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崔涛 《宿州学院学报》2004,19(2):65-66,96
凌叔华从女性生存方式和女性生命角度出发来审视女性情爱意识的觉醒,带着名门闺秀独到的审美趣味,成功地借助"花"、"鸟"、"花瓶"、"镜子"这样一些与女性密切相关的物体意象,抒写着处于传统和现代夹缝之中的女性的情爱困惑,诉说着女性忧郁而枯寂的人生命运.  相似文献   

2.
张抗抗是新时期文坛上走在前列的为数不多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不少作品都鲜明地体现出了强烈的女性意识,同样《情爱画廊》这部长篇,作者更是通过对现代爱情和婚姻的阐释,表达了其自由、自主、自强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3.
作家张抗抗在长篇小说《情爱画廊》中为读者描绘了一个情爱的"理想国",其中出现了四位可爱的女性:高雅矜持的秦水虹,为了爱毅然走出了无爱的婚姻;青春活泼的吴云霓,坚定寻找着自己的爱情;都市现代女性舒丽,爱的同时又不失自我;小家碧玉李家阿秀,为了爱不畏世俗的眼光,坚持着自己的坚持。作者将着对这四位女性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4.
女性生命体验是女性性别意识的基础和前提.女性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有其特有的生命体验即对于生命的经历和感悟的过程.而体验成为后现代的重要特征,也是女性主义与后现代遭遇的必然前提.对于生与死,悲与欢,离与合的有限生命经验的体验促成了女性对于现实世界意义的无限追寻.以后现代视域的体验为视角来透视和展现女性的生命体验对于展示女性生命个体提供了一个新的尝试视角.  相似文献   

5.
剩女作为一种女性突生现象,加剧了女性择偶次生行动的紧张与彷徨。以女性张力为视角,可以揭示现代女性在择偶中面临的种种困境,通过女性择偶路径依赖的多元分析,探究女性择偶模式蕴含理性与非理性的多样化纠结,从科学发展观视阈寻求女性择偶选择的时代变革。  相似文献   

6.
蒋庆所谓的《只有儒家能安顿现代女性》一文引发舆论哗然。文章从女性主义立场与视角出发,在对儒家女性观及儒家对女性的规约进行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儒家女性观是限制与束缚女性的伦理思想,是男权社会以牺牲女性利益而满足男性家庭利益为核心的思想观念;儒家女性观一贯损害女性利益,完全不适应现代女性的需求,所谓的“只有儒家能安顿现代女性”显然是荒谬的。  相似文献   

7.
女性情爱问题,是关涉到女性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女性情爱问题所提出的根本观点体现出他们对女性的自身主体权利和精神价值的高度关注,他们的情爱观对于现今的女性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张爱玲独特的女性视角分析,与同时期的男性作家对比,阐述张爱玲对城市文明情有独钟。她的小说致力于女性的奴性意识和人性的挖掘,感叹女性命运的苍凉;与同时期同为畅销小说家赵树理对比,她的小说受身世影响,是旧小说情调与现代趣味的统一,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全面、广泛接受外来影响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无疑,中国现代女作家的创作也受到了外来的冲击。但相比现代男作家,女作家对外来文学的审视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她们关注并接受了西方女性人文主义,对女性自身的命运充满了关切和同情,明显带有女性意识。这些特点鲜明地体现在中国现代女作家的创作中,并影响到当代女作家的创作。  相似文献   

10.
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与现代传媒中的性别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社会无孔不入的各种广告中不难发现:女性在其中出现的比例远远高于男性,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也从一定程度上表达了现实社会对女性的角色定位和价值规范.通过对广告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类、分析,挖掘其背后存在的"他视角"和由此体现出的现代传媒中的性别失位.  相似文献   

11.
为爱作证——从王国维、鲁迅看新世纪美学的信仰启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国维、鲁迅所创始的生命美学思潮意味着 2 0世纪中国美学的精神高度。然而 ,回望已经成为历史的王国维、鲁迅 ,不能不感慨唏嘘。此后的社会美学、认识美学、实践美学从根本上偏离了王国维、鲁迅开始的美好道路 ,也无法与王国维、鲁迅开创的美学同日而语。跨入 2 1世纪的门槛 ,要在美学研究中拿到通向未来的通行证 ,就务必为美学补上素所缺乏的信仰之维、爱之维。以生命见证爱 ,为爱作证 ,必须成为新世纪美学的唯一抉择  相似文献   

