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拟对人们把沈从文<媚金,豹子与那羊>习惯性解读成一篇浪漫传奇的爱情故事进行质疑,主要通过对文本中"故事"--小说、神话--象征、故事讲述者--作者这三个层面的分析,层层递进,从而揭示沈从文精神上的深层次的文化困境.  相似文献   

2.
433D<蛇郎君>故事是中国专有女性故事.故事轴心以女主角屡经"试炼--磨难--成长"的奇幻故事,透露民间对于女子的严苛考验与要求以及女子完美人格期望及其早期中国传统父权族群文化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3.
该文为"鲁迅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综合研究--另一种‘国故整理'"之第一篇.文章首先就鲁迅已考虑到的、促成他写作<不周山>的几个主要原因展开论述,适当加入一些推测.其次是对作品内容进行分析,对若干疑问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运用传记学批评方法,结合鲁迅生平、思想,可以看出,<野草>体现了鲁迅的生命观、历史观--"中间物"哲学,体现了他绝望抗争的人生态度.从创作过程、鲁迅心境可以解读<故事新编>"油滑"写法的必然性及其意象、情节中的复仇情绪.  相似文献   

5.
<黄色墙纸>中的主人公"我"与<一小时故事>中的主人公马拉德太太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她们都是她们所处时代的产物;她们都是男权文化中受压抑的女性,但她们的觉醒都是无意识的觉醒,她们的反叛也是无意识的反叛;她们都走向了相同的结局--终于自由了.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的故事意识和小说理念从创作初期就交织纠缠在一起,并在他以后的叙事进程中呈现出悖论关系。作为一个"文体家"的定位正体现在沈从文的故事模式及其与小说理念的悖论式的内景中。20世纪30年代成熟期的沈从文往往在小说中自觉而且刻意地营造一种讲故事的语境。对故事语境的自觉,同时体现的是自觉的小说意识。沈从文的创作因此既表现出由故事形态向现代小说模式演化的渐进历程,又表现出对叙事意义的艰难探寻,最终以其对"叙事"的自觉超越了"故事"与"小说"的二分,呈现出某种本体性。审视30到40年代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可以发现一个乡下人是怎样从乡土闯到都市,逐渐在大学体制中变成一个孤独的都市现代人,最后作为一个曾经的"讲故事的人"走向"死亡"的象征性过程。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营造了一个神秘的"湘西世界",其意境深远而蕴涵丰富,在整体意象和具体形象上都具有其特色.  相似文献   

8.
心物关系,即文学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贯穿于<文心雕龙>的创作论、鉴赏论、文体论和文道论.从文艺心理学视角,借用"心理距离"说等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文心雕龙>的心物关系及其理论价值,作一次新的、系列性的探索"知音"中的心物关系是"物"对心的唤醒--"物色"(作品)相召,人谁获安,以及心对"物"的期待--"深识鉴奥,欢然内怿".  相似文献   

9.
<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作者在小说创作中的审美理想,但由于现实社会人生的复杂,是一种动态结构,从而导致生命形式进入一种难以定向、无从把握的向度.沈从文小说对人性描写的深度也由此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10.
从组画到版画小说--兼论鲁迅、罗兰、麦绥莱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由偶然买到麦绥莱勒的木刻连环图画故事<城市>联想到六十七年前鲁迅策划出版麦绥莱勒的另一版画集<一个人的受难>的深远构想,进而论述了鲁迅的又一新的创作理念以及为此进行的有益探索--用绘画故事来表现文学作品,从组画到版画小说,并努力使普通大众理解和接受这一艺术新尝试.  相似文献   

