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生的理论基础,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和内容的理解决定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决定性影响。考察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内容的理解和他们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对研究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我们应该重视马克思主义原著研究。马克思主义原著,特别是那些重要的经典著作,蕴涵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它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发展的理论保障。遗憾的是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有弱化的趋势,专门的研究成果有限。这种状况很容易导致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理论的理解产生偏差,也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化的特点及其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探索的重大理论和实践的问题。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化的涵义及其实质,在此基础上深刻地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化的特点及其规律,这对更好地深化和思考“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进行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怎样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重大问题,以此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对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的探讨冯干文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不搞清楚这个问题,就不可能正确地理解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可是问题正如...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党的创新理论的来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随着实践的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澄清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发展,取决于邓小平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这一科学态度表现在: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始终不渝地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掌握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实质和精髓;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灵活地富有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是从对人的科学理解开始的,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主题,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正是以人为本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源头、理论基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要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就必须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  相似文献   

8.
任何理论的演化都无法脱离其所属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演化历程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融入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实践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演化过程与中国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结合的过程,包含着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理解,是指在国内外形势之下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由书斋到世俗、由被少数人推崇到被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历程。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统一的基本途径,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演化过程中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不断融合。在当代中国,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上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何以可能的问题,对指导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哲学解释学的"传统"理论出发,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视域融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方式,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传统的一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正确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体化,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云曾长期担任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高层领导,他在延安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出重大理论贡献和实践表率,他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织形式,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表达方式,寻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智支持、民生支点和民主支撑,到目前为止这些方法与思想仍具有当代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前提,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思想是他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的回答。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解是多维度的。他将马克思主义视为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创始人的思想整体,主张在人类历史与文明的框架内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由三个组成部分构成的整体,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的道路中,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的解读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同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思想核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核心以及马列经典著作的核心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它立足于中国实际,更具有理论的创造性,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将彰显出巨大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黄文山是我国“五四”前后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他对无政府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一方面成立无政府主义社团和出版刊物,翻译国外的无政府主义著作,另一方面发表阐释无政府主义思想的论著,提出“建设的无政府主义”,多方阐释“无政府共产主义”概念,对无政府主义的“暗杀”与“暴动”进行合理性解释。他自始至终坚信无政府主义就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并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实践与理论多有批判。  相似文献   

15.
试论邓小平理论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合理因素的继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方面 ,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另一方面 ,作为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伟大理论 ,它又继承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思想的合理因素。邓小平理论的重民思想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具有历史传承性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的创始人,他奠定了延续至今并将还要传承下去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宏伟事业的根基。他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历史任务,并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奠基人;他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和途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开拓者;他率先在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是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率。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是开创性的、奠基性的。他取得的成就既是阶段性的,又是长久性的、历史性的。承传毛泽东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坚持他指明的道路,对于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建设工程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资深的经济学家王学文,受河上肇学说影响,1925年在日本撰写的经济学论文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一种阐释。他关于20世纪20年代中国经济社会的论述,长期以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经济理论的主导,影响重大。虽然他的经济理论存在着局限和缺欠,但认真地对其研究总结,于当今经济发展也不乏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18.
董学文先生的批评文章曲解海德格尔与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关系,力图把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基础——马克思存在论思想曲解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并力图以唯心主义和存在主义来定位海德格尔学说,以此排斥实践存在论对海德格尔学说的有益吸收,这在学理上是站不住脚的,而且董学文先生对存在论概念的理解存在着诸多错误,如把存在论归为唯心主义,认为存在论是反认识论的,把存在论与世界观和宇宙观概念相混淆。在对马克思主义解读问题上排斥任何从新的视角上的理论探索,这本身就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9.
分析马克思主义对剥削理论的重构在西方哲学界引起了很大轰动,美国的艾伦.布坎南教授在对此论题的回应中,首先廓清了马克思视野中的剥削概念,认为他的著作中包含三个剥削概念:资本主义雇佣劳动过程中的剥削、贯穿历史的剥削和一般剥削,并对质疑马克思剥削概念的几个重要反对意见作出了有力的回应。布坎南的阐释基本上符合马克思的思想实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马克思的剥削概念。  相似文献   

20.
建国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曲折的发展,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大致分为两个阶段。60多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合理借鉴这些经验,有利于进一步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