,选择编译的十篇小说均为经典之作,其主题与周瘦鹃的"哀情"文学观密切相关。从《焚兰记》、《赤书记》与《重光记》的译本分析可以发现,周瘦鹃的悲情初恋、惨情叙事与言情模式等人生体验与文学理念融汇到《心弦》的编译之中,透露出译者的"哀情"情怀。对《心弦》编译的考证与论述,既可以补充文学编译史的疏漏,又可以丰富周瘦鹃"著、译、编"的全方位研究。  相似文献   

3.
关于鸳鸯蝴蝶派(简称鸳蝴派,下同)及其作家的评价与研究,目前进行得还比较少,且不够全面。本文试图就周瘦鹃及其在鸳蝴派作家中的地位,作一粗浅论述,以期抛砖引玉。一周瘦鹃,原名周祖福,字国贤。瘦鹃(红鹃太瘦生)是他的常用笔名,也是他的号。1895年6月30日(旧历闰五月初八日),周瘦鹃出生在上海。他的父亲是一条来往于上海——汉口间轮船上的会计,平素善读报纸,痛恶帝国主义,经常向儿子们灌输爱国思想。1900年,他于病危中闻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怒不可遏,临终“忽  相似文献   

4.
著名鸳鸯蝴蝶派小说家周瘦鹃既是清末民初西方小说在中国的主要翻译家,又是现代中国成功将西方小说元素融合进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之一。周瘦鹃的短篇小说翻译与创作几乎是同时开始的。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一方面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秉承了中国传统小说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在故事主题、语言及叙事层面借鉴了西方短篇小说的创作理念,他的“伪翻译”小说便是融合西方短篇小说因素的典型。因此,周瘦鹃中西合璧的短篇小说既有民族特色又带有西方色彩,成为大众所喜欢的、影响深远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5.
周瘦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等于1936年起草《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时,确定包天笑与周瘦鹃为通俗作家代表人物。周瘦鹃作为市民大众文学最有代表性作家的身份,被广泛公认。他著、译、编皆能,又是杰出的园艺盆景专家。他翻译的《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刻》被鲁迅誉为“近来译事之光”。他以撰写散文与短篇小说著称,并初具现代都市文学特征。作为一位“名编”,他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几乎撑起了上海市民大众文坛的“半爿天”,推出了张爱玲、秦瘦鸥等著名作家。他办《礼拜六》的若干成功经验,对今天的“周末版”等媒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随着市场经济杠杆作用的发挥与市民社会的逐步回归,我们对这一多元共生文坛上的历史人物,当可作出更全面的评估。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周瘦鹃译介外国小说的情况进行系统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周瘦鹃翻译实践呈以下特点:其翻译高峰集中在新文化运动之前,之后,其翻译热情降低;他对弱小民族给予了一定的关注,译介国别较广;他译介的作家既有经典作家也有流行作家,他对翻译文本的选择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其翻译活动与社会环境、个人的性格和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  相似文献   

7.
鸳鸯蝴蝶派主要代表人物周瘦鹃作为早期的文学翻译家之一,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周瘦鹃的短篇小说翻译给中国文学界带来了新气象,为中国旧小说的转型奠定了基础。因此,研究他作品的文体特征和翻译风格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周瘦鹃精通外语,避免了时人随意翻译的弊病;熟悉欧美小说,对所译作品的选择具有专业眼光。他运用整体忠实而适度归化的翻译策略,使译作呈现出不同于"五四"翻译小说的才子笔墨。无论用文言,还是白话,其译文总是清新流畅,雅俗共赏,颇能引起民初读者的"兴味"。他大量翻译"哀情"小说乃是其主体精神与时代风尚双重建构的结果。若从"融才子笔墨与专业眼光为一体"的角度考察,他已经超越林纾、包天笑等译界前辈。在"新文学革命"前夕,他便开始更多地采用直译,使其译作呈现出一种与时俱进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园林城中一个小庭园》(以下简称《小庭园》)发表在中国作协福建分会编辑的、福建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榕树文学丛刊》七九年一辑上,还发表在香港《七十年代》杂志七九年九期上。 这篇散文通过记叙周瘦鹃惨淡经营多年的一个小庭园的今昔境遇,寄寓着人民的爱憎。是对美的一曲歌颂,也是对恶势力的无情控诉。表达了作者对周瘦鹃其人、其艺术的尊敬和其受迫害的同情。主题深刻,意境隽永,语言清新、优美、考究,富有艺术魅力。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散文园地的又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0.
模糊是语言的客观属性,具有审美价值。文学作品中应用模糊语言,平添美学效果,激发读者想象。本文从语言时空层面、文化时空层面、意境构建层面阐述模糊美在汉英文学翻译中的遗失,并提出补偿策略,以期译者在译文中,对再现汉语文学的模糊语言美有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道德经》的语言简洁、抽象,使得意义的缺乏或语义不足问题十分明显,数字意义就是其中最为明显的例证。以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为视角,通过对辜正坤的《道德经》译本进行分析,发现中西方在数字的实指和虚指方面有着很大的文化差异,中国的数字除了实指意义外,还有着很强的虚指功能;而西方的数字只有实指功能,这对译者和读者理解原作形成了很大的障碍。译者除了具备很好的双语语言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双语文化背景知识。在典籍英译过程中,译者要想实现文化传真的最大化,相较于其双语语言能力,译者的双语文化背景知识更为重要。文化翻译理论在指导典籍英译过程中有一定的可行性,在助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方面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王船山诗词情景契合英译再现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翻译理论认为,译者首先要进入原文生态环境,适应该环境;其次,译者又要重新回到译入语的环境。文章从生态翻译视角,探讨了王船山诗词的情景契合英译再现,通过对两首王船山诗词的英译分析,得出要使英译译文生态达到最佳状态,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语生态环境,译者必须既要尊重原语语言文化及其生态,又要充分考虑目的语的语言文化生态诉求。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推进 ,信息传播日益加快 ,跨文化交际广泛 ,翻译也随之发展成为一种服务于多种目的、多层次的综合性活动。翻译除了重视传统的语言分析和文本对照外 ,还开始强调对语言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文化现象进行研究。在此情况下 ,译者须“身兼数职”才能满足翻译工作的需求。本文以较丰富的例子、详尽地阐述了新时期翻译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只有具备这些素质才能保证译者译得准确、译得顺畅、译得自然  相似文献   