12.
崇高的爱情观不是一个民族天生就拥有的,而是在民族发展中逐渐习得的。中国古代诗歌中虽有歌颂爱情的不朽篇章,但与政治诗、山水诗相比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而且因抒情文体的限制,不如小说中表现的爱情叙事规模宏大、淋漓尽致。《金瓶梅》《聊斋志异》《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充分展现爱情观念的三部巨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金瓶梅》大力宣扬了一种肉体之欢、感官的盛宴,其间流露的真情散发出了人性美的光芒。《聊斋志异》中展现了爱情中肉体之欢与灵魂之爱的冲突与较量,虽然前者比例大,但不乏痴情之人的光辉形象,充满对真情的歌颂与追求。《红楼梦》完成了对中国古代爱情观的大力提升与终极塑造,展现出优美、纯净、高尚的灵魂之爱。  相似文献   

13.
《古典爱情》和《爱情故事》都以“爱情”为主要词汇命名,都以先锋小说著称,创作时间前后仅相隔半年,但二者之间却有着意味深长的关联。《古典爱情》通过“虚伪的形式”,渲染了暴力血腥、人性之恶及神秘宿命,显示出明显的先锋元素;《爱情故事》则注目于世俗生活,通过现实事象直指人性的麻木与生活的无奈,属于典型的民间叙事,从《古典爱情》到《爱情故事》,暗示着余华从现代到传统、从先锋叙事到民间叙事、从虚伪到真实的创作理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从唐至清,不断被人们所演绎,从杜甫的<丽人行>到洪升的<长生殿>,李杨故事渐渐脱离了它历史传奇的本来面目,向爱情神话的方向发展.本文力图以七夕故事作为原型意象对不同时代的人们的心理和李杨故事演变造成的影响出发,探究它们不断契合的过程中帝王妃子的情事转变成为具有现代平民性爱性质,令人同情的生死不渝的爱情神话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从唐至清 ,不断被人们所演绎 ,从杜甫的《丽人行》到洪升的《长生殿》 ,李杨故事渐渐脱离了它历史传奇的本来面目 ,向爱情神话的方向发展。本文力图以七夕故事作为原型意象对不同时代的人们的心理和李杨故事演变造成的影响出发 ,探究它们不断契合的过程中帝王妃子的情事转变成为具有现代平民性爱性质 ,令人同情的生死不渝的爱情神话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性别对作家构成的潜在的意识影响是不自而然的,由谁来叙述,情爱事件就会呈现不同的意义,叙述者对异性的叙述总是一种“想象性”的叙述,而对同性的叙述大多是“经验性”的。认识潜存的性别盲视给文学带来的影响,势必是一件艰难而又有价值的事情。  相似文献   

17.
针对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厌学情绪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研究 ,通过分析造成厌学的原因 ,总结出了如何引导学生热爱所学专业的五点建议 ,通过这些建议 ,希望高校的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专业 ,认真学好专业知识 ,去创造自己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18.
论《恋爱中的女人》中的超越之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劳伦斯第三部曲《恋爱中的女人》中伯金与厄秀拉所追寻的超越之爱。建立这种超越之爱的前提是抛弃缺乏爱的旧人类社会关系;起点是必须放弃自我上的偏执,完成由死亡到新生的转变;途径是超越性爱的局限性,追寻深层意识的自我,实现男女关系上的双星平衡模式。  相似文献   

19.
Love     
《阅读与作文》2009,(6):22-22
Love is like a flower in spring. It is beautiful and sweet. We love our parents, ourteachers and our friends. We are loved at the same time by them. Our life cannot go1 without , love.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入手,讨论了各种不同的恋爱观的类型,探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疏导大学生感情困惑的对策,以引导学生端正学业、事业与爱情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