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四行诗是莎士比亚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进行分析,重点探讨莎士比亚对爱情这一人生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的十四行诗集于1609年首次结集出版。三百八十多年来,特别是近两百年来,对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的评价越来越高。1989年出版的一部百科全书称莎士比亚“仅就其诗作而论,亦会闻名于世。”文学史专家也认为莎士比亚即使没有那些能使他名垂史册的37个剧本,  相似文献   

3.
概念隐喻在语篇的组篇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概念隐喻的语义相似性和映射图式结构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语篇发展中起到了连贯和衔接的作用。通过语义相似性,隐喻使得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取得连贯;通过隐喻映射图式结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语篇得以拓展。  相似文献   

4.
十四行诗是欧洲的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由于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和英国诗人莎士比亚使这种诗体的创作臻于完美,从而使意大利体十四行诗和英国体十四行诗成为欧洲诗坛的重要诗体。本文以同为英国文学巨匠的莎士比亚和弥尔顿所著的两首具有代表性的十四行诗为切入点,从诗歌的格式和押韵的方法并结合诗歌内容和诗歌中所反映出来的思维习惯等方面,展开对意大利体和英国体十四行诗的对比研究,借此深化对这两种诗歌的理解和鉴赏。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主题,写作方法根据作者不同的感情呈现出各种特点。对这些主题和文字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对理解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结构和意境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解读侧重于对主题中真、善、美思想的挖掘,认为十四行诗的内容歌颂了男性间的友谊.对十四行诗的文本细读揭示出,莎士比亚在诗中描写的男性之间强烈的感情超越友谊,是诗人心目中所追求和崇尚的理想之爱,是爱与欲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的三种译文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他的诗歌代表作《十四行诗集》,将当时英国的十四行诗创作推向顶峰,被誉为莎士比亚体。国内译介莎翁十四行诗的学者专家不胜枚举。本文从国内十四行诗的三个全译本中,选择了其中的第十八首的三种译文,从其语言,标点等方面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从"十四行诗"入手,从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出发来探析,莎士比亚早期的创作情调明显表现出忧郁、感伤、激愤以至虚无……选择"十四行诗"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两点考虑.第一,从创作时间上看,"十四行诗"(共154首)属于作者早期作品;第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与其戏剧的大众性不同,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自我写照意义.莎士比亚早期戏剧作品中之所以呈现出轻快、浪漫的风格,是因为他需要得到世俗社会的承认.  相似文献   

9.
诗歌的主题是诗歌的主要观点或思想,它有别于诗歌描述的对象。"真、善、美"不足以概括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全部主题。纵观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其他作家作品以及莎士比亚剧作可以看出,时光无情、爱情幻灭、人生无常、诗之永恒,是莎氏十四行诗的四个"另类"主题。  相似文献   

10.
性别伦理美学——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批评的新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是伦理审美的一大障碍,二者难以调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关于性的种种沸沸扬扬的纠纷,往往由伦理学而起.把伦理学纳入审美的视界,便给性别审美某种让步.这不仅拓展了审美的范畴,也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批评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十四行诗(Sonnet),又译作“商籁体”,13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意大利。它原是一种流行在民间的抒情诗体裁,不久就为文人所采用,有了固定的节奏和韵脚。十四行诗在16世纪初叶传入英国,很快就风行诗坛,到16世纪末,已成为英国最流行的诗体之一,产生了象锡德尼(Sidncy),斯宾塞(Spenser)等著名的十四行诗人。莎士比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诗体。他的十四行诗不仅是英国十四行诗的巅峰,在世界抒情诗宝库中也保持着崇高的地位。“莎士比亚以惊人的艺术表现力得心应手地运用了这种诗体,在短短的十四行诗中,表现了广阔的思想天地”(屠岸:《十四行诗集》)。诗行中模棱两可的词句更进一步丰富了诗的语言,并以其微妙多采的含义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2.
在欧洲, 十四行诗是比较受诗人们欢迎的一种诗体。从十六世纪以来, 英国的文人墨客在引进此诗体后, 结合英国的特点, 将十四行诗从格式、韵脚、主题诸多方面加以改进, 产生了以莎士比亚、密尔顿、勃朗宁夫人为代表的一批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诗人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三个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莎评家李希曼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主题及其变体》中称,莎氏十四行诗中没有西方文学传统中的两个重要主题,即“及时行乐”和“莫负青春”。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只不过,莎翁的处理办法有所不同。传统的做法是以规劝为主,莎翁的做法是以威胁为主。但都是为了达到永恒而使用的不同办法。同时,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还存在着西方文学传统中的第三大主题,即“人生无常”。而这一点,则是以往的莎学批评家没有注意到的。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不仅是英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戏剧家,也是一位极具创造力的诗人,他创作的十四行诗语言运用巧妙、韵律节奏优美,对世界各地的读者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其中,第29首十四行诗运用奇特构思、惊人妙语真实地展现了诗人的心路变化历程,吸引了中国众多翻译名家对其进行汉译尝试,有4种汉译本颇具代表性。通过对这4种语言各具风格,韵律各含特色的汉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向先辈时贤的研究心血致敬的同时,尝试探寻更符合现代审美的译文,以期为今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汉译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5.
莎士比亚第31首十四行诗是他诗歌艺术的集中体现。本文分析了这首诗的幻象结构、分化的话语以及和谐的音律,对莎士比亚的诗歌提出了一种新的解读方式,同时也指出了我国所流行的该诗的三种译文中的“失真”问题。  相似文献   

16.
十四行诗的英国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四行诗英国化进程始于英国文艺复兴,历时约150年,大致经过引进与模仿、学习与改造和发展与创新三个阶段.华埃特和萨里伯爵引进十四行诗并对其做初步的变动以表达英国诗人的情感,开十四行诗抒情的先河.锡德尼、斯宾塞和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表现能力上的探索,完成了英国十四行诗格律的定型.邓恩和密尔顿则突破十四行诗传统的爱情主题,开辟了十四行诗抒情的新天地,从内容和主题表达上完成了十四行诗的英国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意象,并通过不同的修辞手法来体现诗歌的主题."眼睛"作为人体器官,属于人体词的基本范畴,是一种常见的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统计表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人体词是"眼睛".分析"眼睛"意象所涉及的七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突出诗歌的主题思想,传达诗人的丰富情感,为诗歌意象和修辞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莎士比亚所生活的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社会背景,评析了莎翁第十八首十四行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9.
自出版之日起,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就以其艺术成就和作为了解诗圣内心世界的材料,散发着持久的魅力。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包括柏拉图式的爱情观、传统意象的运用、以及对时间问题的关注,在内容和修辞上达到传统与创新的精湛结合。  相似文献   

20.
伊丽莎白时代的三大十四行诗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十四行诗的起源和历史,简述十四行组诗的特点和传统,分析英国伊丽莎白时代三大十四行诗集(锡德尼的<爱星者与星>、斯宾塞的<小爱神>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的文学品质和艺术成就.任何民族成熟的诗歌都有其严谨的格律,用中文翻译英语十四行诗也应该保留原诗的格律和韵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