11.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思想常常融入民间故事中,引导民众向善弃恶.<长鼻子>故事就是这类故事的代表文本,它以其特有的赏善惩恶结构叙事,集中体现了民众的善恶观.通过对<长鼻子>故事的分析,可归纳出"赏善惩恶"模式的构成要素,即此类故事多以契约式叙事开始,由两个对立主角、两个对称行动和两种迥异结局构成.这种叙事模式以对比强烈的赏罚效果,在寓教于乐中培养了民众的善恶观.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鲁迅<孔乙已〈附记〉>的研考,探究"五四文学革命"之初的论战--"利用小说进行人身攻击"、鲁迅对自己小说的不同态度以及所做的自我批评.  相似文献   

13.
以<诗经>、<尚书>、<国语>、<左传>为代表的诗经时代文学风格观念与"风骨论"有着渊源关系,先秦儒家与道家的文学风格观都不同程度地对"风骨论"产生过影响,先秦诸子和魏晋玄学的风格观对"风骨论"的形成具有更为直接的影响.正是刘勰从"宗经"、"征圣"的复古立场出发,提出了古代文艺理论中属于内容方面的重要范畴--风骨论.  相似文献   

14.
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张岱年先生的人格和治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岱年学术生涯八十年,可分三个阶段,其特点可用"纲"--"微"--"新"--"全"四字概括.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所出<中国哲学发微>,是张先生沉寂20年"复出"后的代表作.张先生一生坚持辩证唯物论和社会主义,其精神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相似文献   

15.
在沈从文所精心构筑的"湘西世界"里,<边城>无疑是其中的核心之作.在这部作品中,沈从文通过一个美好单纯又略带忧伤的爱情故事,对"湘西世界"里的人性爱和人情美作了充分理想化的表现,抒发了自己对"湘西世界"里特殊的爱与美的讴歌,探究了这种爱与美因受到时代无情摧折而行将凋零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迟暮"意象是张爱玲小说人物的原型.它最早出现在作者少年时的散文习作<迟暮>中."迟暮"原型经历了一个历时性的演变过程,以四种形态--传统型、现代型、综合型、未来型--构筑了一个独特的人物形象系列.  相似文献   

17.
由于刘勰所处的"六朝烟水"时期佛学、儒学、道学,道儒兼综,佛儒兼综等文化背景的复杂性,故而使得我们在以往对刘勰精神世界和<文心雕龙>文本世界的研究中,存在着诸多分割体认文本的道理、学理、术理和单一性定刘勰世界观的误解和偏差.其实,刘勰的精神世界应该是由构成世界观的三要素组成--即道家的自然观,佛家的人生观,儒家的价值观;<文心雕龙>文本则是由构成学术研究三要素--基本原理的"道"之理、基础理论的"学"之理和操作理论的"术"之理这样一种基础框架构成的.这一双向三位一体研究框架的构建,是<文心雕龙>研究"解难爬坡"向深度拓展必须应该重新认知的基础框架.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石昌渝先生<〈水浒传〉成书于嘉靖初年考>一文提出的几个内证--宋、明土兵制度、银元作为货币流通使用的时间以及子母炮出现的年代等问题进行文献核查和考证,可以发现石文对以上几个问题的考证均存在史实错误,因而,根据这些"内证"推导得出的"<水浒传>成书于嘉靖初年"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9.
是<石头记>,还是<红楼梦>,其含义是很不一样的.这不仅是<红楼梦>这一名字的文雅、迷离,不似<石头记>的质朴、显露,更因为<红楼梦>一名契合了贯穿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生如梦"的儒道哲学思考--与小说空、色、情这些主题架构相一致,从中不难看出,"梦"在语言和文化的所指和能指,远非类似把玩的"石头"所能比肩.  相似文献   

20.
将<红楼梦>东观阁本的评语与脂砚斋的评语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脂砚斋评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具有文人自娱性;而东观阁评则较为客观,注重从读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书商导读型的特征较为明显.文人自娱--商业传播--文人自娱--文人自娱与商业传播,这种螺旋式上升的趋势,体现了<红楼梦>评点史的轨迹.在<红楼梦>评点史"多元格局"的形成过程中,脂砚斋评和东观阁评从文人自娱到商业传播,分别占据了初始阶段的两个较为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