14.
粤剧扎根海外百余年,面对海外迥异的文化生态环境,在不同译介形式下进行适应性发展和传播。为了促进粤剧在海外的译介传播,译者可将生态翻译学的“四生”理念,把以“生”而动、“生生不息”应用于粤剧译介全过程。粤剧剧目简介英译,能够帮助海外受众对粤剧剧目表演进行初认知,因此,译者可将“尚生-摄生-转生-化生”理念融入粤剧剧目简介英译的译前、译中和译后阶段,寻求粤剧剧目简介英译本在海外文化环境中取得语言、文化和交际之间的生态平衡,从而促进粤剧的海外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对目前中国文学作品外译中出现的几种主要译者模式进行了评析,并从语言、文学和文化层面指出中西译者合译模式和优秀海外华人译者模式从总体上来说是较为合理的译者模式,希望越来越多的中西合译译者和优秀海外华人译者将中国文学的精髓传播出去,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及文学。  相似文献   

16.
"作者死了"解构了原文的中心意思,意味着译者作为读者在对原文的解读与译文的建构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译理论中由"译者施变",译者是翻译主体,译者活了。不同的是,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中,译者主要通过对原文的异化发挥主观能动性,其目的是让译文进一步接近纯语言,因此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的主要限制条件是纯语言。而变译理论中,译者主要通过对原文的归化发挥主观能动性,其目的是让译文能高效地传达信息,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要受读者制约。  相似文献   

17.
30年代翟秋白提倡大众化文艺是渴望对"五四"白话文运动的超越,目的是想通过对语言形式的革新以达到对大众的救亡教育.他对"五四"白话文的整体否定式的认知与评价,显示了他超越的意识趋向,但也清晰地显现了其超前于时代的特征,对此,当时的鲁迅、茅盾等人参与了论争与评判,提出了语言发展具有渐进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我在《中国翻译》1991年5、6期发表了《译诗六论》,后来又补充了两论,一共是八论,和《易经》的八卦有相通之处。古人说过:“译即易,谓换易语言使相解也。”(见《翻译论集》第1页)所以我想,翻译学也可以说是《易经》,“换易语言”之经;自然,译学的八论和《易经》的八卦是形同实异的,现在解释如下: 一论:译者一也(≡),译文应该在字句、篇章、文化的层次上和原文统一。二论:译者依也(≡),译文只能以原文字句为依据。三论:译者异也(≡),译文可以创新立异。一至三论是翻译的方法论。四论:译者易也(≡),翻译要换易语言形式。五论:译者意也(≡),翻译要传情达意,包括言内之情,言外之意。六论:译者艺也(≡),文学翻译是艺术,不是科学。四至六论是翻译的认识论,也可  相似文献   

19.
论风格传译的译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体有三个呈现层面——体裁、语体和风格。其中,风格是文体的最高体现。在风格传译的诸方面中,语言特色因更具可感性更易在实践中被译者把握。但是,对语言的正确分析必须以把握主题、题材、表达技巧等风格要素为前提,因为充分的译前分析是产生一部合格译作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相似文献   

20.
叶君健用英语创作了小说The Mountain Village,后将其自译为汉语《山村》,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没有进行改动或加工,基本保留了原作的本来面目,导致译作不管是在语言风格上还是人物形象塑造上都给国内读者留下了一种“陌生化”的印象。这一方面是译者坚持自己翻译原则的体现,即,第一,译者没有权利也不应该随意删节和改动原文;第二,翻译作品应该保留一些“洋味”;第三,翻译应为语言的进步服务。另一方面也是译者精通多种语言,从而使母语和外语之间产生联系和影响的结果。这种陌生化的译文为读者展现了一种新的文学风格和语言表达方式,具有特殊韵味。同时,作为文学翻译,他的这种自译方式对自译方法的选择和翻译语言的表达形式,都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